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张季直先生[1]书

🔎 ◤…读书会第702天…◢
光一无知无识之粥饭僧耳,由徐蔚如谬以芜稿再四排印,竟致渎及青眼,尚不以芜秽见弃,反谓其儒释融通,有体有用[2]。殆所谓志在敬佛,遂忘其僧之庸劣也,感极愧极。

印光我是一个无知无识只会吃饭的僧人,由于徐蔚如错谬地将我的文稿四次排印,竟然有幸被您看到了。并且您不因为杂乱而嫌弃,反而说这些文钞是儒家佛家融会贯通,有体有用。这大概是所谓的,心意在于敬佛,于是忘记了僧人的平庸低劣吧。非常感激、惭愧!

易园与光,殆有宿缘,每欲拉阁下以同往西方,俾无量劫来,及与现生,所培之善根福德,同归实际[3],光极为佩服。

江易园与我,大概宿世有缘,他常常想要拉阁下您一同往生西方,使得无量劫来,以及现生,所培的善根福德,都归于实际,对此我很佩服。

🔎 ◤…读书会第703天…◢
以阁下当代文宗[4],光一无知无识之挂搭僧,故不敢随易园之班,以修书奉劝也。今接阁下华翰,见其曾看佛经,不知何者禅也,但觉净耳,不胜欣慰。足知阁下般若种子,殆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之所种者。

您是当代文章大家,而我只是一个无知无识的挂单僧人,所以不跟敢随江易园的做法,来写信奉劝您。现今接到您的来信,看见其中说到,您曾经看过佛经,不知什么是禅,只是觉得心中清净。对此我非常欣慰。足知您的般若种子,想必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前所种下的。

夫禅至于不知,方是真禅,以见闻觉知,皆意识中事,唯其不知,方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即如如佛[5]耳。

禅修到了“不知”的境界,才是真禅。因为见闻觉知,这些都是意识中的事。只有不知,才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也就是如如佛了。

🔎 ◤…读书会第704天…◢
净至于但觉,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矣,否则何名但觉。

清净到了“但觉”的境界,那就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了。否则,为何说是“但觉”呢。

阁下见解如此,已是超越近之学佛者万万。倘再能生信发愿,回向往生,则上品莲台,当可独据。或恐阁下于禅净之所以然,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未能深知。谓既悟自心,当处便是西方,不须求生,则其误非浅。

阁下这样的见解,已经超越近世学佛人的万万倍了。如果再能生信发愿,回向往生西方,那么上品莲台,应当可以独据。只是担心阁下或许对于禅宗净土的所以然,佛力自力的大小难易,未能深入了解。从而认为既然觉悟了自心,那么当处就是西方极乐,不需要再求往生,那么错误就不小了。

何以故,以凡夫纵能悟到极处,尚有无始以来之烦恼习气,未能顿断。烦恼习气若有一丝毫,便不能超出生死轮回之外,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

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纵然能够悟到极点,仍然有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不能立刻断除。烦恼习气如果还剩下一丝毫,就不能超出生死轮回之外,这是仗自力了生死的困难所在。

念佛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无论工夫之浅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难不可以喻矣。

念佛法门,只要具足真信切愿,无论工夫的浅深,功德的大小,都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西方。末世众生,想要了生死,不依此净土法门,困难是无法比喻的啊。

祈详读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自知光言不谬。若不以为谬,且无多暇,但息心详阅文钞,自可悉知矣。

祈望您详读《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自然知道我所说的不错。如果不认为我所说的是错误的,却没有很多空闲,那么只要静心详阅《文钞》,自然可以全都知道了。

 

< 学习笔记 >

[1]张季直:张謇(jiǎn)。清朝实业家、政治家。字季直,号啬庵。一生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2]体用:指事物的本体和作用、本质和现象。

[3]实际:即实相,指真如、法性的境界。

[4]文宗:众人所尊崇的文章大家。

[5]如如佛:1.觉悟如如之理的佛。2.佛体即是如如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