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十三经[1]读本序

天地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圣人以诚明一致,教育群萌。其为道也,横布万邦,竖传万世,有识皆遵,无思不服。虽有圣人复生,不能另立一法。亦不过发挥诚明之道,令其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而已。

天地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圣人以诚心明德合一,来教育人民。这个儒学圣人之道,横布万邦,竖传万代后世,有见识的人全都遵守,没有人不佩服的。虽然有圣人再生,不能另外建立一个法。也不过发挥诚明的儒学圣道,令这个圣道彻底圆满彰显,和盘托出而已。

十三经者,二帝三王周公孔孟,继天立极,教化万世,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大经大法也。悉本天地无私之至理,吾人本具之良知。初非有奇特玄妙,不可企及者。

《十三经》,是尧舜二帝、夏、商、周三朝君王,周公、孔子孟子,秉承天意,建立最高准则,教化万代后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这全都是源至天地无私的至理,和我们本具的良知。并没有什么奇特玄妙,而不能做到的。

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尧舜与人同,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耳。若能遵而行之,则人入圣域,世复大同矣。

虽然是愚笨的男女,也可以知道及实行圣人之道。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缘故。尧舜与平常人一样,而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尧舜。如果能够遵照实行,那么人人进入圣人领域,世间恢复大同社会了。

其世道陵夷,人心浇漓者,由于儒者不知道在躬行,一向逐末。举凡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义,置之不论。唯以记诵词章,拟为进取应世之资。是殆以圣人参赞化育之道,作为博取名利之艺。

世道衰落,人心浮薄的原因,是由于儒学之人不知圣道在于亲身实践,却一向追逐枝微末节。凡是内克私欲,外遵礼法,摒除邪念,常保至诚的义理,皆弃而不论。而只是以记诵词句文章,作为进取仕途,应酬世务的工具。这是将圣人辅佐天地教化培育之大道,作为自己博取名利之小技。

其诬蔑圣人,悖逆天地也至矣。由是读书之人,心不知书义,而身不行书道。其作文也,则发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直使一丝不漏。而考其居心行事,则绝无此等气分。直同优人演剧,苦乐悲欢,做得逼真,实则毫与自己不相干涉也。

这是诬蔑圣人,悖逆天地已到了极点。由此,读书之人,心中不知道书中的真义,而自身不实行书中所说的道理。他所作的文章,发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简直达到了一丝不漏的程度。而考察他的存心行事,就绝对没有这些气分。简直就是演员排演剧目,苦乐悲欢,演得很逼真,实际丝毫与自己不相干。

此弊一肇,渐至变本加厉。于是有天姿者,习为狂妄,耻循尧舜周孔之迹,而欲驾而上之。竟至废弃圣经,竞作新书。

这个弊端一开,愈演愈烈。于是有天姿的人,逐渐狂妄,耻于遵循尧、舜、周公、孔子的行迹,而想要凌驾圣人之上。竟然导致废弃圣人经典,竞相著作新书。

邪说一起,群相附和。遂致一班恶劣小人,欲逞自己劫掠奸淫之心,汲汲然提倡共妻共产,而欲实行之。唯恐斯民之不与禽兽相同,而纲常伦理之有碍于己也。致令天灾人祸,相继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譬如夜行废烛,海行废舟,欲不陨越沉溺,其可得乎。

邪说一生起,大家都来附和。于是致使一班恶劣的小人,想要满足自己劫掠奸淫的心,急切地提倡共妻共产,而想要去实行。唯恐百姓不与禽兽相同,而认为纲常伦理是阻碍自己。致使天灾人祸,相继发生。国运危急,民不聊生。譬如夜晚行走,丢弃蜡烛,海上航行,抛弃舟船,想要不堕坑沉海,可能吗?

施子肇曾,惧斯道之灭没也。乃与二三同志,特立国学专修馆。聚有志斯道者,俾其专精研究,身体力行,冀其有得,而广传焉。

施肇曾居士,畏惧儒学圣道的没灭。与二三位共同志向的人,特别建立国学专修馆。聚集有志向于儒道之人,使得大家专精研究,身体力行,希望有所得,而广泛传播。

唐子文治,十余年来,殚精斯道。搜集十三经善本,择其注之简当者,汇而集之。而复一一抉其微言,标其大义,附于诸经之后,其用心可谓诚且挚矣。

唐文治居士,十多年来,竭尽精思在儒学之道。搜集十三经的善本,选择注解之中简便得当的,汇集成册。而又一一揭示其中精深微妙的言词,标出其中的大纲要义,附于诸经之后,他的用心可说是很诚挚啊!

施子遂即刻之,以期布之学宫,俾各读诵而修习焉。刻既成,己与唐子各为序,述其所以。又令予序。予惟十三经之在世,如日月之丽天,有目皆睹。何待粥饭庸僧,特为标指乎哉。

施肇曾于是刻印出来,希望流布到学校,使得大家都来读诵修习。刻印完成,他与唐文治,各自写了序,叙述缘由。又请我写序。我想,十三经在世间,如同日月在天,有目皆睹。何必要我这个只会吃饭的平庸僧人,特地来加以标举指明呢?

虽然,道固无二,仁智见殊。不妨以己之所见,为诸仁智者告。亦未必非穷经希圣之一助也。窃谓十三经所发明之道,乃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

但是,固然大道唯一,无二无别,而见仁见智,各有不同。不妨以自己所见,为诸位仁者、智者相告。也未必不是穷究经典,效法圣人的一个帮助。我认为,十三经所阐发显明的道理,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阐发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要,唯大学则次第言之,而曲尽其致。中庸论语孟子,俱皆发挥此义,但不次第循序而说耳。是知四书者,乃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之注疏,而俾其道大明。

阐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旨,唯在《大学》中次第说到了,并婉转深入地将其中的道理表达出来。《中庸》、《论语》、《孟子》,全都是发挥这个义旨,只是没有次第循序而说罢了。所以知道《四书》,就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的注疏,而使得其中的道理大大彰明。

孝经,乃推其实行之效。春秋三传,乃示其遵违得失之证验也。由是而吾人之本心,群圣之薪传,俱得大明,以之继往圣而开来学。

《孝经》,是推究这些义理的实践效果。《春秋左传》等三传,这是显示对于这些义理遵守与乖违、得到与失去的证明检验。由此,我们的根本良知,群圣的儒学薪传,都得到了大大的彰明,以此继承往圣而开启来学。

其为功也,与天覆地载之功相等。彼废经者,是何异欲废天地覆载而自立乎。其不知事务也甚矣。循是而求之,举凡希圣希贤,治国亲民之道,无不一一若指诸掌。不欲希圣希贤则已,若欲希圣希贤,则圣贤之道,自备具于吾心与吾身矣。

这个功德,与天覆群生,地载万物的功德相等。那些要废除十三经的人,就如同想要废弃天地的覆载而自己单独立于世间啊!这些人不知事务,也太厉害了吧!遵循这些义理而寻求,凡是仰慕效法圣贤,治理国家,爱抚民众之道,没有不能了如指掌的。不想要仰慕效法圣贤也就罢了,如果想要仰慕效法圣贤,那么圣贤之道,自然具足在我心与我身啊!

尔雅之所训释,乃诸经之总注,俾若文若义,悉得解了也。是则尔雅为解义之初步,而四书乃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也。

《尔雅》所训释的,是诸经的总注,使得无论文字义理,全都得以明解。所以《尔雅》是解义的初步,而《四书》是从始至终的总持法门。

再进而谈其要义,则明德为本。而明其明德,又为从凡至圣,以人合天之关键。能明其明德,则内圣外王之道备矣。然欲明其明德,必须格去人欲之物,令净尽无余。庶即心本具之真知,彻底圆彰。

再进一步谈论其中的要义,就是以明德为本。而彰明我们人人本具的光明正大之性德,又是从凡夫到圣人,将人事顺合天道的关键。能够彰明我们光明正大的性德,那么内圣外王的法道就具备了。然而想要使其彰明,必须格除人的私欲,令私欲净除究尽。使得即心本具的真知,彻底圆满彰显(即格物致知而明明德)。

而读书之能事,只在此几希间了耳。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方知人皆可以为尧舜,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乃真语实语。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也。

而读书所能(达到)之事,就是在这细微之处(格除私欲,显明良知,彰明性德)用功并实现的啊!(与通过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才算格物致知相比,格除私欲恢复本有的良知)是何等直捷,何等痛快。这样我们就知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愚昧的男女可以知道并实行圣人之道,这是真实的话。因为人同此心(人人都本具有良知,却被私欲所蒙蔽而不得显现受用),心同此理(去私欲,复良知,即得受用)的缘故。

欲世道人心,转乱为治,反浇为淳,舍此则无术矣。不知施子唐子,以予言为然也否乎。然此且就世间法论,切勿谬谓并出世间法论也。至嘱至嘱。

想使世道人心,转危乱为大治,反浇薄为淳厚,舍弃这些圣人之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不知施肇曾、唐文治,认为我的话对吗?然而这只是就世间法来而言(舍弃圣贤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法,则其他世间法均无能为力),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此言也包括出世间法(佛法广大透彻,因果昭彰,较儒道之劝人背恶向善,安世淑民之功多多矣。重视儒学的同时更应重视佛法)。这是我恳切的嘱咐。

 

< 学习笔记 >

[1]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