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

(山去陕西省城七十里)

示迹之记,文词典雅,叙事精详。惜于菩萨不思议无作妙力,殊欠发挥。(量[1])不揣(chuǎi)固陋,勉述一赞,以冠于首。俾事理交融,体用咸彰。

《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文词典雅,叙事精详。可惜对于菩萨不思议的无作妙力,还欠缺发挥。我不顾自己的浅陋,勉强撰述一篇赞文,放在开头。使得事理交融,体用全彰。

生之所以能感,圣之所以能应,俱在斯焉。以企后之览者,发菩提心,见贤思齐。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庶可亦为未来世之观世音耳。虽文不雅驯,而其意义有可取焉。赞曰。

众生之所以能感,圣人之所以能应,全都在此了。以企望后来阅览的人,发菩提心,见贤思齐。以观世音菩萨的心为自己的心,以观世音菩萨的事为自己的事。才可以成为未来世的观世音啊!虽然文词不典雅,而其中的意义却有可取之处啊!赞说: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2],四不思议[3]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群萌。

观音大士,在无量劫前,久已成佛道(号正法明如来)。为了度众生,不离常寂光净土,现菩萨身。又因为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中。以三十二应身,十四种施无畏力,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众生。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万卉。虽则了无计虑,而复毫不差殊。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同月亮印在千江之上,春天抚育万种草木。虽然没有一点计划谋虑,而又丝毫不会差错。

良由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

实在是由于菩萨彻证唯心,圆彰自性。运同体大悲,起无缘大慈。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

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释圣量和南谨述 此下乃示迹之记)

所以要知道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全都在菩萨寂照心中。所以能够彩云布满慈悲之门,波浪奔腾大悲愿海,众生有诚感,菩萨即赴应,没有愿望不顺从的啊!(释圣量和南谨述 此下是《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的原文)

大山岩穴,龙蛇所居。岁久成妖,肆其凶孽。吞啮不已,祸及生民。变怪升腾,非人所制。若非应身大士,孰能救济。

大山中的岩穴,为龙蛇所居。年久成妖,肆意凶恶逆行。吞食不停,祸及人民。变成怪物,升上天空,非人力所能制伏。如果不是应化身的大菩萨,谁能够救济呢?

巍巍乎妙智神力,其容思议。然于不思议境,强以文字纪述事迹者。冀千载之下,方来君子,启深信耳。

菩萨巍巍荡荡的妙智神力,哪容心思口议?然而对于不思议的境界,勉强用文字记述事迹的原因。是希望千年之后,将来的君子,启发深信罢了。

昔隋时仁寿中,此山有毒龙焉。以业通力,变形为羽人。携丹药货于长安,诈称仙术,以欺愚俗。谓此药之灵,服者立升于天。

过去隋朝仁寿年间,这座山有一条毒龙。以业通之力,变形成为道士。带着丹药在长安城售卖,诈称有仙术,来欺骗愚昧俗人。说这个药很灵,喝下去的人立刻升上天。

呜呼,无知之民,轻信此语,凡服此药而升天者,不知其几何。又安知堕彼羽人之穴,以充口腹耳。而一方之民,尚迷而不悟。

呜呼,无知的百姓,轻信他的话,凡是喝下药而升天的人,不知有多少。又哪里知道堕入那道人的洞穴,被他吃掉呢?而一方的人民,尚且迷惑不悟。

唯我大士,以悲愿力,现比丘身。结草为庵,止于峰顶。以妙智力,伏彼妖通。以清净风,除其热恼。慈念所及,毒气潜消。龙获清凉,安居岩穴。民被其德,各保其生。昔之怪异,不复见矣。

唯有我观音大士,以慈悲愿力,示现比丘身。编结茅草为庵,住在峰顶。以妙智力,降伏那妖怪的神通;以清净风,除去毒龙的热恼。菩萨慈念所及之处,毒气暗暗消除。毒龙获得清凉,安心居住在岩穴之中。人民蒙受菩萨的恩德,各自得以保命。过去的怪异,再也见不到了。

由此灵贶(kuànɡ)达于朝廷。以其于国有功,于民有惠。建寺峰顶,而酬酢之。大士以慈风法雨,普济含灵。慧日净辉,破诸冥暗。于是缙绅向慕,素俗钦风。割爱网以归真,弃簪缨而入道。

因此,灵异的事迹传到朝廷。因为这位比丘对国家有功绩,对人民有恩惠。于是在峰顶建了一座寺院,作为酬答。大士以慈风法雨,普济含灵。慧日净辉,破诸冥暗。于是士绅向往仰慕,僧俗钦慕教风。割世俗爱网而归真际,弃富贵荣华而入道门。

大士尝居磐石,山猿野兽,驯绕座隅。百鸟聚林,寂然而止。如听法音,久而方散。

大士曾经居住在磐石之上,山猿野兽,驯化围绕在座位的旁边;百鸟聚集在林中,寂然止声。如倾听法音,很久方才飞散。

呜呼,建寺之明年,六月十九日,大士忽示无常,恬然入灭。异香满室,愁雾蔽空。鸟兽哀鸣,山林变色。

呜呼,建寺的第二年,六月十九日,大士忽然示现无常,安然入灭。满室异香,愁雾蔽空。鸟兽哀鸣,山林变色。

于是寺众闻于朝廷。中使降香,奉敕赙(fù)赠,以崇冥福。荼毗(tú pí)之际,天地晦冥。斯须之间,化为银界。忽闻空中箫鼓响,山岳摇。瑞云奔飞,异香馥郁。

于是寺中众人上报到朝廷。宫中使者奉命前来焚香叩拜,奉皇命送来丧礼,以增冥福。荼毗(火化)之际,天地昏暗阴沉。须臾之间,天地变为银白色。忽然听到空中箫鼓声响,山岳摇动;瑞云奔流飞驰,异香浓郁。

忽于东峰之上现金桥,桥上列诸天众,各竖幢幡,及雨金华,纷纷而不至于地。最后于南台上,百宝灿烂,广莫能知,冲天无际。

忽然在东峰之上现出金桥,桥上布列着诸位天众,各各竖起幢幡,以及降下金华,纷纷扬扬而不落地。最后在南台之上,百种珍宝,灿烂耀眼,广大不能了知,冲入天空,没有边际。

影中隐隐现自在端严之相。慈容伟丽,缨络铢衣。天风飘飘,焕然对目。尔时缁白之众,千百余人,咸睹真仪,悲喜交集。莫不涕泣瞻依,称名致敬。始知观音大士示迹也。

光影之中,隐隐约约现出观自在菩萨的端严之相。慈容宏伟壮丽,缨络庄严,铢衣轻软。天风飘飘,光彩夺目。尔时僧俗大众,成百上千的人,全都看到菩萨的真容,悲喜交集。没有不哭泣流泪,瞻仰归依,称菩萨名,致礼恭敬的。才知道这是观音大士显示化迹啊!

清气异香,经于累月。左仆射高公,具奏其事。皇上览表,嘉叹久之。收骨起塔,御书牌额,锡号为观音台寺。拨赐山林田土,方广百里。每岁时降御香。度僧设供,大崇法化。

清气异香,过了好几个月才散。左仆射高大人,将这件事具足上奏朝廷。皇上阅览奏表,赞叹良久。收取灵骨,建起灵塔,皇帝御书牌额,锡号为观音台寺。拨赐山林田土,方广百里。每年固定的季节时间,皇帝派人焚香叩拜。度人为僧,施设供养,大大崇兴佛法教化。

至唐大历六年,改号为南五台山圣寿寺焉。五代之世,兵火连绵。诸台殿宇,并遭焚毁。虽有残僧坏屋,尚与木石共处矣。

到了唐朝大历六年(771),改名为南五台山圣寿寺了。五代之世,兵火连绵。诸多台基殿宇,都遭到焚毁。虽然还有零落的僧人,崩坏的房屋,但还是与树木山石共处啊!

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夏,前后六次,现五色圆相,祥云等瑞。主僧怀伟具申府尹(yǐn),被奏天廷。敕赐金额,为五台山圆光之寺。

到了宋朝太平兴国三年(978)的夏天,前后六次,现出五色圆相,祥云等瑞相。住持僧人怀伟,将这些祥瑞全都申报到京都(开封)府,被上奏到朝廷。皇帝赐下金饰的扁额,名为五台山圆光寺。

由是增修宝殿,绘塑真仪。烟霞与金碧争辉,铎韵共松风演妙。诸台屋宇,上下一新。嗣续住持,香灯不绝。慈辉所烛,石孕祥云。法雨所沾,水成甘露。

由此,增修大雄宝殿,绘塑菩萨真仪。山烟云霞与金砖碧瓦争相辉映,铃铎梵韵共松林清风演畅妙法。高台屋宇,上下焕然一新。一代代后续住持,香火传灯不绝。慈辉所照之处,奇石孕育祥云;法雨所沾之处,水变成甘露。

台南数百步,有石泉焉。注之方池,色味甘洁。能除热恼,能润焦枯。舒之则沙界滂沱,卷之则石池澄湛。或时亢旱,迎请者相继于道途。感应如期,州郡已彰于简牍。

台南几百步的地方,有一汪石泉。流注到方池,色味清洁甘甜。能除热恼,能润焦枯。舒洒开来,可在恒河沙数的世界降下滂沱大雨;卷收起来,只有澄清的石池那么大。当逢时节大旱时,迎请泉水的人相继不绝于道路上。感应如人所期望,州郡已经将此彰显在文书之中。

怀生蒙祐,草木沾恩。自昔迄今,声华不泯。噫,大圣以悲愿力,福被一方。而一方之民,亦不忘于慈祐。

一切众生蒙受庇佑,小草树木咸沾恩泽。从古至今,美好的名声没有泯灭。噫!大圣以慈悲愿力,福泽加被一方。而一方的人民,也不忘记慈佑他们的菩萨。

每遇清明之月,及夏季忌辰。不远百里,陟险登危。皆以净心踵足而至者,何啻百千万耶。扶老携幼,阗(tián)溢道路,相继月余。

每逢清明之月,以及夏季的忌辰。不远百里,涉险登危。都以清净心,前脚跟着后脚而来的人,何只百千万呢?扶老携幼,充塞道路,相继有一个多月。

各以香花音乐,缯盖幢幡资生之具,持以供养。于是头面顶礼,致敬致恭。睹相瞻仪,旋绕赞叹。莫不洗罪蒙福,弭障沾恩。岂徒为奔走跋涉而已哉。

各自以香花音乐,缯盖幢幡,资生器具,奉来供养。于是头面顶礼,恭敬致极。睹妙相瞻伟仪,旋绕赞叹。没有不洗除罪障、蒙获福佑,消弭障碍、沾获佛恩的。哪里只是徒然为了奔走跋涉而已呢?

寺僧法忍,虑其岁月经久,灵迹湮没。持诸残碑,嘱为斯记。普明固辞弗获,甚愧非文。倘遇贤士,改而正诸,不亦宜乎。

寺院僧人法忍,忧虑岁月年久,灵感事迹湮没无闻。持来残损的石碑,嘱托我写这篇记文。普明极力请辞而不准,很惭愧不善文辞。倘若遇到贤能人士,加以改正,不也正好吗?

太白山释普明谨撰元至元七年庚午正月十五日都院主僧释澄渊立石。

太白山释普明谨撰 元朝至元七年(1270)庚午正月十五日 都院主僧释澄渊立石。

 

< 学习笔记 >

[1]量:印祖自称。印祖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

[2]十四无畏:《楞严经・卷六》记载,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是为无畏;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是为无畏;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是为无畏;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是为无畏;
(9)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是为无畏;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为无畏;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为无畏;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3]四不思议:《楞严经・卷六》记载,观世音菩萨向佛报告四种不可思议功德,皆非一般人心可思,口可议,唯证乃知。这四种功德,随时可现,不假作意,谓之无作。又超胜无比,谓之妙德。
(1)现容不思议,现容,是于一身能现众容;
(2)说咒不思议,咒是诸佛菩萨于禅定中所发的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能除众生种种灾患,属于四种陀罗尼之一,名咒陀罗尼;
(3)受供不思议,观世音菩萨为令众生欢喜,亦欣然接受,然后转作佛事;
(4)兴供不思议,观世音菩萨不独受供不思议,而上供十方诸佛,下惠六道众生,皆不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