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普贤行愿品校勘记序

(丽,古麗字,取其易刻耳)

此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最后一品经也。具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云入法界品,即晋译华严六十卷之最后十六卷,唐译华严八十卷之最后二十一卷。二译文略,兼未具来。至唐德宗贞元间,梵本全品经文始至,译为四十卷。

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最后一品经。全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名《入法界品》,就是晋译六十卷华严的最后十六卷,唐译八十卷华严的最后二十一卷。这两种翻译的经文简略,同时《华严经》还没有来全。到了唐德宗贞元年间,梵本全品经文才传到中土,翻译为四十卷。

灵峰大师阅藏知津云,此经末后,普贤菩萨既为善财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复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今时但取此最后一卷,续于唐译八十卷后,并广流通。

灵峰大师的《阅藏知津》说:这品经的最后,普贤菩萨已经为善财童子称扬赞叹如来胜功德,复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现在只取这最后一卷,续接在唐译八十卷之后,并广泛流通。

然此一译,文理俱优,不让实叉难陀。而知识开示中,更为详明。切于日用,切救末世流弊,最宜一总流通。文惜久局大藏,未能广传。当宋元时,尚未大讹。至明初刻南藏时,以未加详校,故致错讹屡见迭出。以后北藏,清藏,及明末书册藏[1],悉皆袭其讹谬,实堪痛伤。

然而这一次的翻译,文辞义理都非常优美,不亚于实叉难陀八十卷华严的翻译。而经中善知识开示中,更加详明。切合日用,切救末世流弊,最适合总为一册流通。可惜经文很久都隐在大藏经中,没能广泛流传。在宋、元时期,还没有什么大错。到了明初雕刻南藏的时候,因为没有详细校对,所以导致错误屡见迭出。以后的北藏、清藏,以及明末的书册藏,全都沿袭这些差错谬误,实在让人痛伤。

此书册本,实依明书册藏重刻。量于光绪末年,取明南,清两藏,及华严入法界品,略微校正,标于顶格。今春与海盐蔚如徐居士谈及,彼遂发心修板。因取量的,及宋,元,丽,南,北,清六藏对阅。其用心颇为辛勤。

这个书册本,实际是依明朝的书册藏重刻。我在光绪末年,取明朝南藏、清藏两种藏经,以及《华严经・入法界品》,略微校正,在顶格标明。今年春天与海盐的徐蔚如居士谈起,他于是发心修改刻板。因此取我标明的本子,以及宋、元、丽、南、北、清六种藏经对着校阅。他的用心颇为辛勤。

而六藏之中,唯丽藏最善,故多依之。其错讹互异者,书之于签,黏于顶格,转致于量。因即订校勘记,依之修板。凡错讹定须修改者,用大字开明某卷几纸几行某字。下用小字注其所讹,并依某藏改正。亦有唯注其讹,不标某藏者,乃与宋,元,丽藏相同,不须详述耳。

而六种藏经之中,只有高丽藏是最完善的,所以大多依高丽藏改正。其中错误互有不同的地方,写在书签上,粘在顶格,转给我。因此即刻订校勘记,依之修板。凡是错误一定须要修改的,用大字开列清楚:某卷几页几行某字。下面用小字注明错误之处,并依某藏改正。也有只注明错讹,不标明某藏的,是与宋、元、丽藏相同,不须详述。

其有某字当作某字,并或衍,或脱,义甚的确,但以各藏无证,不敢妄擅改正增删,以昭慎重。只用大字书其纸数行数,下用小字标其讹正意义,以为研究地步。

其中有某字应当作某字,或者多余,或者脱漏,义理非常明确的,但因为各种藏经没有明证,不敢妄自擅加改正增删,以表明慎重。只用大字写明它的页数行数,下面用小字标明那讹字正字的意义,作为研究的参考。

又义实无讹,彼似稍优者,又彼此各异,义实平等者,皆不修板,亦于纸数行数下,用小字标之。以免后贤依各藏校对者,复生疑议。兹于修板之次,遂刻斯记,附于经末以传。庶后之阅者,省心力而无疑念云。

另外,义理实在没有错讹,其它藏经中似乎稍微好些的,又有彼此不同,义理实际平等的,都不修正刻板,也在页数行数下面,用小字标明。以免将来贤者中依各种藏经校对的人,又生疑惑异议。现于修正刻板之后,刻下这个记文,附在经文最后流传。使将来的读者,省心力而没有疑念。

 

< 学习笔记 >

[1]明末书册藏:明版《大藏经》,明朝末期开雕的私版大藏经。是中华大藏经诸版本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也是留存下来的最早由民间力量组织刻印的方册本大藏经。由紫柏、密藏、袁了凡等人发愿刊刻。初雕于山西五台山,后又迁至浙江径山(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化城寺等地续刻,刷印发行于嘉兴楞严寺,故亦称《径山藏》、《嘉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