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与谢融脱居士书

🔎 ◤…读书会第572天…◢
贵乡之知有净土法门,由林介生之请净土典章。倘诸居士于宿世中,向此法门,未种善根。何能以古为师,一闻之下,即便生信发愿,自行化他。不十五年,其道大行之若是乎。

你家乡的人之所以知道净土法门,是由于林介生居士迎请了许多净土经典。倘若诸位居士在过去世中,对于净土法门,没有种下善根,怎能以古人为师,一听之后,马上就生信发愿,自己修行并且化导他人,不到十五年,净土法门就在你家乡大为盛行呢?

观阁下之天姿境缘,及现在之法运时机,似宜以持五戒而护持三宝,宏净土而普劝往生,为契理契机之第一要义。

看你的天姿和境缘,结合现在的法运时机来考虑,你似乎应当以受持五戒而护持三宝,宏扬净土而普遍劝导大家往生极乐,作为上契佛理,下契众机的第一要义。

🔎 ◤…读书会第573天…◢
何以言之。阁下年已过四十,天姿非上等。欲研穷经藏,参访知识。恐有法门无量,光阴不多,纵欲钻研,措手不及之叹。又现今虽有知识,而僧多滥污,同行乏人(同行,名为内护[1],能互相磋磨,挟持进道)。若向上之志一衰,则懒惰懈怠随之,而不复振矣。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年纪已经过了四十岁,天姿并非上等。如果想要研究学习三藏经典,参访善知识。恐怕会面临“法门无量无边,而光阴所剩不多,想要钻研经教,却不知从何下手”的感叹。另外,现今虽然有善知识,而僧人中许多都滥污,并且也缺乏同参道友(同行,名为内护,能够互相磋磨,勉励增进道业)。如果向上用功的志向一有衰退,那么懒惰懈怠的习气就跟随而来,不再振作精进了。

如不慧二十一岁,辞亲出家。亦可谓发心真而立行猛矣。至今五十三岁,若宗若教,毫无所得。徒负亲恩,空为佛子。所幸者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实未蒙一知识开示。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所有开示,皆破净土。

比如我,二十一岁就辞别亲人出家。也可以说是发心真切而立志勇猛了。可是到如今五十三岁了,对于宗门、教下,丝毫没有收获。白白蒙受了亲人的恩德,空为佛子。所庆幸的是,对于净土法门,我在出家学习《阿弥陀经》的时候,已经生起了信心。(这方面)实在没有蒙受哪一位善知识的开示。因为当时的授业师,与诸位善知识,都主张参究。他们所有的开示,都破斥净土。

🔎 ◤…读书会第574天…◢
吾则自量己力,不随人转。虽佛祖现身,犹不改作,况知识所说乎。

我切实衡量了自己的能力,所以不会随他人所转。即使是佛祖现身(劝我更改志向),我也不会改变自己所修的净土法门,更何况只是善知识所说呢?

又现今法弱魔强,欲护持佛法,在俗则易,在僧则难。阁下若能严持五戒,专念弥陀。克己复礼[2],言行相应。然后广行化导,普利群伦。不可居师位而自高,不可受钱财而自益。

又者,现今法弱魔强,想要护持佛法,在家人比较容易,而僧人则比较困难。你如果能够严格持守五戒,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战胜己私,还归真理,言行相应。然后广泛地化导他人,普遍利益大众。不可居于师位而自我尊高,不可接受钱财而自我得利。

在家为一家演说,对众为大众详陈。则人皆仰其德而信从其言。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3],草上之风必偃[4]也。

在家庭中为一家人演说,面对大众就为大众详细陈说。那么每个人都仰慕你的德行而相信你,听从你所说的言语。所谓“在上位的人行的正,即使不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会跟随而行。君子的德风,吹在百姓言行的小草上,小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伏。”

🔎 ◤…读书会第575天…◢
令郎不信此道,亦不可强。俟其遇境逢缘,天机发现时,一启迪之,自有沛然莫御之势[5]矣。

你的儿子不相信佛法,也不可以勉强。等待他遇到境界,逢到机缘,天机善根发现的时候,再开导启发他,他的信心,自然有如决口的江河,汹涌澎湃不能阻挡了。

莲社初开,须有定规。女人入社,断乎不可。切不可效他方之漫无检约,以致一法才立,而百弊丛生矣。至要至要。

莲社刚刚成立,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矩。女人断断不可以入社。千万不要仿效其它地方散漫没有约束,以至于一法才刚建立,各种弊端就都随着产生了。这一点至关重要。

🔎 ◤…读书会第576天…◢
舍利不能礼拜,丛林不能亲炙[6],有何所欠。但能见佛像,即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则终日见佛,终日亲炙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舍利丛林云乎哉[7]

舍利不能够礼拜,大丛林不能亲自去参学,又有什么欠缺呢。只要见到佛像就当作真佛去想;见到佛经、祖师语录,就当作佛陀祖师当面教导自己来想。必恭必敬,不怠惰,不悠忽。那就是每天见佛,每天亲近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不就相当于是见了舍利,到了丛林吗。

市井习气,出家若不真修,更甚于俗。若欲远离,先须了知世间一切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瞋痴三毒,无由而起矣。倘犹不能止,则以忠恕忍辱治之,则自止矣。若又不止,则设想于死,自然无边热恼,化为清凉矣。

出家人如果不真实修行,市井习气会超过在家人。如果想要远离市井习气,先必须了知世间一切万法,全都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那么贪瞋痴三毒,就没有途径生起了。倘若还不能够止息,就用忠恕忍辱来对治,那么自然就止息了。如果还不能止息,那么就设想自己将死,无边的热恼,自然就转化为清凉了。

🔎 ◤…读书会第577天…◢
报恩经谓次第受戒。今出家受戒者,亦先三皈,次五戒,次十戒,次具戒,次菩萨戒。但古之受戒者,是发心为了生死。今之受戒者,多是为充大僧而图体面。得戒之言,从未措怀。故外方之蟒流[8]子,下流坯,无不皆是受过三坛大戒之僧。

《报恩经》中说到要按次第来受戒。现今出家受戒,也是先受三皈,其次受五戒,再受十戒,而后受具足戒,最后受菩萨戒。但是古时候受戒的人,是发心为了脱生死。而现今受戒的人,大多是为了充当大僧而贪图体面。得了受戒的名头,从来没有往心里去。所以外地的二流子,下流坯,没有哪个不是受过三坛大戒的僧人。

此其弊由于清世祖罢试僧,免度牒。与近世之为师者贪名利,喜眷属之所致也。吾恐贵地诸僧,不知此义。谓度人出家,是第一好事。致匪类[9]入法,法随以灭。故不避繁琐,而覙(zhěn)缕[10]言之也。

这个弊病是由于清世祖顺治皇帝罢除了僧人考试的制度,免除了度牒手续。以及近世做师父的人贪图名利,喜欢眷属所导致的。我担心你那里的僧人,不知道这个道理,而认为度人出家,是第一等的好事。导致行为不端的人进入佛门,佛法随之而灭。所以不怕繁琐,而详细陈说。

须知净土一法,乃如来一代时教,最玄最妙,至圆至顿之法门(一法具一切法名圆,即生修,即生证名顿)。博地凡夫,亦能入此法中。等觉菩萨,不能出此法外。实上圣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条捷径。诸佛诸祖,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于此不生信心,或信不真切,便是业深障重,不合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世永劫在此世界,常轮六道,无有出期。

必须知道净土法门是如来一代时教中最玄最妙、至圆至顿的法门(一法含摄一切法门,名圆。当生修行,当生证果,名顿)。博地凡夫也能进入此法门中,等觉菩萨也不能超出这个法门以外。确实是上圣下凡速成佛道的一条捷径,诸佛诸祖普度众生的一艘慈航。对于这样的法门如果不生信心,或者信不真切,那就是业障深重,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的因缘还不具备,将永劫永世在此世界六道当中轮回,没有出离的日期。

🔎 ◤…读书会第578天…◢
纵得人天,为时甚少,如客邸寄居。一堕三途,则其时甚长,如安住家乡。每一思及,衣毛皆竖。不惜苦口,恳告同人。今为阁下引一明证。庶可策发信愿之心,而鼓励宏赞[11]之力耳。

纵然得生人天两善道,也会像暂时寄住在旅店一样时间短暂;一旦堕入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中,却好像住在自己家乡一样时间漫长。每次想到这些,心惊胆战,寒毛直竖。所以不惜苦口婆心,恳切地告诉同修们。现在为你引出一个明确的证据,想必可以使你策励自己发起信愿念佛之心,进而振奋自己来弘扬赞叹净土法门了。

此之法门,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专说。其余一切大乘经中,无不发明此事。其他勿论。华严一经,乃佛初成道,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直说界外大法,不与凡夫二乘所共。

净土法门,有《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专门予以阐说。而其余一切大乘经中,没有不显发阐明净土事理的。其它的且不说,《华严经》,这是佛陀最初成道,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阶位法身大士,直接宣说的超出三界之外的菩萨大法,凡夫及二乘无法一同听受。

末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童子,乃断惑证真,破无明复本性之美称,非如塑像作小孩子,为童子也。文殊菩萨,华严有处亦称文殊童子,余经亦有作此称者),受文殊教,遍参知识。

最后的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童子,是断惑证真,破除无明,恢复本性的美称,不是塑像是小孩子的模样,所以才叫童子。对于文殊菩萨,《华严经》中有的地方也称文殊童子,其余经中也有这样称谓的),受文殊菩萨的教导,普遍参访善知识。

初见德云,即闻念佛法门,遂证初住。从此随参随证。至五十三普贤菩萨所。普贤以威神加被,令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名等觉菩萨)。然后普贤令善财,与华藏海众,一切诸大菩萨,发十大愿王。以此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最初参见德云比丘,就听闻到念佛法门,于是证得初住位。从此每参访一位善知识,随即就证得一个位次。第五十三参到了普贤菩萨的处所。普贤菩萨以威神加被,使善财童子所证的果位与普贤菩萨相等,与诸佛相等(这名为等觉菩萨)。然后普贤菩萨教善财童子,与华藏世界一切诸大菩萨,同发十大愿王。以此十大愿王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成就佛果。

又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佛名。满十声已,灭罪往生。

又者,《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佛名。满十声已,灭罪往生。

龙舒净土文中张善和[12],张钟馗[13]等,即是其人。上之则文殊文殊有发愿经[14])普贤,久成佛道之大菩萨。下之则五逆十恶,将堕地狱之恶众生。皆承弥陀接引之力,皆为净土所摄之机。

《龙舒净土文》中(生前作恶,十念往生)的张善和,张钟馗等人,就是这样的情况。就上位来说,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有《文殊发愿经》)、普贤菩萨这样久成佛道的大菩萨;下劣来说,有五逆十恶,将要堕入地狱的恶业众生。都承阿弥陀佛接引的力量,全都是净土法门所收摄的根机。

可见法门广大,了无弃物。佛愿宏深,等视众生。吾尝有联云,舍西方捷径,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可见净土法门广大无边,不遗弃任何一物。阿弥陀佛愿力宏深,平等看待一切众生。我曾经有一副对联写道:“舍西方捷径,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阁下当发大勇猛,发大精进,担荷此法。取古人宏扬净土之逗机[15]言论,为乡里倡。居尘不染,即俗修真。方合融脱命名之义。盖融脱者,乃和光而不同其尘[16]之谓也。鄙见如此,不知阁下以为何如。祈自裁[17]

你应当发大勇猛,发大精进,担荷起净土法门。摘取古人宏扬净土契合时机的言论,来为乡里作倡导。居在尘俗,不染凡情,在世俗烦恼中来修真常,方才符合“融脱”这个名字的意义。融脱,就是“和光不同尘”的意思。我的浅见是这样的,不知你认为如何呢,祈望你自己定夺吧。

 

< 学习笔记 >

[1]内护:1.指精通佛法的圣者,比如阿罗汉。2.僧徒依佛所制之戒法,护自己身心,使离身口意三业之非。

[2]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克,克制,约束。复礼,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文钞《跋三》(<三编・卷四>)云:“复者,还也。礼者,理也。战胜己私,而后始得还归于真如之理也。”

[3]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本身品行端正,不发出命令,人们也会按要求去做;领导者本身品行不端正,虽然三令五申,人们也不会听从。)

[4]草上之风必偃:风吹草上,草必顺风而倒。◇《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道德品质好比是风,小人的道德品质好比是草,当风吹到草上面的时候,草就必定跟着倒。)

[5]沛然莫御之势:形势盛大不能驾驭。沛然,水势湍急、充沛盛大的样子。◇《孟子・尽心上》:“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等到他听到一句好话,见到一件好事,从中获得的力量就像决了口的江河,汹涌澎湃没有人能够阻挡的了。)

[6]亲炙:直接受到传授、教导。炙,受到熏陶。

[7]云乎哉: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8]蟒流子:蟒流僧。像二流子那样游游荡荡、不务正业的懒汉僧人。蟒,同“氓”。

[9]匪类:行为不端正的人。

[10]覙缕:详述。覙,古同“诊”,察看。缕,一条一条地,详尽地。

[11]宏赞:大力辅佐。

[12]张善和:《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五》记载,(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索命,大怖。有僧为说十六观经,令至心十称南无阿弥陀佛。张善和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念佛未满十声而去。

[13]张钟馗:《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五》记载,(唐)张钟馗杀鸡为业。临死,见人驱群鸡至,使鸡啄张钟馗致两目血流,痛不可忍。有僧为设佛像教令念佛。顷之香气满室,群鸡散去,张钟馗恬然而逝。

[14]发愿经:指《文殊师利发愿经》。与普贤行愿品中之偈文大略相同,是五言颂也。

[15]逗机:禅林用语。亦作“投机”。指禅师与学人之机,彼此相契;或学人彻底大悟而契合佛祖之要机。也指度化钝根之权巧方便。逗,投合。

[16]和光而不同其尘:此处指佛菩萨与众生和谐共处而不被众生烦恼所染,次第导引众生。◇《老子》:“和其光,同其尘。”(和合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指与尘俗相合而不自立异。)

[17]裁度:判断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