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序

江慎修先生者,乃前清一代之经学大家,婺(wù)源明道潜修之隐君子也。博学多闻,无书不读。而且一一皆悉探其精微,入其阃奥。唯以教育英才为乐,不以富贵利达为事。

江慎修先生,是前清一代的经学大家,婺源(今江西境内)阐明儒道,潜藏密修的隐士君子。博学多闻,无书不读。而且一一全都探究其中的精微,进入其中的堂奥。唯以教育英才为快乐,不以富贵腾达为事务。

当六岁时,甫受庭训,日记数千言。父奇其敏,以十三经注疏遍授之。先生自是精心研究数十年。举凡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音韵翻切之学,无不融会贯通。遂以著述发明义蕴为己任。

在六岁的时候,刚接受父亲的教诲,就能每天记诵几千字。父亲惊奇他的聪敏,以《十三经注疏》全部教授给他。先生从此精心研究几十年。凡是儒经、史书、诸子百家,天文地理,音韵反切的学问,全都融会贯通。于是以著述阐发显明深含的义蕴作为自己的责任。

所著近二十种,几二百卷。当时国家,及名人著述,多皆取为依据。至乾隆三十七年,先生没已十一年。国家开四库全书馆。凡先生所著,悉皆采入。共一十三种,一百五十余卷。其余数种未入者,或撮取纲要于他书中,或其稿甚多,彼此借观,致令遗佚而不得也。

所著述的书有二十种,近二百卷。当时国家,以及名人的著述,大多都是取用他的书作为依据。到了乾隆三十七年,先生去逝已经十一年了。国家要开四库全书馆。凡是先生的著述,全都采入书馆。一共有一十三种,一百五十多卷。其余几种没有入馆的,或者撮取纲要在其它的书中,或者他的文稿很多,彼此借阅,致使文稿遗失无法复得。

噫,先生可谓学研天人,功参造化,穷理尽性,优入圣域之人杰焉。殆汉郑康成,宋周濂溪,邵康节之流欤。

噫!先生可说是学问通晓智如天人,参透天地万物的变化,推究透彻天下事物的道理本性,优异进入圣人境界的人中豪杰啊!大概是汉朝郑玄,宋朝周敦颐,邵康节之类的人吧!

世之博学多闻,不讲躬行实践,唯以词章进取为事者。闻先生之风,能不愧死。而且爱惜物命,深信因果。故于放生吃素善报,杀生食肉恶报。随所见闻,录以劝世。

世间博学多闻的人,不讲究亲身实践,只以诗词文章进取为事务的人。听到先生的高风,能不惭愧而死吗?而且江慎修先生爱惜动物的生命,深信因果。所以对于放生吃素得善报,杀生吃肉得恶报。随所见所闻,录出成文来劝化世人。

其裔孙易园居士,拟欲铸板广布,冀挽杀劫,嘱光作序。光心如背镜,学等面墙。唯学愚夫愚妇之老实念佛。何能发挥道妙,令拘墟者彻见天日,因兹以生正信而获实益耶。

他的后裔孙易园居士,打算铸板印刷,广泛流布,希望挽救杀劫,嘱咐我写个序文。我心中如同背对明镜,所学如同面对墙壁,无知无见。唯独学习愚夫愚妇的老实念佛。怎能发挥道妙,令偏执浅见的人彻底见到天空太阳,因此生起正信而获得真实利益呢?

然以事关劫运,义不容辞。勉为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如来视之,皆如一子。

然而因为事情关乎到杀劫厄运,义不容辞。勉力写序说:天地的最大恩德就是生,如来最大的法道就是慈。人和动物虽然不同,心性却是相同的。凡是三乘圣人,六道凡夫,如来视之,都如同儿子。

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虽则高下悬殊,苦乐迥异。总皆未断惑业,未出生死。天福若尽,即便下降。狱罪若灭,仍复上升。

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众生都具佛性,都能成佛的缘故。三乘圣人暂且不说。六道凡夫,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虽然有高下的悬殊,苦乐的不同。全都是没有断除惑业,没有出离生死。天福如果享尽,就会下堕。地狱罪报如果灭亡,仍就又再上升。

犹如车轮,互为高下。我今幸得人身,理宜委曲设法,护惜物命。体天地好生之德,全吾心恻隐之仁。良以诸物与我,同生于天地之间,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贪生,同知畏死。

犹如车轮,互为高下。我现今有幸得到人身,义理上应该委曲方便设法,爱护爱惜动物的生命。体察天地好生之德,保全我心恻隐之仁慈。实在因为一切动物与我,共同生长在天地之间,共同接受天地的化育。而且同样知道贪生,同样知道怕死。

仁人于枯骨,尚且掩而埋之。于草木,尚且方长不折。况肯为悦我口腹,令水陆诸物受刀砧烹煮之苦哉。

仁德的人对于枯骨,尚且要掩埋。对于草木,尚且要不折嫩枝。哪会肯为了取悦我的口腹,令水中陆地诸多动物,遭受刀斩烹煮的痛苦呢?

须知此等诸物,从无始来,亦曾高居尊位,威权赫奕。不知借威权以培德,反致仗威权以造业。竟使恶业丛集,堕于异类。口不能言,心无智虑,身无技术,以罹此难。

必须知道这些动物,从无始来,也曾经高居尊荣的地位,威势权力显赫。不知道借着威势权力来培植福德,反而仗着威势权力来造恶业。竟然使得恶业聚集,堕于畜生道。口不能说,心无智慧思虑,身无技术,因此遭到宰杀的灾难。

虽弱肉强食,于事则得。而怨恨所结,能无生生世世,图报此怨之念乎。人纵不念诸物被杀之苦,独不惧怨业深结,常被彼杀乎。又不惧残害天物,天将夺我福寿乎。

虽然弱肉强食,的确是发生在世间的事情。然而怨恨所结,能够生生世世,没有想着要报这个怨的念头吗?一个人纵然不去想动物被杀的痛苦,难道就不害怕怨业结的太深,恒常被它们所杀吗?还有,难道不畏惧残害上天之物,上天将会夺去我们的福寿吗?

人惟欲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欲,当可即得。

人人都想要自家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事如意。正应该发大悲心,做放生的事业。使得天地鬼神,全都怜愍我爱护动物的诚心。那么你心中所想得到的,必当可以得到。

若仗我有钱财,我有智力,设种种法,掩取诸物,以取悦我口腹,不计彼之痛苦。尚得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之人矣乎。

如果仗着我有钱财,我有智力,想尽种种办法,捕杀动物,来快悦我的口腹,不考虑它的痛苦。还可以称为与天地并立为三才的人吗?

然我与彼等,同在生死。从无始来,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彼固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我杀。我亦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彼杀。

然而我与一切动物,同在生死之中。从无始以来,它们固然各各都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妻妾、子女,我也各各都做过它们的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它们固然各各或者在人中,或者在畜生道,都被我所杀。我也各各或者在人中,或者在畜生道,都被它们所杀。

为亲为怨,相生相杀。静言思之,愧不欲生。急急改图,尚悔其迟。况肯蹈常袭故,仍执迷情,以为天生异类,原为供人食料乎。

成为亲人,成为怨家,彼此所生,互相杀害。静下来仔细想想,惭愧的不想再活下去。赶紧要改变这种情形,仍就后悔自己醒悟的太迟。哪里肯重走老路,仍就执着迷情,认为天生畜类,原本就是供人吃的食材呢?

然我尚具足惑业,固无由出于轮回之外。万一彼罪已灭,复生人道。善根发生,闻法修行。断惑证真,得成佛道。我若堕落,尚当望彼垂慈救援,以期离苦得乐,亲证佛性。岂可恃一时之强力,俾长劫以无救乎哉。

然而我还具足惑业,因而没有办法出离轮回之外。万一它的罪业消灭,又生到人道。善根发现,闻法修行。断惑证真,得成佛道。我如果堕落,还要仰望他来垂慈救度,期望离苦得乐,亲证佛性。怎可凭恃一时的强力,使得它长劫无救呢?

古有高僧,行步不跨虫蚁。人问其故。答曰,彼此同在生死中,或彼先成佛道,尚望其垂慈度我,何敢轻慢乎。

古时有高僧,走路不伤虫子蚂蚁。有人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它和我同样都在生死之中,或许它先成佛道,尚且希望他来垂慈救度我,怎敢轻慢这些虫蚁呢?

是知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之,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

所以要知道佛陀看待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佛都是众生。佛看众生都是佛,所以多方加以教化引导,种种方便折伏摄受。纵然对完全没有信愿的众生,也不会舍弃。委曲垂慈方便,令我们种下善根。等到我们的因缘成熟,自然会发生增长,依教奉行啊!

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甚至拆毁塔寺,焚烧经典。固结魔党,破坏清修。殆至正智稍开,则便愧悔无及。由兹遂复归命如来,兴崇佛法者,古今来比比皆是。

众生看佛都是众生,所以听到佛的话,不生感激,反而以自己的邪知谬见,多方毁谤。甚至拆毁塔寺,焚烧经典。结集魔党,破坏清修。等到正智稍微打开,就会惭愧后悔无及。由此而又归命如来,兴盛尊崇佛法的,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愍。何以故。愍其惑业深重,失本心故。以虽则现时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复丝毫不失。

必须知道父母对于逆子,尚且生起弃舍之心。而佛陀对于五逆十恶不信的人,更加生起怜愍。为什么呢?怜愍他惑业深重,失去本心的缘故。虽然他现在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的天真佛性,仍就丝毫没有失去。

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宝珠,蒙尘之秦镜,在璞之荆璧。愚人但见其外相,而不知其内容。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然佛尚不轻众生,众生何可轻众生乎。

如同烧焦模具中的金像,敝旧衣服中的宝珠,蒙上尘垢的秦皇宝镜,在璞石中的合氏璧。愚昧的人只见它的外相,而不知它的内容。佛陀则是舍弃外相而论内容,所以不会对一个众生生起舍弃之心。佛陀尚且不轻视众生,众生怎么可以轻视众生呢?

故凡一切水陆众生,必令各各得所,常得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以各乐天真,各尽天年。则此书所说之种种善报,当可具得矣。

所以凡是一切水陆飞行众生,必要令它们各得其所,常得飞翔游泳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各自享受天真乐趣,各尽自然本来的寿命。那么这本书所说的种种善报,应当可以全都得到啊!

人既如是,物尚不欲令其失所,何况于人。则互相亲爱,互相扶持。自然俗美人和,必致风调雨顺。其有不物阜民康,时清国泰者乎。

人如果能如此,对于动物尚且使其各得其所(应得之寿乐),何况对于人类呢?那么,如能互相亲爱,互相扶持,自然风俗淳美,人心和谐,必会感得风调雨顺。哪有不物丰民康,时局清宁,国家安泰的道理呢?

又祈凡我同人,切勿自轻。当思我与如来,同一心性。彼何以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安住寂光,常享法乐乎。我何以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莫由出离乎。

也希望望每一个人,千万不要自我轻视。应当想我与如来,同一心性。佛陀为什么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安住寂光,常享法乐?我为什么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不能出离呢?

心性是一,苦乐天渊。若犹以佛性功德,独让如来亲得受用者,尚得名为大丈夫哉。

心性是一,受苦受乐却是天渊之别。如果还是将佛性功德,独让如来亲得受用的话,还能称为大丈夫吗?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