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净土五经重刊序

(民国二十二)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法界众生,若舍弃这个法门,就不能向上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若离开这个法门,就不能向下普度众生。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出;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

如果论到大根机菩萨见闻经典的出现,的确是从《华严经》开始的。因为善财童子遍参知识,最后在普贤菩萨座下,蒙普贤菩萨威神加被,所证境界与普贤菩萨齐等,与诸佛齐等,也就是证得等觉菩萨。

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

普贤菩萨于是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以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阶位的法身大士,一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因而成为《华严经》归宗结顶之法。

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此殆大机所见,二乘尚不见闻,况具缚凡夫乎。

既然《华严经》显明了一生成佛的法门,而且用求生净土来归宗。由此可知,净土法门,正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从初始到最终的无上大法啊!这部经因为是大根机菩萨所见闻的,所以二乘圣者(声闻、缘觉)尚且不能见闻到,何况是具缚凡夫呢?

迨(dài)至方等会[1]上,特为专说净土三经,俾一切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

等到了方等会上,释迦世尊特别专说净土三经,使得一切凡夫圣者,一同专门修持,以期现生出离这个五浊恶世,登上那个极乐世界的九品莲台啊!

佛在摩竭提国[2],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宣说阿弥陀佛,最初在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等到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的世界清净庄严,微妙得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十方诸佛全都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的二乘圣者,具足惑业的凡夫,全都得以往生,平等地承蒙摄受。这就是《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佛在摩竭提国王宫中,宣说净业三福,十六种妙观。使得一切众生,全都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那么,相反,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的义理,也就已经彰明显著了。果真能够深深明白这个义理,谁还肯去枉受轮回生死呢?最后说明九品往生之因,以期各个都来修习上品往生。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

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中,宣说净土依报、正报的妙果,令大众生信;劝导一切听闻的人,应当发愿来求往生;还让修行人,执持名号来立行。信愿行三资粮,是净土法门的大纲宗旨。只要具备了这三法,不管一生执持、已得一心,还是临终方才听闻,只称念十声佛号,都可以承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经》。

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

这三部经,是专门谈说净土的经典。而《阿弥陀经》,收摄的根机尤为普遍。所以禅、教、律各个宗派,全都把《阿弥陀经》奉为日课。诸大乘经中,兼带宣说净土的,多得难以胜数。

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而《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确是念佛最妙的开示。众生果真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地念,哪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地来说,证得圆通;远地来说,成就佛道的呢?

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3]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较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所以将这一章,列在净土三经之后,并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殿后,来形成净土法门的一大缘起。让一切阅读的人,知道这个法门,大大畅抒佛陀的本怀,比起那些依仗自力断惑证真来了生死的人,其中的困难容易,何止天渊悬殊。所以九法界众生同归,十方诸佛共赞,千部经典全都阐扬,万部论典全都宣讲。

金陵净土四经板,已经模糊。修净业者,苦无最清爽之读本。因为铸板,以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

金陵刻经处的净土四经的刻板,已经很模糊了。修习净业的人,苦于没有最清爽的读本。因此重新铸板,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

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今为便于读诵,故以阿弥陀经为首。阅者谅之。

如果从法门的缘起来论,应该将《无量寿经》放在最前面。现今为了便于读诵,所以将《阿弥陀经》放在开头。请读者体谅。

 

< 学习笔记 >

[1]方等会:释尊五时说法之第三时。释尊所说之法,根据次第,可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
(1)华严时,佛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度大菩萨;
(2)阿含时,继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
(3)方等时,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胜鬘金光明等诸大乘经,广谈四教,均被众机;(赞叹大乘,启发小乘人发菩提心,由小向大)
(4)般若时,乃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强调诸法皆空之义;(既不说小乘,也不说大乘,而是“融大小乘于一味”,把小乘与大乘整合到了一起)
(5)涅槃时,再后八年,说妙法莲华经,会三乘于一佛乘。

[2]摩竭提国:亦作摩羯陀国、摩伽陀国、摩诃陀国。古代中印度王国,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佛陀一生多半在此处。此国之频婆娑罗王,建都王舍城,并归依佛陀。其子阿阇世王亦推崇佛教。

[3]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参到普贤菩萨时,普贤菩萨告诉他修行成就如来功德的十大行愿,即可速成就无上菩提。
 《华严经》首次传入中国是在晋朝,翻译成华文共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天台智者大师研修的就是晋译《华严》)
 第二次传入是在唐朝武则天证圣年间,翻译成华文共八十卷,称为“八十华严”;(贤首宗四祖清凉国师《华严疏钞》,即为八十华严之注。)
 第三次传入是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印度有小国进贡了一部《普贤菩萨行愿品》,经文完整无缺,非常珍贵。翻译成华文共四十卷,称为“四十华严”。(所以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现行《华严经》每一品都有缺文,唯独《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