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近代往生传序

如来调御众生,随机说法,虽权实顿渐不同,大小偏圆有异,要皆为令众生,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

如来调御众生,随机说法,虽然有权、实、顿、渐的不同,大、小、偏、圆的差异,主要都是为了令众生,亲证即心本具的真如佛性罢了。

然此佛性,即心本具,非从外来,不自他得,如取家宝,受用现成,故其证也,乃极易事。

然而这个佛性,自心本具,不是从外面得来,不是从他处得到,如取自家宝藏,受用是现成的,所以这个证悟也是极其容易的事。

无奈众生久居生死,迷惑甚深,喻如宝镜,经劫蒙尘,欲令即复本体,彻现照天照地之光,固非一日二日揩磨之功所能得也。

无奈众生长久地居于生死轮回之中,迷惑太深了,譬如宝镜,经长久劫蒙上尘垢,想要使它马上恢复原来的本体,彻现照天照地的光明,当然不是一天二天揩磨的功夫所能够办到的。

如来悲心真切,知众生自力亲证之难,纵有修持,以烦惑未断,再一受生,不免复迷,从兹堕落者多,超升者少,故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俾彼若圣若凡,同于现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如来悲心真切,知道众生靠自力亲证佛性的困难,纵然是有一点修持,但因为烦惑没有断除,再一转世受生,不免又迷惑了,从此堕落的人多,超升的人少,所以特别开启一个信愿念佛的法门,使得无论圣人还是凡夫,同在这一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则已证圣者,速登上地,未断惑者,永出轮回,较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其难易盖天渊悬殊也。故自华严导归,祇园演说以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

那么已证果位的圣者,快速升登上地(指十地菩萨果位),没有断惑的众生,永远出离生死轮回,比起唯仗自力,修戒定慧,来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的人,其中的困难和容易实在是天渊之别。所以自从《华严经》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佛在祇树给孤独园演说《阿弥陀经》以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净土,往圣前贤,人人趣向极乐。

迨法流东震,远公大师,倡于庐山,当时群贤毕集,后世众哲咸宗,从兹缁素四众[1],或圆修万行以回向,或专持佛号以求生,至于临终正念昭彰,现诸瑞相以往生者,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见之也。

等到佛法流传到东土,慧远大师,在庐山提倡念佛,当时诸多贤人全部聚集,后世众多哲人全都宗奉,从此僧俗四众弟子,或者圆修万行以回向净土,或者专持佛号以求生净土,至于临终正念明白清楚,示现诸多瑞相而往生的人,哪里能够全部都知道,全部都见到呢?

彼往生集,净土圣贤录所载,特千万分中之一二耳。而百数十年来,修此法者,又复何限。

《往生集》、《净土圣贤录》中所记载的,只是千万分中之一二分罢了。而近百年,近几十年来,修习净土法门的人,哪里又有限数呢?

况近世人士,眼界大开,密修显化者,实繁有徒。其中以烦惑心,契如来智,出娑婆苦,预莲池会者,当比前更多。岂可不加纪录,而令其湮没乎哉。

何况近世之人,眼界大开,密修显化的人,实在有很多。其中以凡夫烦惑之心,契合如来之智,出离娑婆之苦,预入莲池海会的人,应当比以前更多。怎可不加以纪录,而令他们湮(yān)没无闻呢?

余姚杨慧镜居士,特为搜辑,命名为近代往生传,其意盖欲为后之辑往生传者,备底稿耳,故其称呼名字,悉本原文,不加修饰,以归画一,但取传信,不任撰修之功。

浙江余姚的杨慧镜居士,特别加以搜辑,命名为《近代往生传》,他的用意是想为后来搜辑往生传的人,备下底稿,所以其中称呼名字,全都本着原文,不加修饰,使得形式一致,只取流传使人相信,不要撰修的功德。

已得若干传,将欲刊布,祈予作序。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已得到了若干的传文,将要刊印流布,请我写序。我想到,修持的法门,有二种不同,如果是依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至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名为通途法门。如果是具足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望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的,名为特别法门。

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

通途法门完全依仗自力,特别法门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使有很深的修习戒定慧,断除烦惑的功夫,而没有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也属于自力。

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

现今以比喻来说明,通途法门如同画山水,必须一笔一画而渐渐画成;特别法门如拍山水,虽然有几十重的草木繁茂的高峰山峦,一拍照就完成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另外,通途法门如步行走路,身体强健的人每天不过百里或几十里;特别法门如同乘坐转轮圣王的轮宝,一天就可以遍达四大部洲。

吾人既无立地成佛之资格,又无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之实证,若不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则恐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离也,可不哀哉。愿我同人,咸生正信。

我们既然没有立地成佛的资格,又没有断除见惑,可以无论如何都不造恶业的实证,如果不专修净业,以期望仗佛慈力,带业往生,那么恐怕尽未来际,还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不能出离,能不悲哀吗?愿我同人,全都生起正信。

 

< 学习笔记 >

[1]四众:1.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2.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