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佛川敦本学校缘起序

儒释二教,其迹似异,其本原同。有执迹而昧本者,每驳斥佛法,谓为灭伦理而蠹国政,无益于社会,有害于民生,此等世智辨聪之瞽论,如来称为可怜悯者。

儒释二教,他们的迹好似不同,他们的本却是相同的。有执着迹而暗昧本的人,每每驳斥佛法,认为佛教灭除伦理,败坏国政,无益社会,有害民生,这些世智辨聪的瞎说盲论,如来称为可怜悯者。

不知佛法具世出世,且以世间法论,凡儒教之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法,如来于诸大小乘经中,莫不具说。

不知道佛法具足世间、出世间法。暂且以世间法来讨论,凡是儒教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法,如来在很多大小乘经中,没有不具足宣说的。

而世间圣人,只据现生,但令人尽义尽分,佛则具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并详示其能尽之善报,不尽之恶报。

而世间的圣人,只根据当生,只是令人要尽道义,尽本分。佛则具足宣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并且详细显示,能尽道义本分的善报,不尽道义本分的恶报。

上根之人,但闻义分应尔,自可通身担荷,中下之人,阳奉阴违,则无法可治。

上根之人,只要听到道义本分应该如何,自然可以全身担荷,努力实行。而中下根的人,表面上信奉,暗地里违背,就没有办法可以对治了。

若闻三世因果,知能尽则有善报,不尽则有恶报,人纵愚顽,决无幸灾乐祸,趋凶避吉之念。由知三世善恶报应,虽不欲尽义尽分,以冀善报而惧恶报,亦必勉力尽义尽分矣。

如果听到三世因果,知道能尽道义本分,就有善报;不尽道义本分,就有恶报。这个人纵然愚昧顽钝,决对没有喜得灾祸,趋凶避吉之念。因为知道有三世善恶因果的报应,虽然不想要尽道义本分,也会因为希望得到善报,而畏惧恶报,也必定会努力尽道义本分了。

此但指其最浅近者而论,即可化愚顽为良善,转浇俗为淳风,况其深远者之利益,彼世间凡夫,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见之耶。

这还只是就佛教中最浅近的道理来说,就可以转愚顽为良善,转浇薄习俗为淳朴民风,何况佛法更深远道理的利益,那些世间的凡夫,又如何能够全知全见呢?

至于论孝,则遍该六道,穷尽未来,故梵网楞伽等经,皆令生孝顺心,慈悲心,戒杀放生。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皆于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各各互为父母兄弟妻子朋友。

至于说到孝,就遍该六道众生,穷尽未来际,佛教都说到了。所以《梵网经》《楞伽经》等经中,都是令众生生孝顺心,慈悲心,戒杀放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作佛,都在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各各互为父母、兄弟、妻子、朋友。

言念及此,理宜令其得所,谁忍以口腹之欲,戕害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乎。况既造杀业,必受杀报,谁肯以暂时口腹之欲,于未来世,常被彼所杀所食之众生,一一杀而食之乎。

说到想到这里,理应令它们各得其所,乐享天命,谁忍心为了口腹之欲,杀害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呢?何况既然造作杀业,必受杀报,谁肯因为暂时的口腹之欲,在未来世,常被他所杀所吃的众生,一一杀而吃掉呢?

而况近来刀兵大劫,惨不忍言,其因皆由杀生食肉之所致也。人能各依佛法,戒杀护生,吃素念佛,不作杀因,自无杀果,何难胜残去杀,以成郅治。

又何况近来刀兵大劫,惨不忍言,其原因都是由于杀生吃肉所导致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依照佛法,戒杀护生,吃素念佛,不作杀害之因,自然没有被杀的果,那么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以成天下大治有什么困难呢?

由世道太平,而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之伦,方得各乐天常,各尽义分,而无遗憾,方合佛说孝顺心,慈悲心之本旨。由是言之,佛之教孝也,远且大矣。

由于世道太平,所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等,才得以各乐天之常道,各尽道义本分,而没有遗憾;这样方才符合佛说的孝顺心,慈悲心的根本宗旨。由此说来,佛陀所教导的孝,深远而且广大啊!

真达大师[1],生于佛川胡氏,弱冠即悟世非常,乃出家于普陀山三圣堂,精修净业,冀生莲邦。

真达大师,生于安徽省歙县佛川,一户姓胡的人家,二十岁就觉悟到世事无常,在普陀山三圣堂出家,精修净业,希望生到莲邦。

数十年来,父母兄弟,悉皆谢世,承祀无人。本此孝思,推类以及当地苦寒,贫家子弟无力读书,乃以衣钵余资七千余元,交其族之热心公益者,立一敦本小学校,俾当地子弟,同得受学。

几十年来,父母兄弟,全都过世了,没有后嗣。本着这个孝亲之思,推及到当地艰苦贫寒,贫民家中的孩子没有能力读书。于是将自己办置衣钵剩余的七千多元钱,交给家族中热心公益的人,建立一个敦本小学,使得当地的孩子,都能够上学。

其学规,注重躬行孝弟等,其所读书,注重五经四书等,略兼新法,以期敦本重道而无戾时不适用之弊。

学校的学规,注重实践孝亲敬长等道德。所读的书目,注重五经四书等儒家经典,也略学新学堂的科目。希望在注重崇尚儒学根本大道的同时,没有违戾时代而不能实用的弊病。

族人感其义,将其父母等神主,于校中设祠祀之,此校不废,其祀长存。较彼有子孙或不肖以遗亲之辱,或中绝以断亲之祀者,为荣宠而悠久也多矣。

族人感激他的义举,将他父母等灵位,在学校中设立祠堂祭祀。只要学校不废,这个祭祀就长存。比起那些有子孙或者子孙不成材令双亲之灵羞辱,或者中途绝后,断绝祖先祭祀的人,更加荣耀久远的太多了。

又以佛川地属通衢(qú)[2],每有道路死亡,棺殓无出,特捐一千元,交学校董士置产生息,以其息作棺木掩埋之费,地方贫不能致棺者亦施焉。噫嘻懿哉。

又因为佛川这个地方属于交通要道,每每有死在道路上的人,没有丧葬费,特地捐出一千元,交给学校的董事置办产业取利,以这个利息作为棺木掩埋的费用,地方上贫苦不能办理丧事的人也加以布施。实在是善事美德啊!

真达师之心,可谓平等大公,了无自私自利之见,而族人感之,长时奉其亲之香火,彼为子孙谋者,有此利益乎。

真达师的心,可说是平等大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而家族人感激他,长时侍奉他双亲灵位的香火,那些为自己子孙多方谋虑的人,有这样的利益吗?

然光更欲彼族人,得其实益,不妨略摅愚怀。窃谓真达师出家学佛,以衣钵余资为本乡作公益,而本乡之人,亦当仰其芳踪,各修净业。

然而我更想使他的族人,得到真实利益,不妨略微抒发我的浅见。我认为,真达师出家学佛,将衣钵的余资为家乡作公益事业。而家乡的人,也应当仰暮他的美好行迹,各各修习净业。

校中正厅,当供西方三圣像,凡校中董士教员学生,朝暮咸行礼敬,以期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方为究竟实益。

学校的正厅,应当供西方三圣像,凡是学校中的董事、教员、学生,早晚都要行礼恭敬,以期望业消智朗,障尽福增,才是究竟真实的利益。

校中固宜永断荤腥,方不负僧以十方信施开设学校之义。否则不但不合真达师之本心,亦非所以敦本自爱,俾自己与诸学子,日在佛法中熏陶,而了不得其实益,为可惜也。

学校中固然应该永远断除荤腥,才不辜负出家僧人以十方信施开设学校的本义。否则,不但不符合真达师的本心,也不是真正的注重根本,自我爱惜。使得自己与诸位学子,每天在佛法中熏陶,而一点也得不到其中的真实利益,这是很可惜的。

须知佛法,乃一切诸法之本,而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又为佛法中至圆至顿,至简至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成始成终之无上法门,凡一切人皆宜修习,况在此校者乎。

必须知道佛法,是一切诸法的根本。而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又是佛法中,最圆顿,最简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成始成终的无上法门。一切人都应该修习,何况在这个学校中的人呢?

且勿谓僧出资立校,便逼人学佛。此正所谓孝顺心慈悲心,欲令在此校之一切人,同皆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为弥陀之弟子,证本具之佛性而已。

且勿谓僧出资立校,便逼人学佛。此正所谓孝顺心慈悲心,欲令在此校之一切人,同皆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为弥陀之弟子,证本具之佛性而已。

不观今之博学多闻,具深远知见者,多半皆研究修持念佛法门。若居此校而不修持,则成担麻弃金,到宝山而空手归矣,可不惜哉。

没看到现今博学多闻,具深远知见的人,大多也都研究修持念佛法门吗?如果住在这个学校而不修持佛法,就成为担起麻绳,遗弃金子,到了宝山而空手而归,实在太可惜了!

 

< 学习笔记 >

[1]真达大师:号逸人。印祖在法雨寺(浙江舟山市)潜修时,二人一见有缘,相契益深。民国初,真达师到上海出任供养庵住持,庵堂重建后改名为太平寺,并在寺中特设静室一间,做为印祖到上海时的驻锡之所。此后印祖常住太平寺。因太平寺在上海香火颇盛,印祖印经书,每于钱接不上的时候,均由真达师予以周转。印祖生前坚持不收剃度徒、不做住持,但有几位法师始终追随左右,即真达、德森、妙真、了然四人。

[2]通衢:四通八达、宽敞平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