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永悟和尚公堂序

(代本人作)

夫前之无始,后之无终。包太虚而无外,入微尘而无内。清净光洁,湛寂常恒。无生无灭,离相离名。在有非有,居空不空者,真性也。

说前,它没有开始,说后,它没有终结。包含太虚空而无外,入微尘而无内。清净无染,光明洁亮,湛然寂静,常恒不变。无生无灭,远离一切形相名称。是有而不是实有,是空而不是顽空,这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啊!

至于揽地水火风之身[1],乃筋骨血肉之聚。方生即灭,才荣便悴。众骨支撑,如以木为屋。一皮包裹,犹以泥糊壁。里面尽屎尿脓血,外头生垢汗发毛。蛆虫棋布,蚤虱星罗。假名为人,实我焉在。

至于包含地、水、火、风四大的色身,乃是筋、骨、血、肉的聚合体。方才生起,就要灭亡,刚刚荣盛,就要憔悴。色身内由众多的骨头支撑,如同用木头做成的房屋。外由一张薄皮包裹,好像用泥浆粉涂墙壁。里面全都是屎、尿、脓、血,外面生污垢、臭汗、头发、身毛。身上蛆虫如很多棋子一样排布,蚤子跳虱如很多星星一样罗列。假名为一个人,这是真实的我吗?

而且以眼耳鼻舌身意之闲家具,奔驰于色声香味触法之荆棘林。由是起贪瞋痴之无明,灭戒定慧之正智。五蕴[2]本空,谁肯一照。六尘无性,人皆认真。致令万苦俱集,一灵永昧者,幻身与妄心也。

而且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闲置的家中工具,奔驰在色、声、香、味、触、法的荆棘丛林中。由此生起贪瞋痴的无明,息灭戒定慧的正智。色、受、想、行、识五蕴本来是空,谁肯自我观照一下呢?六尘没有自性,人人都认作真实。致使无量痛苦全都聚集,自己的性灵永远的暗昧,这就是我们虚幻的色身与攀缘的妄心所导致的啊!

圆觉所谓一切众生,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此也。若论真性,则非圣非凡,无朕无兆。亘古亘今,恒自如如。从何以记其年月,陈其荐献。

《圆觉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啊!如果讨论真如自性,那么它不是圣,不是凡,没有任何行迹征兆。亘通古今,恒常如如不动。又怎么来记载它的年月,陈列祭品呢?

若论幻身,则生同傀儡,死作尘土。妄心,则随境生灭,毫无实义。又何必留鸟迹于空中,系清风于江上也哉。但以本山恒规,凡为住持,及有名德僧,皆立公堂,以为后人遗念。

如果讨论这个虚幻色身,那么就是活着如同傀儡,死了化作尘土。攀缘的妄心,则随着外境,生生灭灭,没有丝毫真实之义。又何必固执的要留下鸟在空中飞的行迹,在江面上系缚住清风呢?但是因为普陀山的常规,凡是做过住持,以及有名望道德的高僧,都要建立公堂,作为后人的遗念。

予自弱冠,出家于圆通茅篷。意谓有此把茅盖头,斗室容膝,足矣。岂知世相无常,随时迁变。檀信日众,输粟布金。年久月深,不知不觉遂变之为梵宇精蓝矣。而又阖山法眷,以予笃厚老成,强攀之为法雨主人。

我自从二十岁,在圆通茅篷出家。心里想着,只要有一把茅草盖住头,一间小屋容下打坐的膝盖,就满足了。哪里知道世事无常,随时代而变迁。檀越信徒一天天的增多,送来粮食,布施金钱。年久月深,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座梵宇精美的伽蓝了。而且,全山的法亲眷属,认为我忠厚老成,恳请我为法雨的住持。

然自愧德薄,何足光扬法道。屡次告退,只住四年。缅想古人,惭惶无地,又何敢引以为例哉。

然而我自己惭愧德行浅薄,不足以光扬法道。多次请求告退,只住了四年。缅怀遥想古人,羞愧惶恐不尽,又怎么敢引古人作为先例呢?

诸法子徒弟辈,固请不已。因幡然曰,吾生不能宏阐宗风,利益彼等。若设公堂,亦可以作当头棒喝。

但是诸位法子徒弟辈,恳请不止。因此幡然醒悟说:我这一生不能够宏阐禅宗门风,来利益他们这些人。如果设立公堂,也可以作为当头棒喝。

令彼春冬二季,悬影祭祀时。忽念曰,此老某某年生,某某年殁。于今又经几许年月。因知人命无常,速如电光,一息不来,便成后世。从兹发愤修持,求生西方。由是拌除幻妄身心,还复本有真性。与弥陀老子,共优游于清净寂灭之域,以永享夫常乐我净之乐,则亦不无小补云。

令他们在春冬二季,挂像祭祀的时候。忽然想到说:这位老人是某某年出生,某某年故去。到如今又经过了多少年月。因此知道人命无常,快速如同闪电之光,一口气不来,就成下一世。从此发愤修持,求生西方。因此豁除幻妄身心,恢复本有的真性。与阿弥陀佛慈父,共同优游于清净寂灭的净土,来永享常乐我净的快乐,这也不是没有一点小益的。

遂令拨桃花庄田若干亩,使其轮流经管,以充两季祭祀之资。乃援笔而为之序。

于是下令拨出桃花庄田若干亩,使他们轮流经管,用来充当春冬两季祭祀的资费。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篇序文。

 

< 学习笔记 >

[1]地水火风之身:四大,亦作“四大种”。大,表示周遍于一切色法。种,表示能生一切色法。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且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
(1)地大,性坚实,能持住行二类,令不坠落;
(2)水大,性流湿,能摄性乖违事,令不离散;
(3)火大,性温燥,能熟不熟物类,令不朽败;
(4)风大,性轻动,能令诸物增长或复流引。

[2]五蕴:亦作“五阴”。佛教认为包括生命个体在内的世间一切事物皆由五蕴和合而成,除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精神现象。蕴,积聚,和合。
(1)色蕴,指物质,一切有形态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
(2)受蕴,指感受,通过感觉器官对一切人、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和感受;
(3)想蕴,指想法、念头,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4)行蕴,指行动、造作,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5)识蕴,指意识、心的主宰,具有了知、分别功能,是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功能的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