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总序

一切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从未悟故,不得受用。故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一切众生的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因为从来没有觉悟的缘故,得不到受用。所以《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须知智慧与妄想执着,原非二物。迷之,则全智慧,以成妄想执着。悟之,则全妄想执着,以成智慧。喻如握拳舒掌,原是一手。结冰融泮,原是一水。

必须知道,智慧与妄想执着,原本不是二个。迷惑了,那么全体智慧,就成为妄想执着。觉悟了,那么全体妄想执着,就变成智慧。譬如握手成拳,舒拳成掌,原本是一个手。结水成冰,冰融成水,原本是同一水。

良由心体不变,用常随缘。体不变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而不受轮回,证涅盘而不属寂灭,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为诸法之宗,从本以来,常自如如,了无凡圣生佛之异。

实在是由于心体(心性本体)不变,受用恒常随缘。心体不变的缘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中,而不受轮回;证得涅盘,而不属寂灭。没有形象,而成为万象的主体;非法而成为诸法的根本。从无始根本以来,常自如如不变,没有一点凡夫圣人、众生佛陀的差异。

悟之名贤,证之名圣,若但具而未悟,则虽有性德,了无修德,只为六道轮回之凡夫而已。用随缘故,则有四圣六凡,苦乐升沉之殊。

觉悟了,名为贤人;证得了,名为圣人。如果只是具有,而没有觉悟,那么虽然有性德,没有一点修德,也只是六道轮回的凡夫而已。体用随缘,所以有四圣六凡,苦乐升沉的不同。

而缘有染净,必随其一。随染缘,则起惑造业,轮回六道。随净缘,则断惑证真,常住涅盘。由惑业有轻重,故有人天善道,及阿修罗之善恶夹杂道,并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

而缘有染缘净缘,众生必定会跟随其中之一。随染缘就起惑造业,轮回六道,随净缘就断惑证真,常住涅槃。由于惑业有轻有重,所以有人天善道,以及阿修罗这样善恶夹杂之道,和畜生饿鬼地狱这样的三恶道。

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了无定相。致所受生处,辗转迁移,如轮无端,忽上忽下。以既具烦惑,皆被业缚,随业受生,不能自主故也。

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没有定相。致使所受生的地方,辗转迁移。象轮子那样没有端点,忽上忽下。因为既然有烦恼迷惑,就会被业束缚住,随业受生,不能自主。

由断证有浅深,故断见思者,证声闻果。侵习气者,证缘觉果。破无明者,证菩萨果。若无明净尽,福慧圆满,修德功极,性德全彰者,则证佛果。

由于断惑证真的程度有浅有深,所以,断见思烦恼的人,证声闻果。侵习气的人,证缘觉果。破无明的人,证菩萨果。如果无明完全断尽,福慧圆满,修德功夫到了极处,性德全部彰显出来,就证佛果。

证佛果者,亦不过彻底究竟证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亲得全体受用而已,实未加一丝毫于其初也。若声闻缘觉菩萨,虽则所证高下不同,然皆未能全体受用性具功德。

证佛果的人,也不过是彻底究竟地证得、他在凡夫地上本来就具有的、心性功德力用,亲自得到全体的受用而已,其实跟起初相比,心性没有一丝一毫的增加。声闻缘觉菩萨,虽然所证的高下不同,然而都没能全体受用自性本具的功德。

而一切凡夫,反承此不思议心性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致堕三恶道,永劫沉沦者,比比皆是,可不哀哉。

而一切凡夫,反而承着这个不可思议的心性力量,在六尘境界中,起贪嗔痴烦恼,造杀盗淫恶业,以至于堕入三恶道受苦,永劫沉沦的众生,比比皆是,多么可悲哀啊!

纵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间福乐,乃堕落之根本。天上虽不比人间烦惑猛利,然天福一尽,决定下生。由宿福未尽,故享福。由享福,故造业。既造业已,则堕落恶道,直在瞬息间耳。

即使严格地修持五戒、十善,得人身、天身。然而人间的福乐乃是堕落的根本所在。天上虽不比人间的烦恼惑业猛利,然而天福一旦享尽,决定往下界投生。由于宿世天福没有享尽,所以在人间继续享福。由于享福的缘故,所以造业。既然造了罪业,那么堕落恶道就是瞬息间的事情。

况有由天命终,承宿世恶业已熟之力,直堕恶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无正念修持净业,唯得人天福报者,名为第三世怨。

何况还有因为天命终了,承受宿世恶业已经成熟的力量,直接堕入恶道中的人呢?所以古德认为,修行的人,假如没有正念修持净业,只得到人天福报,(第二世借人天福报来造孽,导致第三世堕恶道),这就被称作第三世怨。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好歹者,当以急求出离,企得安隐,为上计也。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道好歹的人应当急忙寻求出离三界,希望到达安稳寂静的境界,作为上等的计策啊。

大丈夫生于世间,既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又知十法界因果修证,不出自心。固当发大菩提,力修定慧,以期断惑证真,直成佛道。普令法界众生,同出迷途,共登觉岸,毕竟亲证本具心性而后已。

大丈夫生在世间,既然知道自己的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又知道十法界的因果修证,不超出自我的一念心性。固然应当发大菩提心,努力修习戒定慧,以期望断惑证真,直成佛道。普令法界众生,同出迷途,共登觉岸,毕竟亲证本具心性而后已。

如或根机陋劣,未能如是。必须以深信愿,笃修净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迨至证无生忍,再乘愿来,度脱众生。然于未生以前,尤宜发菩提心,自行化他。纵不能出广长舌,震海潮音。亦当于佛祖经论,先贤遗书中,采其契理契机,易于领会者,编辑成书,垂示将来。

或者根机陋劣,不能够如此来发愿实行。必须以深信愿,笃修净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等到证得无生法忍,再乘愿而来,度脱众生。然而在未生西方以前,尤其应该发菩提心,自行化他。纵然不能够出广长舌,震海潮音。也应当在佛陀祖师的经论,先贤圣者遗留的经书中,采摘其中上契佛理,下契众机,容易领会的,编辑成书,垂范以示将来的学人。

举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及三宝功德,佛法利益,与夫三根普被之道,凡圣共修之法,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俾阅者一目了然,自知取舍。从兹断疑生信,归心大觉。

凡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以及三宝的功德,佛法的利益,与三根普被的圣道,凡圣共修的法门,分门别类,仔细分析,一条条的陈述出来。使得阅读的人,一目了然,自然知道如何取舍。从此断疑生信,归心大觉佛陀。

或于现生即了生死,或作未来得度因缘。如其无此手眼,不可冒昧从事。当取古人契理契机之书,刊印流布,俾辗转传扬,永用舟航,实属莫大功德。

或者在这一生就了生死,或者作未来得度的因缘。如果没有这种妙手法眼,不可以冒昧从事摘录的工作。应当取来古人契理契机的书,刊印流布,辗转传扬,永远用作度人的舟航,实在是莫大的功德。

如上所说,虽则志在利人,而化功实归自己。由是现生福慧增崇,临终直登上品,岂不堂堂丈夫,表表懿范者哉。

如上所说,虽然用心在于利益他人,而教化的功德,实际归于自己。由此,这一生福慧增长,临终时,直接登上上品莲台,岂不是堂堂的大丈夫,卓越杰出美德风范的人吗?

若不知此义,唯依世谛而为操修。纵此生意诚心正,有大把持。恐一经转世,便致迷惑。则被业所缚,随业受报。如风飘叶,不能自主。或堕茵褥之上,或堕溷(hùn)厕[1]之中。思之诚可畏也。

如果不知道这个意义,只是依着世俗谛来操持修行。纵然是这一生,诚心正意,有大的把握守持。恐怕一经转世,就会迷惑了。则被业力所系缚,随业力而受报。如风飘吹树叶,不能自主。或者堕在床褥之上,或者堕在厕所之中。想想,实在是恐惧啊!

福保丁居士,专精医学,历有年所。继思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但只治身,实非拔本塞源[2]究竟之道。

丁福保居士,专门精修医学,已有多年。继而想到疾病从身体而生,身体从业力而生,业力从心想而生。如果只是治疗身体,实在不是救拔根本,堵塞源头的究竟之道。

于是研究佛学,笺注各经。欲令初机易入,故用汉儒训诂[3]之法,俾若文若义,悉皆了了。良以佛经深奥,意义无穷。古德注疏,多重提纲阐妙。字句之间,不甚详释。致令初机,殊难领会。

于是研究佛学,注释各种经论。想使初学之人容易进入,所以用汉朝儒生训诂的方法,使得不论是文字或义理,全都明了清楚。实在由于佛经深奥,意义无穷。古德的注疏,大多注重在提纲大要的阐述玄妙。字句之间,没有很详细的释释。致使初学之人,很难领会。

若由训诂入门,自可登堂入室。然后进而研究古德之注疏,则如杲日当空,无微不照。正不必守此以为究竟也。

如果由解释字句来入门,自然可以登堂入室。然后进一步的研究古德的注疏,就如同明亮的太阳当空照,没有一处细微之地不被照到的。不必要局守不变,认为是究竟啊!

又以世儒狃(niǔ)[4]于见闻,不信人死神明不灭,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上焉者,只可作自了汉。断不能移风易俗,觉世牖民。下焉者,则谓既无因果,一死永灭,何不随意所作,以取此生快乐乎。

又因为世间儒生,局限于所见所闻,不相信人死后,神明不灭,以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情。上等的人,只可以作一个自了汉。绝对不能够移风易俗,觉化世道,诱导人民。下等的人,就认为既然没有因果,一旦死了,永远灭亡,为何不随意所欲来作事,以得到这一生的快乐呢?

从兹肆无忌惮,安于为恶。致世道人心,日趋日下。因将佛祖经论,及古今缁素群贤遗书中,所有因果报应显着事迹,录成三册。

从此肆无忌惮,安心于作恶事。导致世道人心,一天天的趋下。因此将佛陀祖师的经论,以及古今僧俗,诸位贤圣遗留的论书中,所有因果报应明显的事迹,摘录成为三册。

一曰六道轮回录。盖以发明六道升沉之若理若事,与夫幽冥之景象,鬼神之情状。兼显欲脱冥途之苦,舍如来大法,则绝无依怙。

一本名为《六道轮回录》。是阐发显明六道上升下沉的道理事迹,以及幽冥的景象,鬼神的情状。兼又显示如果想要脱离幽冥恶途的痛苦,舍弃如来大法,就绝对没有依靠恃怙。

实为改恶修善,舍迷归悟,钦崇佛法,企慕真乘之初步。次则名为佛学起信编。次则名为佛学指南。二书大旨相同。初说因果报应,次说佛法功德。但起信初义居多,指南次义居多为异耳。

实在是改恶修善,舍迷归悟,崇敬佛法,仰慕真乘的初步。其次一本,名为《佛学起信编》。还有一本,名为《佛学指南》。二本书的大纲要旨相同。最初宣说因果报应,其次述说佛法的功德。但在《佛学起信编》中,说因果报应的比较多,在《佛学指南》中,述说佛法功德比较多,因此有这一点的不同罢了。

所说佛法功德,亦皆抄录高人轶士成言。但以限于篇幅,不免疏漏。然信根既生,则具有大藏经论及群贤诸书在。此不过为引人入佛法之前导,岂宜以此自限,止而不进哉。其事虽述,其心诚溥,其利益实非思议所能及。

所说的佛法功德,也都是抄录高人隐士的已成言论。但因为局限于篇幅,不免有疏忽遗漏的地方。然而信心之根既然生起,那么具全的有大藏经论以及诸位贤圣的书籍在。这几本书不过是为了引人进入佛法的前导,哪能只看这几本书,自我局限,止步不前呢?其事虽是传述古德,用心却实在广大,这个利益不可思议。

光宿业深重,有目如盲。滥厕僧伦,虚消信施。愧不能力修定慧,断惑证真。唯期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叨蒙丁君不以无状见弃,凡所著述,皆为邮寄。然字小目昏,亦不过略加翻阅,以结随喜之缘而已。

我宿业深重,有眼睛如同盲人。滥充在僧人的队伍,白白的消受信众的布施。惭愧不能够努力修习戒定慧,断惑证真。唯有期望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承蒙丁福保居士不因为我没有美好的功绩善状而嫌弃,凡是他所著述的书籍,都给我邮寄过来。然而字体太小,而我的眼睛不好,也不过是大略地翻阅一下,以结随喜之缘罢了。

近得见此三册,不禁有感于中,拟欲广为流布,无奈贫无卓锥,因不揣固陋,序其大略。企在在处处,有心世道之人,为之辗转流通,多方传播。

近来看到这三本书,不禁心中有所感叹,打算想要广泛的加以流布,无奈我贫穷的没有立足之地,因此不考虑自己的浅陋,大略写了个序文。希望在在处处,有心振救世道人心的人,来辗转流通,多方面来传播。

如是,则岂但慰丁君纂(zuǎn)辑之心,实为代佛祖群贤,出广长舌,震海潮音于无既也。将见风移俗易,遄(chuán)臻[5]大同[6]之治。民和时雍,共享无为之乐。

如此的话,那么,不只是慰藉丁福保居士纂辑的一片诚心,实在是代替佛陀祖师诸位贤圣,出广长舌,震海潮音于无穷啊!则将可见到移风易俗,很快到达大同社会。人民和谐,时世太平,共同享受无为的快乐。

其功德利益,当与十方虚空同其寿量,岂语言文字所能形容。倘不以人微而竟废其言,则幸甚幸甚。

这个功德利益,应当与十方虚空,有同样的寿命数量,哪里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呢?倘若不因为人的卑微而完全废弃他所说的话,则是多么庆幸啊。

 

< 学习笔记 >

[1]溷厕:1.混乱杂错,是非不分。2.厕所。◇《楚辞・王褒》:“无正兮溷厕,怀德兮何覩?”(世上没有公正,好坏相混杂,心怀高尚的品德又有谁能看得见?)

[2]拔本塞源:拔掉树根,堵住水流的源头。比喻毁灭或背弃根本,也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训诂:解释古书中字句的意义。

[4]狃:拘泥,因袭,习惯了不愿改变。

[5]遄臻:迅速达到。遄,疾速。臻,至,达到。

[6]大同: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提出的一种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的社会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