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缘起序

(民国二十三)

华严妙典,理事圆融,理由事显,事因理成,理事各臻其极,圆证毗卢法身[1]。以故如来初成正觉,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证法门诸因果法。

《华严经》这部妙典,理事圆融无碍,理通过事来彰显,事因理得以成就,事理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圆证毗卢遮那法身。所以如来刚成正觉,就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阶位的法身大士,宣说如来自证法门以及各种因果法。

因果,即事。如来自证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圆融,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以究竟证故,常享常乐我净之法乐[2]。众生以彻底迷故,恒受生死轮回之妄苦。

因果,就是事。如来自证之法,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寂照圆融,不生不灭,非有非空的真如佛性。此佛性,在凡夫位并不减少,在圣者位也不增多。佛陀因为究竟证得的缘故,所以常享常、乐、我、净的法乐;众生因为彻底迷惑的缘故,所以恒受生死轮回的妄苦。

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虽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发现而得受用。故借诸菩萨,互相酬倡,为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法门。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

譬如大圆宝镜,经长久劫蒙上尘垢,虽然有照天照地的光芒,但是也不能发现并得到受用。所以借着诸位菩萨的互相酬答倡和,为他们宣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种法门。又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

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其在信位,则以净行品,为以因地心,上契果觉之弘誓大愿。虽进而登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深位,犹复以此一百四十一愿,而为进修之据。

这就是如来以自证的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众生各各亲证的一大轨范。在十信位的菩萨,就以《净行品》,作为因地的发心,向上契合果觉的弘誓大愿。即使进一步登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各各深位,也仍然用一百四十一愿的《净行品》,作为进修的依据。

是知此一品经,关系甚大,不徒为入佛之初基,洵可谓成佛之大本。而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果能心心念念,常诵此文,常发此愿,便可三业顿获清净,念念上契佛心,临终直登上品,与普贤行愿品功德,交光互映,无或差池。

由此可知,这一品经,关系非常大,不仅仅是入佛门的初基,实在可以说是成佛的大根本。但是,末法时期的众生,根机浅薄,若果真能够心心念念,常诵此文,常发此愿,便可使身口意三业顿时获得清净,念念向上契合佛心,临终直登上品莲台,与《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功德,交光互映,没有一点差异。

故宋初省常法师[3],慕庐山远公之风,提倡净土法门,刺血书此品,又以净行名其社。而莲宗得以丕振者,以深致力于日用云为,悉使与如来无上觉道合之所以也。

所以宋初的省常法师,仰慕庐山慧远大师的道风,提倡净土法门,并剌血书写了这品经文,又以“净行”命名莲社。当时莲宗之所以得以大力振兴,正是因为深下功夫,致力于使日常的行持全都与如来的无上觉道相合的缘故。

一弟子杨慧导,拟以净行品,与普贤行愿品,合印流通。光谓,欲令初机息心念佛,当以净土五经为先导,不宜于五经中只取行愿一品。使彼遍读五经,再以净行一品,作一切时一切处之警策,则自可欣欣就道矣。

有一位弟子杨慧导,打算将《净行品》,与《普贤菩萨行愿品》,合印流通。我对他说:想要使初机学人息心念佛,应当以净土五经作为先导,不应该在五经中只取《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品。应使他们遍读五经,再用《净行品》,作为一切时,一切处的警策,自然就可以欣欣向道了。

呜呼,今之时,是何时也。乃废弃纲常伦理,专尚机械变诈,互相残杀之时也。若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导,则后世为人,恐先圣所立纲常伦理之名,亦不可得而闻矣。

呜呼,现今之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是废弃伦理纲常,专门崇尚机巧欺诈,互相残杀的时代。如果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作为引导,那么后世子孙,恐怕连先圣所建立伦理纲常的名目,也不可能听闻到了啊!

以故凡具正知见,正信心者,咸皆以修持净业为志事。兹特述其缘起,以附于经文之后,庶后之读者,无所疑焉。

所以,凡是具有正知正见,正信心的人,全都要以修持净业作为抱负。在此特别叙述其中的缘起,附在经文之后,使后来的读者,不会产生疑惑。

 

< 学习笔记 >

[1]毗卢法身:毗卢遮那法身。毗卢遮那,释迦牟尼的法身佛。法身,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

[2]法乐:法味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之慧命而生喜乐。

[3]省常法师:宋朝。净土宗第七祖。住于杭州西湖昭庆寺。仰慕东晋慧远于庐山集众结社念佛的风范,于西湖边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又注重以《华严经・净行品》来规范、净化念佛人的身心言动,后将莲社易名净行社。无著述问世,故其净土思想无从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