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 ◤…读书会第591天…◢
适奉手书,知贵地尚有儒佛心法,一肩担荷者,欣慰无似。至于誉不慧处,颇涉世谛俗套。夸鱼目逾宝珠,谓寸木高岑楼[1],令人惭惶无地耳。

刚才接到你的信,知道你家那边还有将儒家、佛教的心法,一肩承担的人,欣慰无比。至于你信中称赞我的地方,就流于俗套了。如同夸赞鱼的眼睛超过了宝珠,形容一寸短木比楼房还高,真是令人惭愧惶恐,无地自容了。

🔎 ◤…读书会第592天…◢
光一介庸僧,无法自给。常时行乞于大富长者之门,见其所弃之残羹馊饭,取而自资。有不嫌酸臭者,亦复以此用施。而徐蔚如谓其有益饥人,遂屡为流布。虽意有可取,而文不足观。不意竟渎阁下青眼[2],感愧何极。

我是一个平庸的僧人,(在佛法的修学方面)没有办法自给自足。常常在大富长者的门前乞讨,见到他们所遗弃的残羹馊饭,就取来自我资养。有不嫌酸臭的人,也用这讨来的饭菜布施给他们。而徐蔚如居士认为这些残羹馊饭(谦指《文钞》)有益于饥饿的人,于是多次加以排印流布。虽然文意有可取之处,然而文笔不足观看。没想到竟然蒙阁下您青眼垂顾,实在感激又惭愧。

🔎 ◤…读书会第593天…◢
芜钞二次所印,以蔚如丁母忧[3]出京,托友人校对。由通家不能细心,遂致错讹数十。去春蔚如又令上海商务印书馆,另编另排,兼以留板(此次校对颇精)。至今春正月出书,以印二千部,未出正月,即已售尽。该馆事忙,不暇再印。

第二次所印的文钞,因为徐蔚如料理母亲丧事离开北京,就委托友人校对。由于大通家没能细心校对,导致错误的地方有几十处。去年春天,徐蔚如又让上海商务印书馆另外编排,并留下了底板(这次校对很精详)。到了今年春天正月出书,印了二千部,还没出正月,就已经发售完了。商务印书馆的事务繁忙,没有空再加印。

后由请者屡催,许抽暇先印一千以应之。待后有暇,再为多印。今奉上二部,祈查收。此中比京中二次印者,多卅余篇。其于正心诚意,竭诚尽敬之旨,亦略为发挥。以对治今人向外驰求,及肆无忌惮之病。

后来由于请书的人多次催促,答应抽空先印一千部。等以后有空了再多印。现在奉上两部给阁下,请查收。这两部比北京第二次印的多了三十多篇。其中对于正心诚意,竭诚尽敬的旨义,也略有发挥。以此来对治如今的人向外驰求、肆无忌惮的毛病。

于初学稍有裨益,若通宗通教者见之,未免有发呕者。然果呕尽宗教不消之陈食,则此残羹馊饭,亦可培补元气。待其气力充足,再用王膳,则方得实益矣。

对于初学的人稍稍有些好处,如果是通达宗门教下的人看了,未免会有发呕的情形。然而如果呕吐光了(学习)宗门教下(所积攒的)不能消化的陈食,那么我的这些残羹馊饭,也可以给他们补补元气。等到他的气力充足了,再享用帝王的美膳,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 ◤…读书会第594天…◢
川中若有不嫌酸臭者,当令商务印书分馆,代为发售可也。

四川当地如果有不嫌弃《文钞》酸臭的人,就让商务印书馆当地的分馆,代为发售好了。

至律教禅净之种种法门,何者合机,当于净土决疑论,息心[4]详阅,自知梗概。今不具书。至谓以佛法助儒道,二法并行,俾一切人于世法为真儒,于出世法为真释。

至于律、教、禅、净种种法门当中,哪一种适合众生的根机,应当息心详细阅读《净土决疑论》,自然就会知道梗概,这里就不具体说了。至于你所说的,以佛法辅助儒道,儒佛二法一并实行,使得一切人在世法成为真的儒士,在出世法成为真的释子(这样的想法)。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

如果是大通家,就禅净双修,同时也必定要以净土为主。如果是普通人,就不必让他普遍研究深奥的经论了,只要让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就好。

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良以愚夫愚妇,颛(zhuān)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较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

这是不废弃家庭事业的情况下,同时修持出世法的(最佳途径)。虽然看似平常无奇,但得到的利益却是不可思议的。实在是因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就能够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相比于大通家按自己的想法测度思量,整天在分别心中搬弄自己的识神,要有利益得多啊。

🔎 ◤…读书会第595天…◢
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谓得,流入狂派者有之。

因此愚夫愚妇念佛,容易得到利益。大通家如果能够通身放下,也容易得到利益。如果只是思维分别义理,就不能得到利益,或许反而受害,甚至也有人没有得到就说得到,流入了狂派。

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

参禅不适合现在的人修学,即使学也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绝对不能顿悟明了自心,亲见本有自性。

🔎 ◤…读书会第596天…◢
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抉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没有善知识提醒和把持,替他抉择正确的路头;二是因为学习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禅。名义上是在参禅,实际上是误会了禅。

光于宗教不宜混滥论,及净土决疑论,已示大概。今人无论上中下根,皆须以力敦伦常,主敬存诚,深信因果,广行众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为事。

我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以及《净土决疑论》中,已经指明了其中的大概。现今的人,无论上中下根,都必须把努力遵行伦常道德,恪守诚敬,深信因果,广行众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作为事业。

🔎 ◤…读书会第597天…◢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

因果一法,是世间、出世间圣人,烹炼凡夫,成就圣果的大宝炉。若最初不将因果的道理研究透彻,那么等到通宗通教后,或许还会做错落因果的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望了。不要说因果的道理浅近而忽略它。如来成就正觉佛果,众生堕落三途六道,都没有超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狭小,佛经中所说的大因大果,或许领会不到。

当以世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感应篇,上海中华书局有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有二本),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光前年曾刻安士全书(文钞中有二序,可知大概)板存扬州,各经房皆为流通。诚淑世善民之要书也。

应当用世间浅近的书籍,作为超凡入胜的方便法。例如《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等(《太上感应篇》,上海中华书局有《感应篇汇编》,是古今注解这本书之首,文字义理都很好,共有二本),假如熟读这些书,(根据书中所说)详细审察来行事的话。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良民,人人都可以了脱生死了。我前年曾经刻印《安士全书》(《文钞》中有《安士全书》的两篇序文,看后可以知道书中的大概)刻板保存在扬州,各地经房都有流通。确实是挽救世风,教导民众向善的重要书籍啊。

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非念佛于现世了无所益也。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圣号,后于世间经书,悉皆不读而知。当看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方可知念佛之妙。而光之芜钞,屡屡言之。居士谓现世无益者,不但未深体净宗诸经论,即光钞亦属走马观灯,未暇详究耳。

念佛所注重的是往生,念到极处,也能明心见性,并非对于现世完全没有利益。从前,被称为“明教大师”的契嵩禅师,每日功课都要念十万声的观音圣号,后来对于世间的经书,都能不读而知。应当看《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就可以知道念佛的妙处。我在《文钞》中也反复地提到了。你说念佛对现世没有利益,这说明你不但没有深刻体会净土诸经论的道理,而且对我的《文钞》也只是走马观灯地读了一下,并没有详细深究其中的道理啊。

🔎 ◤…读书会第598天…◢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

戒律不单单是粗略地针对言语行为来说的。如果内心不恪守诚敬,就是犯戒。而因果又是戒律中的框架和统领。假如人不知道因果,或是瞒因昧果(对于所造作的身口意前因有所遮掩,对于所招感的果报感到冤屈无辜),都属于违犯戒律。

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须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绝无惑业未断,得了脱者。

念佛之人,起心动念应常常与佛相合。那么就是律、教、禅、净,一道齐行了。必须知道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门,都必须断惑证真,才可以了生脱死。绝对没有惑业还没断除干净,就了脱生死的。

念佛法门,断惑业者往生,则速证法身。具惑业者往生,已超登圣地。一则全仗自力,一则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二者难易,奚啻(chì)天渊。

修行念佛法门,已经断除惑业的人往生后,就立即可以证得法身;仍有惑业未断的人往生后,也已经超越凡俗高登圣地。一个是全仗自力(指其他通途法门);一个是全仗佛力,又兼仗自力(指净土特别法门)。二者证道的难易程度,何止是天渊之别。

每有聪明人,涉猎禅书,觉其有味,遂欲以禅自命,拟为通方高人。皆属不知禅净所以,妄自尊大之流类。如是知见,断断不可依从。依之则了生脱死,恐经尘点劫数,尚无望也。祈细阅光文钞自知。

时常有一些聪明人,涉猎了一些讲述禅宗的书籍,觉得很有味道,于是自命为是禅宗行人,还打算成为通达各个法门的高人。这些都是不知道禅宗和净土的所以然,妄自尊大的人。这种知见万万不可依从。如果依从这种知见去修行,想了生脱死,恐怕要经历尘点般的劫数,也仍然没有希望啊。

 

< 学习笔记 >

[1]寸木高岑楼:一寸厚的木块比尖角高楼还高。指两种事物,如果不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岑楼,高而顶尖的楼。◇《孟子・告子下》:“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如果不比较基础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较顶端,那么,一块一寸见方的木头可以使它高过尖顶高楼。揣,测度,估量。本,根本,根基。末,末梢,末端。)

[2]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与“白眼”相对。

[3]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

[4]息心:除掉杂念,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