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高鹤年居士书一

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只因久居普陀,每有命其代笔者,略录一二以自备览。去秋蒙阁下携至上洋,录出四论,以登丛报。

我幼年失于求学,长大了一无所知。只因为长期居住在普陀山,常常有命我代笔撰文的,大略存录一二篇,以备自览。去年秋天承蒙阁下带我的手稿到上海,录出四篇论文,登在《佛学丛报》上。

窃思丛报,乃诸大居士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其义理洪深,若天高地厚。其文词妙丽,如玉振金声。光文列中,何异掷瓦砾于珠林,布荆棘于琼苑,徒刺雅目,无益赏心,惭愧惭愧。

我心里想到《佛学丛报》,是诸位大居士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的地方,其义理洪深,如同天之高远、地之深厚;其文词妙丽,如同玉振金声。我的文章列在其中,如同丢掷瓦砾在珠林中,散布荆棘在琼苑中,徒然刺伤高雅之人的眼目,无益于他人心意欢乐,惭愧惭愧。

根祺师回,又令作论。但以色力尪羸(wāng léi)[1],眼目昏花,欲不奉命,恐负盛情。因将先所支差旧稿,誊写五篇,其体裁语句,鄙陋卑劣。

根祺法师回来,又令我作其他的论文。但因为我身体羸弱,眼睛昏花,想要不奉命,又恐怕辜负盛情。因此将先前所支应差使的旧稿,誊写五篇,其中的体裁语句,鄙陋卑劣。

阁下阅之,当发一笑。然彼此相知,或不见怪。至于登报,则恐贻笑于大方家矣。(四月初八日)

阁下看了,当会发笑。然而彼此相知,或许不会见怪。至于登报,就恐怕会贻笑于大方之家了。(四月初八日)

 

按印光大师隐居普陀山,初无人知。高鹤年居士游山,乞其论文四篇。一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二宗教不宜混滥论。三佛教以孝为本论。四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皆登于上海狄平子居士创办之佛学丛报。

按:印光大师隐居普陀山,最初无人知道。高鹤年居士游普陀山,乞得大师的四篇论文。一、《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二、《宗教不宜混滥论》;三、《佛教以孝为本论》;四、《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都刊登在上海狄楚青居士创办的《佛学丛报》上。

其第一篇,署名常惭,登于丛报第九期。系民国三年阳历二月十五日,即民国二年阴历九月初二日(阴阳历日,语不可解,恐有误字)出版。其第二篇,亦署名常惭。第三第四篇,则署名普陀僧。

其中第一篇,署名“常惭”,登在《丛报》第九期。是民国三年(1914)阳历二月十五日,就是民国二年(1913)阴历九月初二日(阴历阳历的日期,语句不理解,恐怕有错误的字)出版;其中第二篇,也署名“常惭”;第三、第四篇,则署名“普陀僧”。

此三篇,则于丛报第十期中登出。此四篇论文,可谓印光大师初转法轮。从此龙天推出,大放光明矣。

这三篇,则在《丛报》第十期中登出。这四篇论文,可以说是印光大师初转法轮。从此龙天推出,大放光明啊!

承鹤年居士出示右书,未举年份。推书中所云,去秋蒙阁下携至上洋录出四论,以登丛报,则右书确为民国三年阴历四月初八日所写。此书至有佛教历史价值,未见于正续文钞,爰付本刊以公诸世。觉有情半月刊编者陈法香识

承蒙高鹤年居士出示身边的书信,没有说明年份。推寻书信中所说,“去秋蒙阁下携至上洋录出四论,以登丛报”,那么高居士身边的书信,确实为民国三年阴历四月初八日所写。这封信在佛教中有历史价值,但在正、续文钞中都没有见到,于是付录到本刊,以公诸于世。觉有情半月刊编者陈法香识

 

< 学习笔记 >

[1]色力尪羸:身体虚弱。尪羸,身体瘦弱、虚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