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接手书,知某某夭殇,不禁长叹。观汝前之所说,似未通道理之知见。后之所说,颇合不怨不尤,自省自艾之道。

接到信,知道某某未长大成人就死了,不禁长叹。看你之前所说的话,好像是未通道理的知见。后来所说的话,很符合不怨天尤人,自我反省、自我改正之道。

祸福无定,损益在人。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过去诸佛,皆以苦境为师。以致断尽烦惑,成无上道。汝果能如俞净意,袁了凡,改过修持。岂但贤子复锡自佛天,当必亲身直入圣域矣。

祸福没有一定,受损得益在于我们个人的所作所为。善于得益的人,所到之处,无不受益;甘愿受损的人,所到之处,无不受损。过去诸佛,都以苦境为师。以致断尽烦惑,成就无上佛道。你果真能够像俞净意、袁了凡那样,改过修持。哪里仅仅是佛天再赐给你贤德的儿子,你当必定亲身直入圣贤的领域啊!

至于教书,说因果报应之事理,则不妨。若说念佛修持,须择其有智识知好歹者,庶不致众议纷纷。

至于教书,讲说因果报应的事理,没什么妨碍。如果说到念佛修持,必须选择其中有智慧知识、知道好歹的人,才不致让众人议论纷纷。

然必须先自发露自己修持之未至,故屡蒙不如意之警策,实为立身行道之一大因缘。倘事事顺心,或至骄慢放逸,不加修持。彼世之成家立业者,多由贫苦。倾家荡产者,悉属富乐。乃殷鉴也。

然而必须先自己发露自己修持不到家,所以多次蒙受不如意境遇的警策,实在是立身行道的一大因缘。倘若事事都顺心,或许导致骄慢放逸,不去修持。世间那些成家立业的人,大多由贫苦而来;倾家荡产的人,全都来自富乐之家。这是鉴戒啊!

人生世间,当各尽其分。祸福苦乐,虽由宿业主持,然努力修持,则业便随之而转。宿世之业,当得恶报者,或不受恶报。若修持功深,则反受善报矣。倘或任意放纵,作诸恶事,则宿世之善报未受,今世恶报已临矣。

人生在世间,应当各尽自己的本分。招祸得福、受苦受乐,虽然是由宿世的业力所主持,然而如果努力修持的话,那么业力就会随之而转。由于宿世的业力,(今世)应当得恶报的,或许不再受恶报。如果修持的功夫深,就反而受善报了。倘若任意放纵,做许多恶事,那么宿世的善报还没有受,今世的恶报就已经来临了。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惟在当人自主。天地鬼神,只主其赏罚之权,不能主转移之权。转移之权,操之在我。既知在我,但知希圣希贤,学佛学祖。圣贤佛祖,岂拒人哉。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只在当事人自己做主。天地鬼神,只是主掌其中赏罚的权力,不能主宰转移祸福苦乐的权力。转移的权力,操纵在我们自己手中。既然知道转移的权力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知道仰慕效法圣贤,学习佛陀、祖师。圣贤,佛陀、祖师,哪会拒绝他人呢?

涉世宜含厚,立身宜严肃,庶不至为邪教所忌,并所惑也。毫厘一差,天渊悬隔。未开眼人,敢借口于超格大士乎。

涉世为人应该宽厚,立身处事应该严肃,才不至于被邪教所忌恨,并被其所迷惑啊!差之毫厘,就如天渊悬隔。没有开启正法眼的人,敢借口(自己是)超出常格的大菩萨吗?

念佛一法,无求不应。非止祈雨祈病有灵也。

念佛一法,无求不应。并非只是祈祷下雨、祈求病好,才有灵验啊!

人各有所应尽之分,当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决定不能得真利益。何也,以彼不能尽分于易处,何能尽分于难处。

每个人各自有他所应尽的本分,应当知道,要按照自己现在的本位来做,这是君子的本分。如果超出本分而行,不是出众的大丈夫,就决定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能在容易之处竭尽自己的本分,如何能在困难之处竭尽自己的本分呢?

出家一事,语其易则易于反掌。但穿一件大领,就是和尚。而此种混光阴败佛门之和尚,多半将来在三途中过活。欲得为人,恐万中亦难得一二。若要做顶天履地,上弘下化之和尚,则难于登天矣。

出家这件事,说它容易,就好像易如反掌一样。只要穿一件大领僧袍,就是和尚。而这种混光阴、败坏佛门的和尚,多半将来在三途恶道中过活。想要得到人身,恐怕一万个人中,也难得有一二个。如果要做顶天立地,上弘佛法、下化众生的和尚,就难于登天了。

汝尚不能于家庭父母妻子具足时,思立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之程度,何能出家即证果,而普度怨亲耶。只缘汝当做一出家,则百事不挂怀,不知出家之事,比在家更多。汝欲清闲自在,逍遥快乐,则决不能做好僧。以弃舍父母妻子,则成大罪矣。光是出家僧,深知其利弊,故为汝详言之。

你尚且不能在家庭父母妻子具足的时候,思考立一个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章程法度,如何能出家就证果,而普度怨亲呢?只因为你当做一旦出家,就百事不挂怀,却不知道出家的事情,比在家更多。你想要清闲自在,逍遥快乐,就绝对不能做个好僧人。因为你弃舍父母妻子,就成为大罪了。我是个出家僧,深知其中的利弊,所以为你详细说明。

若遇爱收徒弟之坏和尚,则便骗汝为他作徒弟,你就拉倒了也。且安本分修净土法门,令汝父母妻子同作莲邦眷属,则其利大矣。

如果遇到爱收徒弟的坏和尚,就会骗你为他作徒弟,你就拉倒了。暂且安于本分,修习净土法门,令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同作莲邦眷属,这样的话利益就大了。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全部收尽无余。修习净业的人,有专修、圆修种种的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就更容易到达彼岸。也如同吃饭,只吃一种饭,也可以充饥。同时加上各种蔬菜,也不是不可以。能够专念佛号,不持咒,是可以的。如果以专念佛号,来破斥持咒,就不可以了。何况往生咒,是净土法门的助行呢。

金刚经中每云,若有善男信女,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是说善男信女持经,或一卷半卷,乃至最少四句三句二句一句耳。

《金刚经》中常常说,若有善男信女,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是说善男信女受持《金刚经》,或者一卷、半卷,乃至最少四句、三句、二句、一句罢了。

以先说受持此经,然后说乃至,然后说等。若单说偈,则当云受持此经中某四句偈,不应前说受持此经,乃至后,又说等。乃至者,超略之词。等字,是举例之词。世人不知经中诠义究竟,即为一偈,非专指同诗者之偈也。

因为先说“受持此经”,然后说“乃至”,然后说“等”。如果只说“偈”,就应当说:“受持此经中某四句偈”,不应在前面说“受持此经”、“乃至”后,又说“等”。“乃至”,是超略之词。“等”,是举例之词。世人不知佛经中,诠释义理究竟了,就称为“一偈”,并不是专指同诗句一样的偈颂。

文钞中金刚经线说序,金刚经次诂序,皆说过。汝何竟不知,而复问我乎。世人不善会经文,便死执为偈。然则全经皆无功德,唯偈才有功德乎。睁著眼说梦话者,不知有几多,可哀也已。

《文钞》中的《金刚经线说铸板流通序》、《金刚经次诂序》,都说过这个道理。你为什么竟然不知道,而又来问我呢?世人不善于领会经文,就死执偈为偈颂。既然如此,那么全经都没有功德,只有偈颂才有功德吗?睁着眼睛说梦话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实在令人悲痛啊!

色见声求四句,令人悟法身实相之理。岂令人废修持种种之法门乎。经前不云乎,菩萨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布施乃举例,六度万行,皆以不住色声等行,非独一布施而已)。

“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如来”这四句,是令人觉悟法身实相的道理。哪里是令人废弃修持的种种法门呢?经文前面不是说了吗?菩萨“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布施是举例,六度万行,都要以不住色、声等来修行,不是单独指布施这一度而已)。

乃令布施而不住著于色声等,并不住著于布施而行布施。非令人不行布施,为不住也。邪见人不知此之深意,一闻破执之语,便弃实行,可不哀哉。

这是令人布施而不住著于色、声等法,以及不住著于布施而行布施。并不是让人不行布施,才是“不住”啊!邪见之人不知道这当中的深意,一听到破除执著的话语,就舍弃实际的行持,能不令人悲哀吗?

菩萨像,微妙庄严,不易塑画。每有似是女相,乃系凡夫不能形容其妙之故。汝认做女,真成不知佛法人之说话矣。

菩萨像,微妙庄严,不容易塑画。常常有塑画成好似女相的,这是凡夫不能形容菩萨像微妙的缘故。你认做菩萨是女子,真成了不知佛法之人所说的话了。

吾人之心,与菩萨之心同一体性。吾人由迷悖故,仗此心性,起惑造业,受诸苦恼。若知即此起贪瞋痴之心,即是菩萨圆证戒定慧之心。则起心动念,何一非菩萨显神通说妙法乎。

我们的心,与菩萨的心,是同一个体性。我们由于迷惑悖离的缘故,依仗这个心性,起惑造业,受诸苦恼。如果知道这个起贪瞋痴的心,就是菩萨圆证戒定慧的心。那么起心动念,哪一法不是菩萨显神通、说妙法呢?

外道各剽窃佛经中之义,而自立为宗。如取乳投水中,或取乳投毒中,既已投水中毒中矣,何得可说是佛教之一宗乎。其不知邪正之糊涂汉耳,何问是正见否。

外道各自剽窃佛经中的义理,而自立为宗。如同取牛乳投到水中,或者取牛乳投到毒药中,既然已经投到水中、毒药中了,怎么能说是佛教的一宗呢?他是个不知道邪正的糊涂汉罢了,何必要问是不是正见呢?

真念佛人,专一念佛,成佛尚有余裕。修行固以专一为贵也。真念佛人兼念观音,亦可为念佛之助。何以故,佛度众生,尚须观音相辅而行。况吾人上求下化,兼念观音,岂有不可之理乎。汝所问者,皆是见理不明,故成担板之见。只见一边,不知尚有那一边也。现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宜于念佛外,兼念观音。果能至诚恳切,自可蒙恩覆被。

真念佛人,专一念佛,成佛尚且有余裕。修行原本以专一为贵。真念佛人兼念观世音菩萨,也能成为念佛的助行。为什么呢?佛度众生,还须观世音菩萨相辅而行。何况我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兼念观世音菩萨,哪有不可以的道理呢?你所问的,都是见理不明,所以成了担板之见。只见这一边,不知道还有那一边。现今的世道,是个患难世道,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应该在念佛之外,兼念观世音菩萨。果真能够至诚恳切,自然能够蒙菩萨之恩覆护加被。

八字一事,何可代造。有求造者,当以因果宿缘开导。如其不听,只可推脱。断不可看情面而误人一生也。

生辰八字这件事,怎么能代造。有来求造的人,应当以因果宿缘来开导他。如果他不听,只可推脱。千万不可看情面而误人一生啊!

佛弟子自既戒杀,何可为人买而送之,而令其杀乎。如其自己尊长所逼,亦宜设法劝谕,令其勿杀,以市现物。何得便谓为无法可设乎。须知人子之道,当预为陈其杀生之祸害,俾亲减除杀业。即不然,亦当恳其勿亲杀。庶不至令亲与己之杀业,结而不可解释也。是宜平时于三宝前,代父母忏悔。果真诚挚,自无有不感格者。

佛弟子自己既已戒杀,怎么能为他人买来送给他,而令他杀生呢?如果他是被自己的尊长所逼,也应该想办法劝导晓谕,令他们不要杀生,去买现成的肉。怎么就认为没有办法可想了呢?必须知道为人子之道,应当预先为父母陈述杀生的祸害,使得父母减除杀业。即使不然,也应当恳求他们不要亲自杀生。才不至于令父母与自己的杀业,结下而不能消除啊!应该平时在三宝前,代父母忏悔。果真有诚挚之心,自然没有不蒙三宝感应的。

悬崖撒手,乃宗门中语,意取直下彻底亲见耳。凡宗门中语,概勿理会。以意在言外,非汝所堪。又须自己参究,而始得悟。知识只教其参究之法则,不说其语之义意。以说则不能开悟矣。此事勿道不能悟,即能悟亦难了生死,以仗自力故也。若不知妄说,则其罪极大,名为妄谈般若,报在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切戒切戒。

悬崖撒手,这是禅宗门中的话,意在使我们直下彻底亲见罢了。凡是禅宗门中的话语,一概不要理会。因为意义在言语之外,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另外,必须自己参究,才能开悟。善知识只教你参究的法则,不说这些话语的意义。因为说了就不能开悟了。这样的事不要说不能开悟,即使能开悟,也很难了生死,因为这是依仗自力的缘故。如果不知道乱说,那么这样的罪过很大,名为妄谈般若,果报在地狱。因为这样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的缘故。千万要戒除。

闻雷而惧,的系宿生有恶因,今生少培德。今宜以畏雷之心,兢兢业业,日励修持。则此之恶因,又成善本。损益由人自取,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但一心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往生西方,决定成佛,则离一切怖畏矣。否则怕亦不是,不怕亦不是。

听到雷声就害怕,的确是宿生有恶因,今生少培德。现今应该以害怕打雷的心,兢兢业业,每天激励自己修持。那么这个恶因,又会成为修善之本。受损受益,是由个人自取的,是祸是福,没有不是自己求得的。只要一心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往生西方,决定成佛,就能远离一切怖畏了。否则,怕也不是,不怕也不是。

彼穷凶极恶者,有何所怕,然彼一气不来之怕,特彼自知耳。以故活阎君,活小鬼,世常有之。皆欲令彼一切不怕者之怕景象耳。

那些穷凶极恶的人,有什么害怕的,然而他们害怕一口气上不来,这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所以活阎王、活小鬼,世上常有。都是想令那些什么都不怕的人,生起害怕的景象而已。

知有所不能,而竭力勉其所能,则为菩萨大慈大悲心行。知有所不能,而概不戒,则成地狱种子矣。

知道自己有所不能,而竭力勉励自己去做所能做的事,这是菩萨的大慈大悲心行;知道自己有所不能,却一概不戒,就成为地狱种子了。

邪见人每以有所不能者阻人,谓人之一吸,即有无数细虫入其腹中,皆为杀生,皆为食肉,汝何能不杀不食。此正如通身埋没于圊(qīng)厕,亦欲拉人入中。人不肯依,曰汝以我为臭,汝身上常有蝇子,蚊子,虱子,蚤子,屙屎,屙尿,还不是在圊厕中,还说我臭乎。此种知见,皆属邪见,皆生于聪明人,可畏哉。

邪见之人常常用“有所不能”来阻拦他人,说:“人一呼吸,就有无数的细虫进入到腹中,这都是杀生,都是吃肉,你怎能不杀生、不吃肉。”这正如自己全身埋没在厕所中,还想要拉他人进入其中。他人不肯依从的话,就说:“你认为我臭,你身上不也常有苍蝇、蚊子、虱子、跳蚤、拉屎、撒尿,还不是如在厕所中一样,还说我臭呢!”这种知见,都属于邪见,都产生于聪明人当中,可怕啊!

念佛不分圣凡。圣指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但天以乐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者更多。修罗以瞋故,亦不能念。惟人最易念。而富贵之人,便被富贵所迷。聪明人,以聪明迷。愚痴人,以愚痴迷。芸芸众生,能念佛者,有几人哉。既知此义,当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则不负此生此遇矣。

念佛不分圣人凡夫。圣指三乘圣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凡指六道凡夫,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但天人因为享乐的缘故,不能念佛的多;三途因为受苦的缘故,不能念佛的更多;阿修罗因为瞋恨的缘故,也不能念佛。只有人最容易念佛。而富贵的人,就会被富贵所迷惑;聪明的人,因为聪明而迷惑;愚痴的人,因为愚痴而迷惑。芸芸众生,能念佛的,有几个人呢?既已知道了这个义理,就应当勇猛修持,不要致使(失去人身时)想念佛却不能念,那么就不辜负这一生、这一际遇了。

牛皮为鼓,非特为作鼓始杀。以此间号众,皆以钟鼓,亦随俗耳。须知牛被人杀,取其皮以为鼓,于作佛事时击之,于本牛有大利益。

用牛皮做鼓,不是专门为了做鼓才杀牛。因为这个世间号令众人,都是用钟鼓,佛门也是随俗而已。必须知道牛被人杀,取它的皮做鼓,在作佛事的时候击打它,对于这头牛有大利益。

五台山之人皮鼓,乃一僧亏空常住钱财,置私产。死而为牛,即耕其田。至牛死,托梦于徒。令剥皮蒙鼓,送于文殊寺,上书其名与事,令作佛事击之,则其业可以速消。否则虽其田变沧海,业尚莫能消灭也。见清凉山志。

五台山的人皮鼓,是一位僧人亏空常住钱财,置办了(耕田等)私产。死后投胎为牛,就在他自己的田里耕种。等到牛死了,就托梦给他的徒弟。令他剥皮蒙成鼓,送到文殊寺,上面写有他的名字与事迹,令僧人作佛事的时候击打它,那么他的恶业就可以快速消除。否则,就是他的田地变成沧海,他的恶业仍然不能消灭啊!这件事见于《清凉山志》。

丝绸制幡,亦可类推。然佛制不许用丝,而后世用之,其功过当在至诚与徒设上分轻重。如古人绣佛绣经,每于针下得舍利,可知绣佛绣经之功大,用丝绸之过小也。绣佛绣经,决非在布上绣。

用丝绸制做幡,也可以类推。然而佛制不许用丝,而后世的人使用丝绸,这些人的功德过失,应当在至诚用心与徒然施设上分别轻重。如古人绣佛像、绣佛经,常常在绣针下得到舍利,可知绣佛像、绣佛经的功德大,用丝绸的过失小。绣佛像、绣佛经,绝不是在布上绣。

今人肆无忌惮,一令戒杀,便以充类至尽[1]之事来阻。其话虽有理,其心实欲人任人杀生,不须忌避耳。哀哉。见人杀生,能救则救。否则发大慈大悲心念,以期杀生者,并所杀之生,各各消除业障,增长善根。而所杀之生,即从此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岂可不依佛意,妄生瞋自瞋他之烦恼,而通宵不寐也。

现今的人肆无忌惮,一让他们戒杀,就用充类至尽的事来阻拦。他们所说的话虽然有理,但他们的用心实际上是想要人随意杀生,不须顾忌回避。悲哀啊!看见他人杀生,能救的就救。否则,发大慈大悲的心念,以期望杀生的人,以及所杀的生命,各各消除业障,增长善根。而所杀的生命,就从此往生西方,了生脱死。怎么能不依佛意,妄生瞋恨自己、瞋恨他人的烦恼,而通宵不睡呢?

不观周安士先生见一切神祠,及一切畜生,皆劝发菩提心,令求生西方乎(此系依佛言教,非彼自立)。纵彼不领会,而我之悲心已诚挚恳切矣。此实助成净业之大宗也。

不看看周安士先生见到一切神祠,及一切畜生,都劝他们发菩提心,令他们求生西方吗(这是依佛的言教,并非他自己创立的)?纵然他们不领会,而我的悲心已经诚挚恳切了。这实在是帮助成就净业的大宗啊!

念佛人遇伤风感冒等,不妨求医。遇怨业病,只可至心念佛及大士。果十分至诚,无不业消病愈者。

念佛人遇到伤风感冒等病,不妨求医治疗;遇到怨业病,只可至心念佛及观世音菩萨。果真十分至诚,没有不业消病愈的。

鬼祟属邪,能至心念佛,以佛感,神当避之远方。普门品念菩萨者,满世界恶鬼,尚不敢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汝未见否。

鬼怪作祟害人属于邪,能够至心念佛,以佛力感应,鬼神当会逃避到远方。《普门品》中,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满世界的恶鬼,尚且不敢用恶眼看他,何况加害。你没有看到吗?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当处即是,无往无生,此理甚深,非法身大士,不能领会契证。然法身大士亦不废事修。所谓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彼则唯论理体,此则理事双融。故为上圣下凡,同修之道。平生专精一志,则临终蒙佛接引,弹指即生。智者大师谓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际者,此也。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当处即是,无往无生”,这个道理很深,不是法身大士,不能领会契证。然而法身大士也不废弃事修。所谓“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唯心净土”四句,只是讨论理体。“以深信愿”三句,则是理事双融。所以是上圣下凡,同修之道。平生专精这一个志向,那么临终蒙佛接引,弹指间即得往生。智者大师说的“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际”,就是这个意思。

然佛菩萨天地鬼神,欲令人世咸知此事,故每每有死而复生者。见其作恶者受罪。为善者或生人间富贵处,或生天上。念佛者或生西方等。此系权法,企世知念佛往生,实有其事。并非念佛之人,一一皆经到阴间,由阎君审明,方送其往生也(汝只知念佛之正理,不知天地教人之权巧方便。详看光护法录序,可知天地教人之大慈悲心矣)。

然而佛菩萨、天地鬼神,想要令人世间全都知道(念佛往生)这件事,所以常常有死而复生的人。看到那些作恶的人受罪;行善的人,有的生到人间富贵处,有的生到天上;念佛的人,有的生到西方等等。这是权巧方便法,期望世人知道念佛往生,确实有这样的事。并不是念佛的人,每个人都要经过到阴间,由阎君审察明白,方才送他往生(你只知道念佛的正理,不知道天地教人的权巧方便。详看我写的《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就能知天地教人的大慈悲心了)。

汝谓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2],此语不当。何也,念佛乃自修其德,德堪往生。非无德徒仗天帝阎君等令送之力以往生也。若无德,纵送亦不能往生。即天帝阎君等,自己尚不能得,何况他人。其判令往生,如吏部依帝命而放官耳,非己力也。且己之官,己亦不能自主,况他人乎。

你说“赵孟能使你富贵,赵孟也能使你贫贱”,这句话不妥当。为什么呢?念佛是自己修自己的功德,功德堪能往生。不是自己无德,只是仗天帝阎君等令送的力量来往生啊!如果无德,纵然是送,也不能往生。就是天帝阎君等,他们自己尚且不能得(往生极乐),何况令他人往生。他们判令谁能往生,如吏部依照帝王的命令而给予官职罢了,不是自己的力量啊!而且自己的官位,自己也不能自主,何况他人的呢?

至谓假净土,则不成话矣。以汝未知权法,但据常理,故疑此为伪托。实则天地鬼神权设,非记录者之伪托也。以知净土正义者少,故欲人念佛,于有入冥者,特现此以坚其信向耳。

至于说到“假净土”,就不像话了。因为你不知道权巧方便法,只是依据常理,所以怀疑这些死而复生的记录是伪造假托的。实际上是天地鬼神权巧施设的,并不是记录者伪造假托的啊!因为知道净土正义的人少,所以佛菩萨、天地鬼神想令世人念佛,对于有些进入冥界的人,特地示现这些情形,来坚定他们的信心志向罢了。

 

< 学习笔记 >

[1]充类至尽:用同类事物比照类推,把道理引申到极点。充类,推究同类事理。至尽,到极精密处,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孟子・万章下》:“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如果把不归他所应有而取得的称为强盗的话,那是把强盗的含义夸大到极限。万章认为诸侯中不乏弑君的窃国大盗,却为何因为他们做了诸侯、给我们送来了礼物,我们就要接受呢?而孟子的意思是,对强盗是要惩罚的,但是要对强盗的含义做个限定,不能无限扩大。出于道德的义愤,将所有统治者都称为强盗,是不恰当的。)

[2]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此处以赵孟代指有权势的人物。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不过,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诗经》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充实,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传播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