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往生。《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往生。下三品,都是造作恶业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开示念佛,因而得以往生的。

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

王龙舒死执三辈就是九品,这是错误的根本。所以将下辈当作下三品,这种错误太大了。所以上辈往生,他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就说不发菩提心。然而《无量寿经》中的三辈,全都有发菩提心

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

在王龙舒居士的意思,认为下辈罪业深重,如何能发菩提心。不想想《无量寿经》下辈往生中,绝对没有一句说到造业的事,这是善人,只可作为《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的中品。他硬要将《无量寿经》的下辈往生当作《观无量寿佛经》的下三品往生,违背经义,失于义理,竟然成为任意改变经义,这种过失太大了。

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

在他的意思认为,佛一定将一切众生全部摄尽。而却不知道只收摄善人,不涉及恶人。他既然以善人为恶人(下辈当下品),所以就说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就是下品,所以将善人认做了恶人。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

不知道《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的下三品,临终痛苦到极点,一听到佛的名号,其归命投诚,希望佛垂慈救援的心,其奋勇感激,比起临刑指望赦免的心,要深千万倍。虽然没有说到发菩提心,然而他心念的迫切与真诚,实际已具足菩提心了。

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

可惜王居士不按《无量寿经》的文义,却依据《观无量寿佛经》,硬是诬蔑善人为恶人,竟然将下辈往生判为恶人。王居士尚且有这样的过失,后人哪能随便妄充通家呢?

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

既然已有《无量寿经》,为何要无事生事(做会集本)。王居士的错误,莲池大师指出来,尚未说明他为什么这样做。现今为你说说其中的所以然,是由于他死执三辈就是九品。

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廿九年八月廿日)

写下这些,一是可见会集是非常难的,一是杜绝后人的狂妄。魏默深(也做过会集本),就更不必言说了。胆大心粗,不值得仿效。(民国二十九年<1940>八月二十日)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