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格言联璧重刻序

人之所以与天地并名三才者,以其能格物致知,克己复礼,以明其明德,而止于至善也。去此,则但一血气之伦而已,何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而称之乎。

人之所以与天地,一并称名为三才,是因为人能够格除物欲,显明良知,约束自己,言行合礼,来彰明他光明的性德,而达到完善的境界。离开这个,人只是一个有血肉呼吸之类的物类罢了,怎么可以与天地并立,称为三才呢?

孟子以夜气不足以存者,为违禽兽不远[1]。又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2]。是知任心纵意,胡作非为者,不过名之为人,实则与禽兽或相埒(liè)[3],或不如矣。

孟子将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不足以保存下来的人,认为是距离禽兽就不远了。又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所以要知道放纵心意,胡作非为的,只不过名称上还是个人,实际与禽兽或者相等,或者不如啊!

格物致知,乃群圣传授之心法。以人欲之物,乃由外境而生。必须格除净尽,而吾心固有之良知,自可全体显现矣。固有之良知,即明德也。

格除私欲显良知,这是诸位圣贤传授的心法。因为人的私欲,这是由外境而生起的。必须格除究尽,而我们心中本有的良知,自然可以全体显现了。本有的良知,就是明德。

格之与致,皆所以明其明德也。明德既明,则意诚心正而身修矣。此匹夫匹妇皆能为之事也。若以推极吾之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格物致知者。乃枝末,非根本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能明其明德,则独善其身矣。

格与致,都是为了彰明这个明德。明德既然彰明了,那么意地真诚,心中端正,而身行也修持了啊!这是我们每个平常百姓,都能做到的事情。如果以推究穷极我们的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作为“格物致知”的解释。这是枝末,不是根本啊!虽然是圣人,也有他所不能知的。能够彰明他的光明性德,就修养好自身了。

若得位行道,以先觉觉后觉,则兼善天下矣。吾人未能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必须多识前言往行,以为前途导师,日读诵而绎思之,必期于过日寡而德日崇,以至于德纯过无而后已。

如果得到社会地位来施行法道,以自己的先觉来使后人觉悟,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了。我们没能将我们的私欲净除究尽,让天理流行。必须多多认识听取前人的语言行事,作为我们的前途导师,每天读诵而分析思考,必定要自己过失每天减少而道德每天增加,以达到德纯无过才可以。

曾子临终,尚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

然而曾子在临终前,尚且说:战战兢兢,就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就好像踩在薄冰之上。而今以后,我知道,可以免于毁伤了。蘧伯玉在五十岁的时候,而知道过去四十九年的过失。孔子以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能去做,对于缺点错误不能改正,作为自己的忧虑。到了七十岁,尚且想要老天给他几年寿命,以期望学习《周易》而免除大的过失。

虽曰以身说法,勉励后进。实属圣贤格致工夫,自强不息,了无已时也。山阴金兰生先生,辑先贤警策身心语句,为格言联璧。令学者如入宝山,随取而得。其功诚非浅鲜。

虽然说是圣贤们以身说法,来勉励后学进取。实在也是圣贤们格物致知的工夫,自强不息,永不停止啊!绍兴的金兰生先生,编辑先贤警策身心的语句,成为格言联璧。令学习的人如同进入宝山,随手取得。这个功德实在不小。

维扬张瑞曾居士,少即奉为圭臬(niè)[4]。继欲普饷同伦,乃详为校订。兼用褒贬圈法,标示其当法当戒者。俾阅者省心力而知去取,其用志可谓诚且挚矣。

扬州的张瑞曾居士,小时候就将这本书奉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继而想要普遍分享给大家,于是详细加以校订。又用褒奖贬抑的圈点法,标示其中应当效法、应当禁戒之处。使得阅读的人省心省力而知道舍弃与保留,他的用意可说是诚挚啊!

刻成,问序于余。因略述三才名义,与圣贤格致工夫,以期与本集所说,互相发明。令学者得亲切下手之工夫,而进德不息,以至与天地参而后已也。其具眼者,当不以余言为背谬也。

刻印完成,让我写个序。因此大略叙述三才的名称意义,与圣贤格物致知的工夫,以期望与本书所说的,互相阐发显明。令学习的人得到一个亲切下手的工夫,而进修德业,永不停息,以达到辅助参与天地的教化,才算可以。具择法眼的人,应当不会认为我的话是荒谬吧!

 

< 学习笔记 >

[1]夜气不足以存者,为违禽兽不远:语出《孟子・告子上》。

[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语出《孟子・离娄下》。

[3]埒:等同。

[4]圭臬:古代测量仪器。引申为事物的标尺、准则或法度,可以据此做出决定或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