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南浔[1]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2]。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倘遇不知者阻诽,遂可被彼所转,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者有之。

戒杀放生的事情,浅而易见。戒杀放生的道理,深而难明。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纵然能够行放生之事,他的内心却决定不能够至诚恳切地生起恻隐爱护之情。这样他所得的福田利益,也会随着他的心量而变得微少浅薄了。倘若遇到不知道戒杀放生道理的人来阻碍诽谤,就有可能会被他人所改变,而一腔的善心也会随即消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啊。

以故不避繁词,用申其义。俾(bǐ)物类[3]同沐慈恩,人伦各培福祉。以恳到[4]之深仁,灭自他之杀报。同臻寿域[5],共乐天年。尚祈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矣。阅者幸注意焉。

所以我才不嫌啰嗦,说了这么多,来申明其中的义理。期望使动物们一同沾沐佛法慈恩,人们也都能为自己培植福德。以恳切的仁慈之心,灭除自己和他人的杀生业报。一起创造康乐长寿的国度,都可以颐养天年。同时也祈愿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了。成为阿弥陀佛的弟子,作清净大海众菩萨们的朋友啊!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多多注意!

原夫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沦于异类。遂致知识陋劣,除求食避死之外,了无所知。

原本水中陆地的一切众生的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只是因为宿世恶业力,障蔽了妙明真心,不能够显现,沦落而成为畜生类。于是他们的智能和见识都非常低下,除了追求食物和逃避死亡之外,一无所知。

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不唯毫无光明,即彼铜体,亦不显现,直同废物。忽遇智人,知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无边光明。遂日事磨砻,初则略露镜体,次则渐发光明。及乎磨之至极,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无智之人,方始贵重,视为至宝。

譬如大宝铜镜,经久长劫蒙上尘垢。不但毫无光明,就是宝镜铜体,也不能显现了,就成了废品破烂。忽然遇到有智慧的人,知道了这个宝镜具有照天照地的无边光明。于是每天揩磨擦拭,先是露出了镜子本身,继续打磨,则渐渐变得光亮。等到打磨得完美了,就完全显现出照遍天地的光明。没有智慧的人,这时候才觉得铜镜的宝贵,把它视为无价之宝。

须知此光,镜本自具,非从磨得。虽复自具,倘无磨砻之缘,从劫至劫,亦无发光之日。一切人天六道众生心性,悉皆如是。由无始来,惑业障蔽,不能显发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业。

应该知道这个光明,是铜镜自己本来就有的,不是从磨擦得到的。虽然是自己本具,倘若没有揩磨擦拭的助缘,从久远劫到久远劫,也没有发光的一天啊!一切人天六道众生的心性,都是如此。由于被无始以来的惑业所障蔽,不能够显发本具的妙明自性。迷惑背离真性本心,造作种种生死业。

大觉世尊,知诸众生一念心性,与佛同俦(chóu)[6]。因兹种种方便,随机说法。普令修习戒定慧道,以期断惑业而复本有,圆福慧以证法身

大觉世尊,知道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佛同等。因此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采用各种办法来演说最合适的法门。让众生都修习戒定慧之道,以期断除无明惑业,而恢复本有光明佛性,得到圆满福慧并证得法身

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良以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

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是因为自己与一切众生,都未出离轮回。从无始以来,一直辗转于轮回之中,时而互相生养,时而互相杀害。在这一过程中,众生肯定都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也分别做过它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众生固然由于恶业的牵引,经常投生为人或畜生并受到我的杀害。我也同样由于恶业的牵引,经常投生为人或畜生而受到众生的杀害。

久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7]。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思则已,思之则不胜惭愧悲悯矣。

久经长劫,相生相杀,没有终止。(这种情形)凡夫不知道,而佛陀看的很清楚。不去想也就罢了,想到了就实在惭愧而悲悯啊!

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纵彼业重,未能即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矣。

我们现在幸运的承着过去世的福报善根,生在人道。固然要解开怨结,戒杀放生。令一切有生命的众生,各得其所。又为它们念佛回向净土,得到度脱。纵然它们的业力太重,不能即刻往生极乐,我们应当仗此慈善的功德,决定祈求它们临终往生西方。而往生之后,就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啊!

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故书有鸟兽鱼鳖咸若之文[8],而文王泽及枯骨[9],况有知觉之物哉。至于简子放鸠[10],子产畜鱼[11],随侯济蛇[12],杨宝救雀[13]。此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14]含灵,皆具佛性。展转升沉,互为怨亲,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

而且爱护动物放生,古圣先贤,都做过这样的事。所以《尚书》中有“鸟兽鱼鳖咸若”(鸟兽鱼鳖等动物都能顺其天性而快乐的生活)的话,而周文王的恩泽施及路边的枯骨,何况是有知觉的动物呢?至于赵简子在正月元旦放斑鸠,禁止捕捉;孔子的弟子子产将别人送来的鱼,畜养起来,不忍宰杀;随侯在路上遇到蛇被困而加以救济;杨宝救护受伤的黄雀。这都是因为古代圣贤们把动物与人同等看待并给与同样的关怀和爱护,但是他们还不知道这些动物以及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辗转升沉在六道当中,互相成为怨家亲人,以及将来决定成佛等这些义理。

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

等到佛法传来东土,三世因果,以及众生、佛、心性,三者平等无二的道理,阐明于世间。凡是大圣大贤之人,没有不以戒杀放生,作为挽救杀劫来培植福果,止息刀兵而乐享天年的基础。

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15]。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

明朝愿云禅师的戒杀诗中说:“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又说:“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所以知道戒杀放生,这是铲除根本源头的济世良谋啊!

故陈智者大师,买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余所,亘四百余里为放生池。请敕立碑,禁止渔捕。有偷捕者,动辄得祸。

所以陈朝智者大师,买浙江临海市捕鱼场所六十多户,方圆四百多里作为放生池。请陈后主下诏命国子祭酒徐孝克撰写《天台山修禅寺智领禅师放生碑文》,树碑立石,禁止渔捕。有偷捕的人稍有动静就得祸。

直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天下诸州各立放生池,敕颜真卿[16]撰碑文,并书丹[17]。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kuí)[18]之前古,曾何仿佛。

一直到了唐朝贞观年中,情形还是如此。唐肃宗乾元二年,下诏天下各州各自建立放生池,敕命颜真卿撰写《天下放生池碑铭》的碑文,并且用红笔写在碑上加以凿刻。碑文中说:“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仿佛。”

真宗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其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以来,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通人[19],何可胜数。

真宗天禧元年,诏告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就是宋朝的放生池啊!明朝的莲池大师建立放生池在杭州的上方寺、长寿庵这两个地方。大师的《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到现在三百多年以来,景仰大师高超风范,慈济水陆众生的僧俗通达之人,说也说不完啊!

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

有人说:贫苦无依,种种困苦的人,到处都是。为何不去周济他们,而急于解救不相关涉的畜生类。这当中的缓急轻重,不是倒置了吗?

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

回答说:您未能知道如来教人戒杀放生的所以然啊!人与动物虽然不同,但佛性是相同的。它们因为恶业而沦落成为异类,我则因为善业而幸运得到人身。如果不加以悯恤,恣情任意去吃。一旦我的福报享尽,它的罪业报尽,难免要从头偿还,来充它们的口腹。

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

必须知道世上的刀兵大劫,都是由于宿世的杀业所招感来的。如果没有杀业,纵然身遇贼寇,对方也会起善心,不加杀害。又何况还有瘟疫、水、火、诸多天灾人祸的横事,而戒杀放生的人绝少遭遇。

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20]以充口腹矣。

所以知道护生,原本是救护自己。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困苦孤独、贫穷患难的人,也应当随分随力来进行救济。哪里说戒杀放生的人,绝对不作这项功德呢?然而苦难之人虽然实在怜悯,尚且还没有到死亡的地步。动物如果不马上进行救护赎命,立刻就被人烹煮吃掉了!

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

又说:动物无穷无尽,能够放生多少呢?

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

回答:必须知道放生这一件事,实际是为了号召同人们,一起来保护动物生命的殊胜善心。企盼他们体会放生的意义,心中升起恻然之情,不忍心去吃。既然不吃,那么捕捉的人就没有了。使得水陆空行一切众生,自在飞翔、行走、游泳于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就成为不放生的普放了。这不就是所说的“以天下而为池”吗?

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圞(luán)[21],夫妻偕老之缘。

即使不能每个人都这样,而只要有一个人不忍心吃肉,那么无量的水陆生命,就得以免除杀害,何况还不止一个人呢?又为现在未来一切的放生护生的同人们,断除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原因。创造了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聚、夫妻偕老的机缘。

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

正是因为预先进行救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远不遭鳏寡孤独等苦。长时享受长寿富足等乐。这不就是所说的“罄域中而蒙福”吗?怎么可以漠然置之。请您好好审察思考。戒杀放生,说到底也是为人类自身谋福祉,如果认为只是为了动物,不是颠倒了事情的轻重缓急嘛。

南浔极乐寺外,向有放生池,以磡[22]未全砌,遂致坍塌。兼复多年未浚,淤泥充满。每有善士就河放生。虽发善心,生难获益。

南浔极乐寺外,一向有放生池,因为堤岸未能全部修砌好,导致坍塌。再加上多年没有疏浚,淤泥充满。每当有善心人士在河里放生。虽然发了善心,被放的生命却难以获益。

其旦蒙放而暮复遭捕者,当居多半。若近大江,则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则断非所宜。园林大师心有不忍,拟欲深浚其池,外筑围墙以为防护。俾放生有地,而盗捕无由。其意亦良厚矣。

它们早上被放,晚上却又再次被捕获,应在一多半。如果临近大江,则应当把它们放生在江中,(放生在)小河是很不应该的。园林大师心有不忍,打算重新深挖疏浚放生池,并在外面砌筑围墙来防护。使得放生有个处所,而盗捕的人没有了途径。他的用意也是非常善良纯厚啊。

尚未开工,适普陀觉三大师至,一见即志道相契[23]。旋以寺事付托,而己则放下万缘,专修净业焉。觉师缵(zuǎn)承[24]旧绪,即欲速成其事。但以工程浩大,独力难成。拟募阖镇善信共襄胜事。祈予作序。

尚未开工,正好普陀山觉三大师到来,一见面就觉得志道相合。(园林大师)立即将寺中诸事托付给觉三大师,而自己则放下万缘,专修净业。觉三大师则继续未完的事业,想尽快完成这个工程。但因为工程浩大,紧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所以打算招募全镇的善信共同来完成这件胜事。请我来做序。

予常痛念近世杀劫之惨,欲挽无力,因彼之请,触动予怀。遂将吾人与物类之本具真心,及随业升沉,并杀生护生之现未果报,撮略言之。冀诸位檀越[25],同发善念,同捐净资,俾此举速得成功,庶物类悉皆得所,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岂特现世万祸冰消,千祥云集,而未来世之衔恩报德者,正不知其几千万亿也。

我常常痛念近世杀劫的惨烈,想挽回却又无力,因为他的请求触动了我的心怀。于是便将我们人类与物类本来具有的真心,以及随善恶业力升沉,还有杀生护生的现世未来果报,简要述说。希望各位檀越,同发善念,同捐净资,使此善举速得成功,各种物类各得其所,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岂只是现世万祸冰消,千祥云集,而未来世的感恩报德者,真不知道有几千万亿啊。

 

< 学习笔记 >

[1]南浔: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

[2]恻怛:1.哀伤。2.恻隐。3.恳切。

[3]物类:特指人或动物。

[4]恳到:亦作“恳倒”。恳切。

[5]寿域: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

[6]同俦:同伴。俦,等,辈。

[7]底止:终止。◇《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无休无止?靡所,没有处所。)

[8]鸟兽鱼鳖咸若之文:见《尚书・伊训》:“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山河清明,神鬼安宁,连鸟兽鱼鳖等动物都能顺其天性而快乐的生活。)
 文钞《卫生集序》(<续编・卷下>)解释:“若者,顺也。咸若者,咸令顺其天性,不罹杀害之苦,与惊窜之怖也。”(若,顺的意思。咸若,指全都随顺他们的天性,不使他们遭受杀害的痛苦与惊吓逃窜的恐怖。)

[9]泽及枯骨:恩泽施及死去的人。形容恩情深厚。《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记载,周文王在野外,见到路边有枯骨散落,便让手下人去掩埋,说,天子是天下之主,国君是一国之君。我是周王,所以我就是这些枯骨的家主,我应该负责掩埋。”

[10]简子放鸠:《列子・说符》记载,春秋时,邯郸的民众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捕获斑鸠献给赵鞅(赵简子),简子将斑鸠悉数放生以示恩德。有人就谏正他说,你这样定期于元旦,只一天放生的办法不彻底。导致民众竞相捕猎,而您的恩过不能相抵。

[11]子产畜鱼:《孟子・万章上》记载,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心地仁厚。每当有人赠送活鱼给他,他从来不忍心烹食,总是命人畜养在池塘里。可见爱惜物命,放生善举,并不只佛教提倡,儒家圣贤君子,也是遵守奉行的。

[12]随侯济蛇:《搜神记》记载,隋侯在路边见到一条蛇,被困在沙中打滚,头部受伤流血。隋侯心生怜悯,用手杖将它挑入水边让它游走。后来隋侯再次途径该地时,却见那条蛇口衔宝珠要赠送隋侯。隋侯不敢接受。当晚梦见脚踏一蛇,醒来后看到床头有一对夜明珠,直径一寸,光彩耀人,世称“隋侯珠”。

[13]杨宝救雀:《续齐谐论》记载,汉代杨宝九岁时,见到一只受到老鹰的攻击而奄奄一息的黄雀,躺在树下,被一团蚂蚁围住。杨宝捧起黄雀,带回家中疗养。到它创伤痊愈后就放飞了。后来杨宝夜梦一黄衣童子再三拜谢,说自己是西王母使者,在飞往蓬莱仙山途中遇难,承蒙救治,如今要返回南海。并以白玉环四枚相赠。继续说:“祝愿你子孙洁白,位登三公,就如同这玉环一样。”后来杨宝子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代,果然都位列三公,为清风亮节的东汉名臣。

[14]蠢动:指虫类爬动的样子。

[15]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指(明)愿云禅师的戒杀诗:“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16]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眺、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安史之乱时,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为政期间,致力於护持佛教。肃宗时,诏书天下设立“放生池”,真卿为之撰文立碑。

[17]书丹:古时刻碑,先用朱笔在石上写所要刻的文字,称“书丹”。后泛指书写碑志。

[18]揆:度量,揣度。

[19]通人:学识渊博、有智慧的通达之人。◇《庄子・秋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困厄之人,并非因为当时人人智慧;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也并非因为当时人人愚痴。这些都是时代运势造成的。穷人,穷困不通达之人。)

[20]鼎俎: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它食物的礼器。泛称割烹的用具。

[21]团圞:团聚。

[22]磡:堤岸。

[23]相契:相合,相交深厚。

[24]缵承:继承。缵,继承。

[25]檀越:施主,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