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熊慧翼居士书

(民国二十)

礼云,拟人必于其伦。何可云中国圣人再出乎。此种词气,以后切不可用,用则彼此有过,汝须慎之。

《礼记》中说:比拟一个人,必须用与其同类的人相比。怎么可以将我比作中国圣人再次出现呢?这种词句口气,以后千万不可以再用,用了,就会彼此都有过失,你必须谨慎。

汝父母年高,正当婉劝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既知此之法门,忍令吾亲不蒙其益乎。当令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亲戚,朋友,与一切相识之人,同修净业。以此功德回向汝亲,决定可以高登九品。

你父母年事已高,正应当婉转劝他们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既然知道了这个净土法门,能忍心让我们的父母不蒙受这个利益吗?应当让兄弟、姊妹、妻子、儿女、亲戚、朋友,与一切认识的人,同修净业。以此功德回向你的父母,决定可以高登九品莲台。

汝欲皈依,于署名处,绝无一见屈之字,按理决不可许,以许则成彼此慢法之罪。须知皈依,与世间拜师相同,世间拜师,岂可但云谨启乎哉。

你想要皈依,在署名的地方,却没有一个自我屈礼的字眼,按道理绝对不可以,因为如果答应你,则彼此都有轻慢佛法之罪。要知道皈依,与世间拜师父相同,世间拜师父,哪里可以只是说“谨启”呢?

昔清世祖,与玉林国师之门人茆溪森书,尚云,法弟行痴(世祖法名)和南。彼皇帝也,与同门书,尚如此。汝欲皈依,与拟欲皈依之师,但云谨启,则失礼之极。

过去清世祖顺治皇帝,与玉林国师的弟子,茆溪行森禅师的书信中,尚且说:法弟行痴(顺治皇帝的法名)和南。他是皇帝,与同门师兄的信中,尚且如此恭敬。你想要皈依,信中对想要皈依的师父,只说“谨启”,这是失礼到极点。

行路欲问,尚须拱手,或作揖。况欲资之以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而只以谨启了之,其可乎哉。

走路想要问人,尚且须要拱手,或者作揖。何况想要凭借三宝来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的利益,而只是用“谨启”二个字作为结语,这样可以吗?

真信佛法之人,见一切僧,尚行礼敬,况于最初对所皈依之人乎。若亲身皈依,须磕数十头,跪一点多钟。即方便说,不升座,亦须磕十余头。

真正深信佛法的人,见到一切僧人,尚且施行礼敬,何况对最初所皈依的师父呢?如果亲自来皈依,必须磕几十个头,跪一个多钟头。即使行简便仪式,不必升高座,也必须磕十几个头。

然观汝书,语颇虔诚,且为原谅。而复为汝说明者,非求汝恭敬也,欲汝知佛法尊贵,以期亲得实益也。

可是看你的信中,语气非常虔诚,姑且原谅你。而为你再说明原因,不是求你来恭敬我,是想让你知道佛法的尊贵,期望你亲身得到其中的真实利益啊!

泥塑木雕之佛,若作真佛恭敬,则便可超凡入圣。若仍旧以为泥木,则其罪有不堪言者。欲得佛法实益,当向恭敬中求。汝能依此而行,则其利益,唯佛能知。

泥塑木雕的佛像,如果当作真佛来恭敬,就可以超凡入圣。如果仍旧当作泥土木头来看待,那么这个罪过,就不堪言说了。想要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应当用恭敬心去求。你如果能够依照这样去做,那么所得到的利益,只有佛能够知道。

今为汝取法名为慧翼,谓本具佛性,非慧莫知,倘常以智慧辅翼之,则烦恼自可渐断,佛性自可渐显矣。然欲断欲显,唯念佛一法,最为直捷。

现在为你取法名为慧翼,意思是:本具佛性,如果不是般若智慧不能了知,如果常常以智慧来辅助的话,那么烦恼自然可以渐渐断除,佛性自然可以渐渐显现了。可是想要断除烦恼,显现佛性,只有念佛这个法门,最为直接快捷。

当详阅嘉言录,文钞等,则其修持之法,自可知之。须知欲学佛,必须先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起。

应当详细阅读《嘉言录》、《文钞》等书,那么修持的方法,自然可以知道。要知道想要学佛,必须先从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念,心怀坦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

倘所行所存,与佛相悖,则纵终日念佛,其利益甚小。如种嘉禾于沙硵之地,则难得大有收成。但常念佛,自可了无所憾矣。

如果所作所想,与佛相违悖,那么即使整天念佛,这个利益也很小。如同把好的禾苗种在沙硵之地,很难有大的收成。只要常常念佛,自然可以没有遗憾了。

现今之世,危险之极,倘能至心常念佛号,兼念观音圣号,则必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肯息心阅文钞等,则亦可以备知修持之道矣。

当今的世界,危险到了极点,如果能够常常以至诚心念佛号,同时再念观音圣号,必定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如果肯专心阅读《文钞》等书,那么也可以完全知道修持的方法了。

愿汝等令女人平常念佛,自无此苦。即不念之人,临产肯念,亦即见奇效。此时但取志诚,切不可以裸露不净而见阻,亦不可疑为有罪而不敢念,则于彼母子均有莫大之利益矣。

愿你们令女人平时多念佛,自然没有这种痛苦。即使平时不念的人,临产时肯念,也立即见到奇效。这时候只取志诚之心,千万不可因为裸露不净而阻碍,也不可以怀疑有罪,而不敢念,那么对于她们母子二人,都有莫大的利益啊!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