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顾显微居士书

🔎 ◤…读书会第579天…◢
令友某君,对于佛学种种情见。及复阁下书,虽数百言。只因因果,空有,事理,性相混乱。致于金刚,于净土,悉皆不依佛祖诚言生信。妄自违理究理。欲为出格之大智慧人,不肯堕于愚夫愚妇之窠臼(kē jiù)[1]。而自谓为理障,实则是业障于心。如盲睹日,了不见其光相,尚谓见者为妄。岂不大可哀哉。此种知见,诚不易破。

你的那个朋友,对于佛学的种种个人情见,以及他给你的回信中,尽管只有几百字。因为对因果、空有、事理、性相等混乱不清,所以导致他对《金刚经》、净土法门,全都不依靠佛的真实语而生信心,却自己胡乱地用与正理相违的东西来推究。想要成为超出常人的大智慧人,而不肯像愚夫愚妇一样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他自认为是理上的障碍,而实际上是业障蒙蔽了心。如同盲人看太阳,根本看不到光亮,反而说看见的人弄错了,这不是太悲哀了吗。这种知见,实在不容易破除。

🔎 ◤…读书会第580天…◢
况光之所说,语涉支离,理难彻透。固当愈滋疑议,有损无益矣。欲不奉命,恐或见责。且作塞责之计,而妄评之。祈勿致于某君。否则撕裂践踏,或所不免。

何况我所说的,语言支离破碎,义理又不透彻。会更加滋长他的疑惑,有损无益。想要不回答,又恐你会责怪。权且就妄自评说几句,算是搪塞责任。祈望你不要将这封信寄给你那位朋友,否则,或许难免要被撕碎践踏了。

若以光之文论,则适当其宜。若以其中所说,不是引经之文,便是宗经之义。而字又为世间至宝,被彼践踏。不但彼自获罪不浅,阁下与光,亦复获罪不浅也。

如果就我的文章来说,那么被撕碎践踏是很合适的;然而文中的内容,不是引用经典的原文,就是宗主于经典的义理。并且文字又是世间的至宝,如果被他践踏,不但他自己获罪不浅,就连你和我也获罪不浅啊。

今代为复曰,谛观来书,种种议论。一言以蔽之,曰以凡夫知见妄测佛智而已。且吾人从生至死,内而身心,外而境界,何一能知其所以然。从自有知识以来,见前人之所为,而自亦为之。遂得身体成立,诸事顺适,身心安乐。从生至死,受用自在。

现在代替你给他回信说:仔细阅读了你的来信,里面的种种议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凡夫的知见来妄自测度佛的智慧罢了。况且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无论内在的身心,还是外在的一切境界,哪一样我们能知其所以然呢。从我们有知觉以后,看见前人的所作所为,我们自己也就照样去做。于是得以长大成人,诸事顺利,身心安乐,从生到死,受用自在。

🔎 ◤…读书会第581天…◢
如来谕,己不知佛之所以然,及净土之所以然。虽佛祖诚言,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阁下终日吃饭,终日穿衣。其充饥御寒之所以然,为知也,否也。若道知,则知者为谁,请的的指出。若指不出,犹依前人成规穿衣吃饭,何于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断不肯因佛祖之诚言而生信耶。

如果按照你来信所说的,自己要是不明白佛的所以然,以及净土是怎么一回事。那么虽然看到佛和祖师的真实语,也不肯因此生起信心。照此类推,你每天都要吃饭穿衣。那么饿了吃饭,冷了穿衣的所以然,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呢?如果说你知道,那么“知道”这个的主体是什么,请明明白白的指出来。如果指不出来,却还按照前人的规矩穿衣吃饭,那为什么对于了生脱死的第一妙法,却又必定要先知道其所以然,然后才肯生信,而断然不肯因为佛和祖师的真实语而生信呢?

又阁下有病,须服药者。为先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方始按病立方,而后服药耶。为即请良医诊脉,立即服药耶。若立即服药,则治病与学佛相悖矣。纵令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亦与学佛相悖。何以故。

另外,你生病了要吃药。是先看完了本草脉诀,知道药性和病因之后,才肯开方服药,还是立即请好的医生来为自己诊脉开方,立即吃药呢?如果你是立即吃药,那么你治病与学佛两者的作法就相违背了。纵然你是看完了本草脉诀,知道了药性病原之后才开方服药,也还是与你的学佛准则相违背。为什么呢?

本草脉诀,系前人之成言。汝未能亲见,何可取信。若谓本草脉诀之言,不可不信。则佛祖善知识之言,何以皆不生信,必欲自见方信耶。

本草脉诀都是前人所写的。你没能亲自看见它们的效用,怎么可以相信呢。如果说前人所写的本草脉诀中的话,不可以不相信。那么佛、祖师和善知识的话,为什么全都不信,非要亲自见到才相信呢?

🔎 ◤…读书会第582天…◢
如汝知见,刻实论之。当先见某药走某经,治某病,方肯开方服药。断不肯依本草脉诀所说,以开方服药。何以故,以未见故。

按照你的看法,严格地说,应当要先见到什么药走什么经络,治什么病,才肯开方吃药。断然不会只依照本草脉诀就开方服药。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看见。

今充饥御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见,而即穿衣吃饭服药。佛与净土之所以然,己未亲见,纵佛祖诚言,皆不生信者,此何故也。一则以性命相关,虽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则以高明自诩,必彻见方肯修持其法。

你没弄清楚充饥御寒治病的所以然,就已经在穿衣吃饭服药了。然而佛与净土的所以然没能亲眼见到,虽然有佛和祖师的真实语,也全不相信。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吃饭穿衣服药关系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不明其道理,也不敢不照做。而对于净土法门,却因为你自以为高明,所以必须要彻底见到,才愿意修持。

古今来几多出格豪杰,由此知见,毕生不沾佛法实益。彼谓为愚夫愚妇者,初亦不知。而能依前人成规,颛(zhuān)蒙[2]念佛。因兹潜通佛智,暗合道妙。遂得带业往生,及断惑往生者。将见悉证佛果,况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种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谤,将从劫至劫,长堕恶道。被彼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者之所怜悯,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以宿世之不信恶业所障也。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正是由有你这样的知见,导致一辈子都不能沾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而他们所说的那些愚夫愚妇,最初也不知道净土法门的所以然,却能够依照前人的规矩方法,老实念佛,由此而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因此能够带业往生,或是断惑往生。见到阿弥陀佛后全都成佛,哪里只是知道净土的所以然而已呢。而那些自命不凡的人,因为怀疑而生诽谤,将从劫至劫,长久地堕入恶道。却被那些愚夫愚妇念佛往生的人所怜悯,想要援救也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被过去世不相信净土法门的恶业障碍了啊。

阁下之智,如干将莫邪,切玉如泥。以不善用其智,如以干将莫邪切泥,则泥无所成,徒损锋芒。可不哀哉。

你的才智,如同干将莫邪的宝剑,切玉如泥。然而因为不善用这种才智,就如同用干将莫邪去切泥土,不仅泥没切成,反而白白损害了锋芒。不是太悲哀了吗。

🔎 ◤…读书会第583天…◢
佛法乃心法,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不过令人会其义。何得死执其事,而敌体论之。

佛法是心法,不是用世间一切法所能比喻的。之所以会采用比喻,也不过是让人领会其中的意趣。怎么可以死死地执着于事相,而与本体完全等同起来看呢?

举扇喻月[3],动树训风[4]。必于扇上求光明,于树上求披拂。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梦境喻因果,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梦境是果。若无妄心,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

拿扇子来比喻明月,用树枝摇动来喻示清风。然而却一定要在扇子上寻求光明,在树枝上求风吹拂,这还能称得上是智慧吗?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却也不妨拿梦境来比喻因果,而二者平等无别地相合。为什么呢?妄心是因,梦境是果。如果没有妄想心,决定不会有梦境。这是确定无疑的。

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阁下为信也,否也。

善业恶业,以及修持的心、修持的事是因,得到善恶以及修持的果报是果。对此你是相信还是不相信呢?

🔎 ◤…读书会第584天…◢
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

有妄想心这个做梦的因,就得到梦境的果。念佛之心是成佛的因,那么就近来说,可以往生西方,就远来说,可以究竟圆成佛道。这一点,是滋长你的怀疑呢,还是提升你的信心呢?

佛为究竟有无且置。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且问阁下自己毕竟是有是无。若谓是无,此一上络索,是谁述说。若谓是有,请的的指出其述说者。语言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识心手笔运动而现。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皆非阁下自己。离此五法指得出,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为大智慧问。

佛究竟有没有,暂且不论。如果你非想要推究佛的有无,请先问你自己究竟是有是无。如果说是无,这来信上的一番啰嗦,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有,请明明白白指出那个述说者到底是哪个。语言,是喉咙舌头与识心相合而产生的;文字,也是识心加上手笔挥动而显现的。这二者都不超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都不是阁下你自己。离开这五法,如果能指得出你自己,我就承许阁下你问佛究竟有没有,是个大智慧的发问。

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欲先知佛为有无,乃狂妄无谓之问,非切己穷理之问也。佛毕竟是有,因汝凡情未涤,决不能见。阁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蕴未空,亦不能离色受想行识,的的指出也。

如果你指不出自己的有无,却要先问佛的有无,这是狂妄无知的发问,不是切合自身穷究真理的发问。佛毕竟是有的,然而因你凡夫情见没有涤除,所以决定不能见到;阁下自己也是有的,而因为你五蕴未空,从而也不能在色受想行识之外,明明白白地指出来。

🔎 ◤…读书会第585天…◢
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槃,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5]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

《金刚经》中让发菩提心的菩萨们,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证入圆满无余的涅槃,而不见有一个众生得灭度。“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是六度万行之首,以布施为例,那么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都应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

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盲乎哉。

这是经文省略,只是举布施来概括其余的五度万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面所说的这些,你说是有相还是无相呢?如此广大光明之相,完全充塞于太虚,却称它为无,这与盲人有什么两样呢?

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著眼,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chuáng)酒糟汉[6]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

经中说“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都是要我们不滞碍于凡情圣见的执著相而已。经中说“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是想要我们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望自他,同得圆满菩提才罢休。不从此处着着手,却错误地执着无相为究竟。这与吃酒糟的愚痴人是同一种知见,还能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吗。

🔎 ◤…读书会第586天…◢
信有何难起,疑有何难去。汝决定不肯起,决定不肯去。虽佛亲与之说法,亦无如之何,况吾侪具缚凡夫乎。

信有什么难以生起的,疑有什么难以去除的。如果你决定不肯起信,决定不肯去疑。即使佛亲自对你说法,也没有办法,何况我们这些具缚凡夫呢。

欲知佛之虚实,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论之理,所载之事,何不于此起信断疑。将谓此种言论事迹,皆系妄造谣言,不堪寓目乎。若作此见,则灵魂决定不堕余五道,唯在阿鼻地狱,尽未来际。长享随心所现之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种种自在受用之乐境耳。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想知道佛的虚实,为什么不以《净土文》、《西归直指》这两本书中所述的理论、所载的事实来启发信心,断除疑惑?莫非你又要说书中的理论和事迹,都是别人妄造的谣言,不值得一看吗。如果你还是持这种见解,那么你的灵魂一定不会投生到其他的五道,而只会生在阿鼻地狱。尽未来际,长久地在地狱里自在享受随心所现的油锅、铜炉、剑树、刀山等种种难以言表的“快乐境界”,这种“快乐”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啊。

必欲知佛虚实,虽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说,皆非实,唯自己亲见亲证方为实。今有一事相问,汝须直心相酬,不得含糊躲托。

如果您一定想要知道佛的虚实,即便《净土文》、《西归直指》这两本书中所记载的,您都认为不是事实。非要您自己亲眼看见,亲自证得才算是真实。那么我现在问你一件事,你一定要直接回答,不能含糊笼统地躲避找托辞。

北通州王铁珊者,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备道时,即设计剿灭其党,所杀甚多。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屋甚大,又甚黑。其鬼无数,皆来逼迫,遂即惊醒。久则复合眼,其境仍如是,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只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念佛总会好。铁珊一闻此言,遂拌命念。未久,即睡著,遂睡一大觉,了无境界可得,而病亦渐渐痊愈矣。因长斋念佛。铁珊前年与陈锡周来山,亲与光说耳。

北京通县有个叫王铁珊的人,原来在清朝当过广西省长。当时广西土匪很多,王铁珊担任广西部队将领时,就设计剿灭了这些土匪,杀了很多人。四年前他得了重病,一闭上眼睛就看见自己在黑屋子里。屋很大又非常黑,有很多鬼都来逼迫他,紧接着就被惊醒。过些时候又闭眼,又和刚才一样看见那些鬼,接着再次被惊醒。就这样三天三夜不敢合眼,被折磨得人奄奄一息。他妻子对他说:“你这样怎么办啊,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念佛总是有好处的。”王铁珊一听这话马上就拼命念。过一会儿就睡着了,睡了一大觉,什么梦也没做,病也渐渐好了。因此王铁珊开始吃长斋念佛。这些都是王铁珊前年和陈锡周来普陀山亲自对我说的。

设阁下当此境,为先知佛之虚实而后念耶,为一闻即念耶。若此时不暇究虚实而即念,则现在何得并前人与人示虚实之言论事迹,概指为妄。唯求于仲,援救此徜恍迷离之心境,而欲涕泣求之耶。

假设您在这种情况下,是要先知道佛的虚实才开始念呢,还是一听到妻子的建议马上就开始念呢?如果这时没有工夫去弄明白虚实而马上开始念,那么为什么现在非要把前人和前人说明虚实的言论事迹等,一律都指为是虚妄呢。只有一听到佛名就开始称念,才能摆脱目前的此种彷徨迷离的心境啊。难道要通过哭泣哀求来解决问题吗。

富贵尚能如敝屣,何不以执著亦作敝屣,净尽弃之乎。汝将谓此知见为入道之门耶,不知乃堕阿鼻地狱之达道也。

您尚且能视富贵如破鞋,怎么就不能把执著也当作破鞋,抛弃掉呢?您认为您的这种知见是入道的门径吗?殊不知这是通往阿鼻地狱的坦途啊。

🔎 ◤…读书会第587天…◢
以梦喻佛者,妄心为因,梦境为果。喻念佛为因,往生见佛为果。何可以金刚六喻为证。夫世间语言文字,虽是一字一事,不妨尊卑并诠,美恶兼训。

谈到用梦来比喻佛。乃是拿妄想心是因,梦境是果,来类比念佛为因,往生西方见佛为果。你怎么能用《金刚经》上的六种比喻来印证你的话呢?世界上的语言文字,虽然是一个字一件事,但也不妨把尊和卑一同诠释,美与恶一起解说。

即如子之一字,称夫子亦好单用,称平人亦好单用,称儿子亦好单用。须必以文定义,断不能将称夫子者,亦作儿子训也。佛国为梦境,须待阁下成佛以后说。此刻就说,则唯损无益矣。

比如说“子”这个字,称呼夫子也能单用,称呼一般人也能单用,称呼儿子也能单用。但必须用上下文来限定这个字的具体意思。绝对不能把称呼夫子的时候,也当作儿子来解释。佛国是梦境这种话,必须等你成佛以后再说。现在这样说,就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啊。

🔎 ◤…读书会第588天…◢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问人。

您对于“事理”、“性相”、“空有”、“因果”等概念混乱不清。只能学习愚夫愚妇那样老老实实念佛,必须恭恭敬敬,诚诚恳恳。久而久之,宿业消退智慧明朗,障碍除尽福报圆满,这种疑心就会彻底脱落。那么佛是有还是无,自己是有还是无,包括入道的门径,西方极乐世界的确实证据等,就没必要再去问别人了。

🔎 ◤…读书会第589天…◢
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亦与看金刚经,而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不能领会。

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念佛,而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就如同看《金刚经》但不知道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出信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业障,不能领会。

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见光相,与未睹时无异也。倘复其明,则一睹即见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实相之相,当竭诚于此法,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

就好像盲人看太阳,太阳固然在天上,固然也用眼睛去看了,但就是看不见阳光,和没看没有区别。假如这个人复明,那么一看就看见阳光了。念佛这个办法就是“盲眼复明”最切要的法子。如果想见到实相是什么,就应当竭诚地使用这个办法,那么一定会有真正畅快的时候了。

🔎 ◤…读书会第590天…◢
真我欲亲见,非大彻大悟不可。欲证,非断惑证真不可。欲圆证,非三惑[7]净尽,二死[8]永亡不可。若论所在,则阁下之长劫轮回,及现今之违理致诘,皆承真我之力而为之。以背觉合尘,故不得真实受用。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珠,初未尝失,妄生怖畏,妄受穷困耳。

如果想亲自见到“真我”,非大彻大悟不可;想亲身证到,非断惑证真不可。想圆满地证到“真我”,非到见思、尘沙、无明这三惑全都净尽,分段、变异生死永远消亡的地步不可。如果要说“真我”在哪里,阁下之所以长劫以来处在轮回之中,以及您上述不合道理的来信质疑,其实都是依靠“真我”的力量。只因你违背正觉之路,而契合六尘之境,所以得不到“真我”的真实受用。就好像演若达多的脑袋、贫子衣服里的宝珠一样,自始至终并没有丢失,却恐惧怖畏,冤枉地蒙受穷困。

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离想心,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心无境则不可。唯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则无过。

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这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虽然不离开想心,但却不能说这只是想心所显现的,绝对没有佛菩萨来接引。心中造作地狱,临终时,地狱相就显现;心中造作佛国,临终时,佛国相就显现。说境相随心显现可以,然而说只有心没有境却不可以。唯心无境这样的话,必须是对圆证唯心的大觉世尊来说,才没有过失。

阁下若说,则堕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之邪说也。可不慎诸。一一具说,太费笔墨。知一反三,当无遗义矣。

阁下如果这么说,就堕入了断灭知见,成了破坏如来修证法门的邪说!能不谨慎吗?如果逐一进行阐述,就太费笔墨了。知一而反三,应当就没有遗漏了。

 

< 学习笔记 >

[1]窠臼: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比喻旧有的现成格式,老套子,牢笼。

[2]颛蒙:愚昧。

[3]举扇喻月:月是圆的,二片折扇子展开并起来就是一个圆;农历十五日之后的月会慢慢消蚀,剩如一片扇子。以扇做譬,让人知道月有圆月、半月、弯月等。

[4]动树训风:由树的动向知道风的力量。风轻轻地吹,只是树梢摇;重重地吹,树就会倾斜;再重吹,就连根拔起。说明风的力量是看不见的,需要以物作为参照来测量轻重。

[5]六度:亦作“六波罗蜜(多)”。指六个可以从生死苦恼之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之彼岸的法门。度,渡,(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
(1)布施,能度悭贪,(财施、无畏施、法施);
(2)持戒,能度毁犯,(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3)忍辱,能度嗔恚,(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4)精进,能度懈怠,(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
(5)禅定,能度愚痴,(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
(6)智慧,能度散乱,(世间智慧、圣义谛慧、饶益有情慧)。

[6]噇酒糟汉:只吃人糟粕、拾人牙慧之钝汉。噇,吃。禅宗有“黄檗噇酒”之公案黄檗禅师呵斥僧众拘泥语言文字,不能真正从心底用功,仅尝得祖师之残渣,犹如仅尝得酒糟味,而不知真正酒味,不得佛性妙用之人。

[7]三惑:凡夫、二乘、菩萨未证成究竟果地,内心所有之迷惑,分三种。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1)见思惑,凡夫的迷惑。见惑和思惑的并称。断此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①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②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
(2)尘沙惑,菩萨的迷惑。菩萨化度众生时,因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而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称;
(3)无明惑,迷惑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为一切生死烦恼之根本。由痴而对一切法无所明了,故称。唯大乘菩萨,得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以中观破之。此惑断尽即成佛。

[8]二死:《成唯识论・卷八》所举之二种生死。
(1)分段生死:亦作“有为生死”。“变异生死”之对称。指众生由于每一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同,而有形貌、寿命等区别,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后,必有一期生命的结束。故称分段生死;
(2)变易生死:亦作“无为生死”。“分段生死”之对称。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三乘圣者因悲愿心而来世间所受的生死。三乘圣者已跳出三界之外,结束分段生死,以殊胜微妙果报之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烦恼迷惑渐除,智能圣果渐增,此种迷悟的迁移,感得意境的升华,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转入后期的变易,恰好一度生死,故称变易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