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五台山秘魔岩中庵石窟接引佛装金记

五台,为文殊菩萨,与万菩萨,历劫常住之圣道场地,华严经名为清凉山。盖即此凡圣同居之地,在菩萨分上论,即是常寂光净土,圆离一切烦惑热恼,究竟清凉也。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与万菩萨,历劫常住的圣道场地,《华严经》中名为清凉山。大概是说这个凡圣同居的地方,在菩萨分上来论,就是常寂光净土,圆离一切烦惑热恼,究竟清凉。

秘魔岩秘密寺,乃木杈和尚,以木杈直示祖师西来意处。凡闻名者,无不生景仰冀慕之心,况身历其境者乎。

秘魔岩秘密寺,是木杈和尚,以木杈直示祖师西来之意的地方。凡是听到和尚法名的人,无不生起景仰钦慕之心,何况亲身经历这个境界呢?

去寺不远,曰中庵,傍岩建立。其岩高数十丈,其岩窟颇宽大高深,就中塑一接引佛像,高二丈余,极其圆满庄严,盖欲来者同礼慈容,同念圣号,临终同蒙接引往生西方耳。

距离寺院不远,名为中庵,依傍着岩石而建立。这个岩石有几十丈高,岩窟颇为宽大高深,在中间塑造了一尊接引佛像,有二丈多高,极为圆满庄严,想使来的人共同瞻礼佛的慈容,同共称念弥陀圣号,临终同蒙接引,往生西方罢了。

思泰大师,未出家前,至此礼佛,发愿为佛装金,后出家受具。遂募诸善信,以了此愿,共享银二百余圆。祈予略将生佛同异之致,弥陀普度之慈,为之发挥,以示来者。

思泰大师,未出家前,到此处礼佛,发愿为佛装金,后来出家受具足戒。于是向众多善信募化,来了结这个心愿,一共用去二百多银圆。请我大略将众生与佛相同及差异的原因,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慈心,加以发挥,用以告示来人。

窃惟吾人一念心体,与佛无异,由迷而未悟,故其心相,则天渊悬殊也。然相虽悬殊,体仍无异,如太虚空,虚明洞彻,了无滞碍,由云雾尘霾(mái)故,便成晦塞昏浊之相。

我认为:我们的一念心体,与佛无异,由于迷惑没有觉悟,所以这个心相,就如天地般悬殊了。然而心相虽然天地悬殊,但本体却仍然没有差异,如同太虚空,虚明洞彻,没有一点滞碍,由于有了云雾尘霾的缘故,就成为晦塞昏浊之相了。

须知即此正晦塞昏浊之时,其虚明洞彻之体,仍复如故。是以诸佛悯众生具此真如佛性,由迷背故,反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

必须知道正当晦塞昏浊的时候,它虚明洞彻的本体,却仍就如故。所以,诸佛怜悯众生具有同样的真如佛性,由于迷惑背离的缘故,反而成为起惑造业,受苦轮回的根本。

因兹多方引导,令其返本还元。求其下手易而成功高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以众生信愿持名,感弥陀慈悲摄受,故无论上中下根,同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较比仗自力断尽烦惑,方了生死者,不可同年而语矣。

因此多方引导,令众生返本还元。寻求其中下手容易,而成功高的法门,没有比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更好的了。以众生信愿持名,感得阿弥陀佛慈悲摄受,所以无论上中下根,共同得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比起仗自力,断尽烦惑,方才了生死的通途法门,就不可以相提并论了。

以故佛为众生现种种身,以作得度因缘。须知此像,即佛真身,以众生机劣,见之为像。以佛而论,则身土不二,理智一如,何一法非佛真身,而况此万德庄严之妙像乎。

因此,佛陀为众生示现种种身,用来作为得度的因缘。必须知道这尊佛像,就是佛陀的真身。因为众生根机陋劣,看见的就是佛像。从佛的角度来说,是身土不二,理智一如,哪一法不是佛的真身,何况这万德庄严的妙像呢?

蒲衣童子云,此山一草一木,皆具文殊智慧德相,岂此佛像不具如来智慧德相乎。但以众生机劣,应以像身得度,特现像身而为说法耳。果能深信此理,不但此像即是真佛,而六道一切众生,一一皆是真佛。

蒲衣童子说:这座山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德相,难道这尊佛像就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吗?但因为众生根机陋劣,应以像身得度者,即现像身而为说法罢了。果真能够深信此理,不但这尊佛像就是真佛,而且六道一切众生,一一都是真佛。

当悯其愚迷,多方开导,俾其同念佛名,同生佛国,待其见佛闻法,证无生忍时,方知自己本来是佛,今始亲证。

应当怜悯他们的愚痴迷惑,多方面加以开导,使得他们同念佛名,同生佛国,等到他们见佛闻法,证得无生法忍之时,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如今才亲自证到。

彼以强陵弱,杀彼之身,悦我之口,及互相竞争,杀人盈城盈野,不但不生痛伤,而且以为得意者,其迷背罪过,无可为喻,其将来受苦,何其有极,思之,诚可畏也。

那些以强陵弱,杀众生之身,来取悦我的口腹,以及互相竞争,杀人满城遍野,不但不生起悲痛伤心,而且认为得意的人,他迷惑违背的罪过,没有办法形容,他将来招受的苦果,哪有底极,想一想,实在可怕啊!

故谨以此理为全体是佛,而彻底迷背者告,冀其立即醒悟,勿负如来现身接引之慈,则国家幸甚,众生幸甚。

所以谨将这个道理,为那些全体是佛,而彻底迷惑违背的人来告知,希望他们立即醒悟,不要辜负如来现身接引的慈悲,那么国家幸甚!众生幸甚!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