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 ◤…读书会第603天…◢
所言长斋念佛外之应守规律,即是敦行孝友,务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其种种行相,不须具标,但勤看印光文钞,及安士全书自知。

所谓在持长斋念佛之外,应遵守的生活规矩,就是敦实地行持孝道和友善,完全恪守伦理纲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涉及乖谬不正的事情,以及虚伪作人。给别人做事情应当克尽自己的职责。遇到有佛缘的人,劝他们修行佛道。如此种种修行事相,不需要具体地一一标明,只要勤看《印光法师文钞》及《安士全书》自然会知道。

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1]

须知身为佛弟子,所有的作为必须超过世俗人的所行,才能使自己得到真实利益,使他人看了也能够效法学习。

🔎 ◤…读书会第604天…◢
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

如果只是嘴里说修行,心中怀有不善的念头。对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间的人,不能恪尽自己的本分。这样的人名为假善人。因地的心既然虚伪,真实的利益又怎能得到呢?

圣贤之学,皆从格物致知[2],诚意正心而始。况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乎。格物致知,当看四书蕅益解重刻序,及袁了凡四训序。

圣贤的学问都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开始的。更何况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的人呢!格物致知等意思,当看《四书蕅益解重刻序》,及《了凡四训序》这两篇文章就知道了。

白居易,问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窠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这两句话,三岁孩童也会恁么道。窠曰,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须知此语,乃一切学佛法人之总关切要语。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

从前,白居易问鸟窠禅师说:“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两句话,三岁孩童也会这么说。”禅师说:“三岁孩童虽然能说,可是八十老翁未必能做到。”要知道,这是一切学佛人最重要的一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些事情都必须在心地上论。不专门指外相上的行事而已。

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

心地上不起一丝恶念,身口意三业全体是善。这样念佛,功德胜过常人百千万倍。想让心地上只有善念,了无恶念,就应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同面对佛和上天,方才可能有所希望。心里稍微一放纵,一切不如法的念头,就会随之而起啊。

 

< 学习笔记 >

[1]相观而善:互相看过对方(的作品)并且都感觉很好。◇《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2]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推究。致,求得。◇《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历代儒家学者对格物致知有不同解释。文钞《复念佛居士书》(<三编・卷二>)云:“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