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民国己卯冬作 时年七十九)

(民国己卯年(1939)冬季写 时年七十九岁)

世出世间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

世出世间的道理,不超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的事情,不超出“因果”二字。心性的道理微妙,即使是圣人也还会有不了解的地方。因果的事情明显,即使是愚夫愚妇,也可以大略懂得一些。

圣人欲天下永太平,人民常安乐,特作大学,以示其法。开章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明德,乃人各自具。由无克念省察之功,则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不能显现而得受用。

圣人想要让天下永保太平、人民常享安乐,特地撰写《大学》,来开示实现的方法。开章就说:“大学的宗旨,在明明德。”然而这个明德(儒教的明德即佛教讲的性德),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但由于没有克制妄念,自我省察功夫,这个明德就被幻妄的私欲所蒙蔽,不能显现而亲得受用。

其明之之法,在于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之幻妄私欲,非外物也。

使明德(性德)彰显的方法,在于克制妄念。克制妄念的工夫次第,在于修持身行,端正内心,意念真诚,获得正知,格除私欲。“物”是什么?就是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不是外在的事物啊!

由此私欲固结于心,则所有知见,皆随私欲而成偏邪。如贪名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营为,或至身败名裂。

由于这个私欲固结在心中,那么他所有的知见,都随着私欲而成为偏邪。比如贪图名利的人,只知道有利,不知道有害,竭力经营造作,甚至到了身败名裂的地步。

爱妻爱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恶,养成祸胎,或至荡产灭门者,皆由贪与爱之私欲所致也。

爱妻子、爱儿女的人,只知道妻子、儿女好的方面,不知道妻子、儿女坏的方面,渐渐养成了祸胎,甚至到了荡产灭门的地步,都是由于贪与爱的私欲所导致的啊!

若将此不合情理之私欲,格除净尽,则妻子之是是非非自知,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须夤(yín)缘妄求矣。

如果将这些不合情理的私欲,格除净尽,那么妻子、孩子的是是非非,心中自然知道;名利要通过正道获得,不须要攀附权贵、拉拢关系来妄求啊!

此物字,先要识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欲,则其格除,乃易易事。否则尽平生力,不奈彼何。纵读尽世间书,也只成得一个依草附木,随波逐浪汉。甚矣,私欲之物之祸大也。

这个“物”字,首先要认识到,是幻妄不合情理的私欲,那么格除这个“物”,就是非常容易的事了。否则,竭尽平生的力量,也拿它没办法;即使读尽世间的书,也只能成为一个无法自立,随波逐流的人。太厉害了,这个私欲之物的祸害是多么的大啊!

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决不令彼暂存吾心,则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正知显,而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导,势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

如果知道这个“物”是我们的生死怨家,就绝对一刻也不会让它留存在我们的心中,那么即心本具的正知就自然会显现。正知显现(即致知),那么意念真诚,内心端正,身行修持,则会顺流而导,势如破竹,有不期望这样而自然如此的结果。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以一切人民,各具明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皆由私欲锢蔽,不奋克念之功,遂致从劫至劫,随私欲转,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可不哀哉。然专以格致为训,不以因果相辅而导者,或难奋发大心,励志修持也。

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人人都可以作佛。因为一切人民,各个都具有明德;一切众生,全都具有佛性。但是,人民不能成为尧舜,众生不能作佛的原因,都是由于私欲的锢塞蒙蔽,又没有奋力练就克制妄念的功夫,于是导致从劫至劫,随私欲而转,轮回六道,没有出离的日期,能不悲哀吗?然而,如果只用格物、致知来训导,却不用因果的道理来辅助而引导的话,那么就有可能难以使人奋发出大心,励志修持啊!

吾常曰,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常说:因果,是圣人治理天下,佛陀度化众生的广大权巧方便。就佛法来说,从凡夫地,乃至证得佛果,所有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就世间法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孔子赞扬《周易》,最初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

“积善”、“积不善”,这是因。“余庆”、“余殃”,则是果啊!再者,既然有余庆、余殃,哪里又会没有本庆(从前所造善福业必然现前的果报)、本殃(从前所造恶祸业必然现前的果报)呢?本庆、本殃,是积累善行、积累不善行的人,来生后世所得的果报,当然大过后代子孙所得到的余庆、余殃百千万倍。凡夫不能见到,怎么就可以认为本庆、本殃就没有呢?

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箕(jī)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六极,乃示前生之因,为今生之果。向,顺也。用,以也,得也。

譬如在黑夜中,看不见一切东西,不能就说所有的东西全都消灭了啊!箕子陈述《洪范》,最后才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六极”,是显示前生造作的因,结为今生的果。“向”是顺的意思。“用”是以、得的意思。

(一)寿,(二)富,(三)康宁,(五)考终命,乃前生修道修德所感之果。(四)攸好德,乃前生修道修德之习性也。极,穷厄也。威,义当作违,悖逆也。谓前生所作所为,悖逆道德,致今生得(一)横死之凶,与夭寿之短折(凶与短折,合为第一),(二)及身不康之疾,(三)心不宁之忧,(四)用不足之贫,(五)貌丑之恶,(六)身无能力之弱也。

(一)长寿,(二)富贵,(三)健康安宁,(五)享尽天年而善终,这是前生修道、修德所感的果。(四)喜好德行,是前生修道、修德的习性。“极”是穷厄的意思。“威”,意义当作“违”字讲,悖逆的意思。是说前生的所作所为,悖逆道德,致使今生得到(一)横死的凶祸,与折寿的短命(凶与短折,合为第一件恶事),(二)以及使身体不健康的疾病,(三)使内心不安宁的忧虑,(四)用度不足的贫困,(五)相貌丑陋的厌恶,(六)身体没有能力的虚弱。

儒者昧于前因后果,一一归于王政,不几灭天理而诬王政乎。小儿生于富贵家则享福,生于贫贱家则受苦,岂王政分别令生乎。

儒学人不明白前因后果,将这些不好的果报,全都归于王政的过错,这难道不是灭绝天理而诬蔑王政吗?小孩儿生到富贵之家就享福,生到贫贱之家就受苦,这难道也是王政分别让他们生到不同家庭的吗?

故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洪范,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陈于武王者。末后五福六极之说,发明[1]三世因果之义,极其确切。

所以佛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洪范》,是大禹所写的,箕子以此陈述给周武王。末后的“五福六极”的说法,充分阐发显明了三世因果的义理,极为确切。

宋儒谓,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据,实无其事。断以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zhuó chōng)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谁受生。

宋朝儒生说:佛说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为了欺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的依据,实际没有这回事。还断言,人死之后,身形既然腐朽消失,神识也就飘散了。纵然有地狱的剉斫舂磨,又能施加到何人之身呢?神识已经飘散了,又让谁来受生呢?

在彼断其必无因果,而春秋传,史,汉中,每有冤杀者作祟,蒙恩者报德,种种事实,悉是前贤为佛教预为骗人之据乎。

在他们看来,断定其中必定没有因果。但是,《春秋》、《左传》、《史记》、《汉书》中,常常有被冤杀的人作祟,蒙受恩惠的人报德,种种的事实记载,这些难道也都是前贤为佛教编造的、预先来骗人的根据吗?

既无因果,无有后世,则尧桀同归于尽,谁肯孜孜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

既然没有因果,没有后世,那么尧圣与暴桀都同归于尽,谁还肯孜孜不倦,努力修持,来求得身后的虚名呢?因为真实的我已经没有了,虚名又有什么用呢?

由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又加以特唱高调,令人为善,须无所为,以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此种邪说,误陷国家社会不浅。

从此,就没有依据来劝善、惩恶了。又加上他们特别能唱高调,让人行善,必须要心无所求,因为心有所求来行善就是恶,这种邪说,误导、坑害国家和社会实在不浅。

无知之人,钦其高明,绝无一念欲为善矣。有智之人,痛裂心肝,以完全将圣人循循善诱之道废之,以圣人之资格期人。

无知的人,钦佩他们的高明,因此就绝对没有一念想要行善的心了;有智慧的人,心肝痛裂,因为他们完全将圣人循循善诱的大道废除了,以圣人的资格来要求一般人。

然圣人亦非无所为而为善者。孔子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或五或十之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一部易经,无非示人趋吉避凶,战兢惕厉,克念修持之道。若如彼说,则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皆成错误教人为恶之罪魁祸本也,有是理乎。

然而圣人也不是心无所求而来行善的。孔子到了七十岁,还想要上天给他五年或者十年的寿命,以期学习《周易》而免除大过。一部《易经》,无非指示人们趋向吉祥、避开凶险,战战兢兢、警惕畏惧,克制妄念、邪念、恶念的修持之道。如果像他们所说,那么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都成了错误教人为恶的罪魁祸首了,有这样的道理吗?

人情如水,因果如堤。宋儒极力辟驳因果,以为是如来骗人奉教之据。而儒经中所说因果,何得又是实有乎。彼欲辟佛以卫儒,卒(zú)致废经废伦,实行兽化,此种恶剧,皆由彼所唱之高调演出,俾(bǐ)人道或几乎熄。

人的情欲如洪水,因果事理如堤坝。宋儒极力辟驳因果,认为这是如来骗人信奉佛教的依据。而儒经中所说的因果,为什么又真实的存在呢?他们想要借辟佛来捍卫儒教,最终导致废儒经、废伦理,实行兽化,这种恶剧,都是由于他们所唱的高调所演出的,使得人道几乎要熄灭了。

费子智俨,昔曾深受程朱之毒。及其年老而阅历深,世乱而知祸本。于是皈依三宝,遍阅群书,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迹,略录大概,冀阅者弃断灭之邪见,遵儒佛之洪规。

费智俨居士,过去曾经深受二程(程颢、程颐)、朱熹辟佛学说的毒害。等到他年老而阅历深了,经历了世间祸乱而知道了招祸的根本。于是皈依三宝,遍阅群书,对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迹,大略录出大概,希望读者能抛弃断灭的邪见,遵从儒教、佛教的洪规。

果能人各依行,则世返唐虞,人敦礼教,以互相残杀之毅力,作互相维持之大业,故名其书曰,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

果真能够每个人都依照奉行,那么世道就会重返唐尧、虞舜那样的太平盛世,人人崇尚礼教,以互相残杀的毅力,转为互相维持的大业,所以命名这本书为《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

以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其人咽喉肿胀,二便不通,不先用消肿通便之剂,则其人即死,虽有治本之法,绝无可用之地,故先治标。其余各标病,但将脏腑调理好,标病不治自无矣。

医生治病,病急就先治标,病缓就治本。如同一个人,咽喉肿胀,大小便不通,如果不先用消肿、通便的药剂,那么这个人就会立刻死亡,虽然有治本的良方,却绝没有可以用到的地方,所以要先治标。等到急病治好后,其余的各种标病,只要将五脏六腑调理好,标病不治也会自然消失了。

格物,致知,慎独,克念,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从凡夫地,乃至成圣作佛,均不可离。

格除私欲,获得正知,谨慎独处,克制妄念,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理,从凡夫地,乃至到成圣作佛,都不可以离开。

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如来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一一皆是因果。若无因果,则人与禽兽无异矣,可妄说乎。

孔子把“品德不去修持,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道义却不能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作为忧虑。如来所说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一一都是因果。如果没有因果,那么人与禽兽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能随便乱说没有因果吗?

 

< 学习笔记 >

[1]发明:阐述,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