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心经添足重刊流通序

(民国十九)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

《心经》,发挥了三世诸佛所证的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十方如来普度众生的要道,是一切修行人作佛的良谋。文字简短而义理丰富,词句简约而道理显著。能让上中下根所有人,共同一跃而直接达到如来果地境界,在诸经之中,最为第一。

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广略适宜。广之则罄海墨而莫尽,略之则觅一字而叵得,令彼闻者,各得实益。

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甚深义理,却都包括无余了。实在是因为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类当机说法,广说略说,都很适宜。若广说,则用尽像大海那么多的墨水,也不能说尽;若略说,则觅一字也不能得到,从而使听闻到的人,各自得到真实利益。

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之修习,自可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离颠倒而得究竟涅槃。以故古之名人,每每诵至数百万遍者,以其为总持诸法之法门故也。

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此修习,自然可以“照见五蕴皆空”而证得诸法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而得到究竟涅槃。所以古来名人,常常有诵到几百万遍的,因为《心经》是总持诸法之法门的缘故。

夏慧华居士,次子叔夔(kuí),姿性聪敏,热心公益,素抱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志。于北平协和医学校,为学生会会长。

夏慧华居士,他的次子夏叔夔,天姿聪敏,热心公益事业,一向抱有“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志向。在北平协和医学校,做学生会会长。

民十五年,年二十七,病亟将终,问其父曰,心经不生不灭,作何解说。居士谕之曰,此示吾人心之本体,如太虚空,无相无形,非空非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生死而不垢,证涅槃而不净。生相尚无,灭从何有。能悟此理,堪名佛子。

民国十五年(1926),二十七岁,病重将要命终时,问他的父亲说:《心经》中的“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居士告诉他说:这是表示我们心的本体,如太虚空,无形无相,非空非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生死而不垢,证涅槃而不净。生相尚且没有,灭相又从何而来。能悟此理,方才名为佛子。

虽然,谈何容易,汝且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迨至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时,始为分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从兹进修,直至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时,方为究竟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切不可以闻名为亲证,不求往生,以致长劫沉沦,莫由出离也。

话虽然如此,要想证得谈何容易,你只要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等到花开见佛,证无生法忍之时,才开始分证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心体。从此进一步修行,直到三惑净除,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时候,方才是究竟证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心体。千万不可以把听闻名词解释当作亲证,不求往生,导致长劫沉沦,没办法出离啊。

未久即逝,彼平生于佛法绝未措怀,临终问此,殆有宿根欤。蒙居士开示,纵不往生,亦可以作来生入道之缘,较彼没世不闻者,奚啻天渊悬殊也。

不久,他就逝世了,他平生对于佛法绝对没有关心过,临命终时,却问到《心经》的意思,莫非是宿世有善根吗?他承蒙居士的开示,纵然不能往生,也可以作为来生入佛道的因缘,比起那些终身没有听闻佛法的人,所得利益的悬殊,何止天渊之别啊!

居士因此欲流通心经最显豁详明之注,冀初机悉能领会。范古农居士,令印明弘赞法师之心经添足,又为校其字句。因付排令印若干卷,施诸净侣,以结法缘而资超荐。留板两付,以备永永续印。

夏慧华居士因此想要流通《心经》最明了通达、详细简明的注解,希望初机学佛的人都能领会。范古农居士,让他刻印明朝弘赞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添足》,还为这本书重新校对了字句。交付排印若干卷,布施诸位清净法侣,以结法缘从而帮助超荐儿子的亡灵。并留下了两付刻板,来预备永久续印。

所愿见闻受持者,同以甚深观智,照见蕴空,亲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而度一切苦厄也。

祈愿见闻受持者,都能用极深的观智,照见五蕴皆空,亲证这个不生不灭的心体,而度一切苦厄啊!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