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周智茂居士书三

接汝书,并化三书,备悉。汝书所说,过于崖板。化三所说,过于宽廓。若资本有余,请的人多,则流通固当如是。

接到你的信,以及化三的信,一切尽知。你信中所说,过于死板。化三所说,过于宽阔。如果资财本钱有多余,请经书的人多,那么流通经书,本该如此。

今以无资本,而又无多大方通家请,则当照光前所说。凡净土经论著述,必通请。其余经论,拣常受持之经,亦为请之。

如今因为没有多余的本钱,而且又没有很多博学的大通家请书,就应当按照我先前所说的来做。凡是净土经论著述,必须全部请来。其余的经论,拣择常受持的经典,也要请来。

至于部头大者,但存其名。有来问者,须与彼订妥交若干钱,再为购请。如此办法,绝不吃力。不至经律论请得许多,无人来请,将钱占到。久或生虫,以致折本。

至于部头大的经书,先记下经名。有来问的人,必须与他订好,预交若干定金,再为他请购。如此来办,绝不会吃力。不至于将经、律、论经书请来许多,却无人来请,将钱占压。时间久了,经书或会生虫,以致亏本。

凡事不可崖板,相机而行。若如光所说,与汝与化三两不悖。而无流通有偏,及资本有亏之过。汝当依从,不可更张。

凡事不能死板,要见机行事。如果照我所说的办法,与你和化三所说的,两方面都不违悖。而无流通有偏,及资本有亏的过失。你应当依从,不可更改。

至汝先说但求不堕恶道即已,此言千万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至于你先前说,只求不堕恶道就行了,这句话千万不可萌发于心中,形于口中和笔下。如果有这种念头,便不能往生了。

往生全仗决定信愿。存此念,即无决定求生之心,有决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净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净土真实利益。

因为往生,完全依仗决定的信愿。存有上面那种念头,就无决定求往生之心。有决定不往生的心,这种危害可不小。净土的宗旨已经失去,如何能得到净土的真实利益?

至于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极乐,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远离疑虑之心,乃学宗教家之说大话。

至于化三所说:“一心念佛,誓愿往生极乐,能往生、不能往生,全都不起这些念头,即使不往生也好,这就是远离疑虑之心”,这是学习禅宗、教下的人说的大话。

汝若是法身大士,则此语方为实义。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说此话。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说此话,则是胡说巴道,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千万不可依从,依之则往生无分。

你如果是法身大士,那么这个话,才是真实之义。然而法身大士想要利益凡夫,也不可说这种话。如果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说这种话,就是胡说八道,自误误人,这种危害哪有完呢。千万不可以依从,依从了就无往生之分。

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其感应道交者,全由至诚恳切之决定念。证无念者,则可说此话。未证无念说此话,皆成东坡临终之误。可不哀哉,可不痛哉。

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他将一切都交给无念,如何能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完全由至诚恳切的决定念。证得无念的人,可以说这样的话。没有证得无念却说这种话,都将成为苏东坡临终之误(苏轼临终希望往生西方,但却念不了佛,用不上力)。能不悲哀吗!能不痛心吗!

至云莫谓研究起信,并可随力堪任广读三藏十二部。此话与上智之人说,即为契理契机之良言。对中下人,即有泛滥无所指南之过咎。谈何容易。试问汝与化三,是此根性否。

至于你们说,不仅仅研究《大乘起信论》,并且可以随自己的能力,广读三藏十二部经典。此话对上智的人说,就是契理契机的良言。对中下根机的人说,就有泛滥无所指南的过错。谈何容易,试问你与化三,是这种根性吗?

宗门教人,看一句无义味语。净土教人,专持佛号者。以约则易于得力,博则难于得益故也。即教家虽曰讲演非博不可,然亦须有专业,方为实修。又看经有为种善根,有为开知见,有为作功课之不同。

禅宗教人,看一句无意义的话头。净土宗教人,则专持佛号。这是因为简约,就容易得力,而广博就很难得到利益的缘故。即使修学教下的人,虽然说宣讲佛法,非得博闻不可,然而也必须有专业,才是实修。另外,看经有的是为了种善根,有的是为了开知见,有的是为了作功课,有这些不同。

为种善根,则三藏同,无分彼此。为开知见,则取其易于明了而复契机者。为作功课,则专心受持一种二种,至诚恳切,蓦直看去,解也不分别,不解也不分别,看之久久,即当业消智朗,障尽福崇。

若为种善根,那么经、律、论三藏相同,不分彼此。若为了开知见,则可选取其中容易明了,而又契合根机的来看。若为了作功课,则可专心受持一种二种,至诚恳切,蓦直看去,能理解也不生分别心,不能理解也不生分别心,看得久了,当会业消智朗,障尽福增。

化三所说,乃好高务胜,而不知其要之话。祈以此书与化三看之,庶可砭彼痼疾。

化三所说,乃好高务胜,而不知其中要点的话。请以这封信给化三看,或许能够对治他的痼疾。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