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归心堂跋

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廓彻灵通,圆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了无有异。

真如妙心,即寂即照,不生不灭,无比空阔灵通,圆融活泼,为出世入世一切诸法的根本。虽然处在昏沉颠倒,烦恼迷惑具足的凡夫地位,心体与三世诸佛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诸佛究竟证得,故其功德力用,彻底全彰。凡夫全体迷背,反承此功德力用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

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因为诸佛究竟证得,所以真心的功德力用,彻底显露。凡夫全体迷惑背离,反而凭借这真心的功德力用之力,对六尘外境,生起贪瞋痴三毒,造作杀盗淫三业。

因惑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尘点劫,长受轮回。纵欲出离,末由也已。

因惑而造作罪业,因罪业而感得苦报。惑、业、苦三个方面,互相引发作用。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过微尘那么多劫的时间,长受轮回。即使想要出离,也没有办法。

喻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被彼损伤。迷心逐境,背觉合尘,亦复如是。如来悯之,为说妙法,令其返妄归真,复本心性。

就像在暗室里撞上了宝贝,不但不能受用,反而会被它损伤。心被迷惑,追逐外境,背离了觉性,合于六尘,也是这样。如来怜悯众生,为说妙法,让众生返妄归真,恢复本有的心性。

初则即妄穷真,次则全妄即真。如风息波澄,日暖冰泮,即波冰以成水,波冰与水,原非二物。当其未澄未泮之前,较彼既澄既泮之后,体性了无二致,相用实大悬殊。

最初是在妄心上穷究真心,其次则全体妄心即成真心了。正如风平浪静,日出冰融,波浪与冰都变成了水。波浪,冰与水,本来就非二物。在波浪没有平静,冰没有融解之前,与波浪平静,冰融解之后比较,虽然它们的体性完全相同,但是前后的相用完全不同。

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则尽未来际,永作徒具佛性,无所恃怙之众生矣。

这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的道理啊!若只是依靠性德,不从事修德,则尽未来际,只能永远作徒具佛性,无所依靠的众生了。

故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夫五蕴者,全体即是真如妙心,但由一向迷背,遂成幻妄之相。妄相既成,一真即昧,一真既昧,诸苦俱集。

五蕴之全体就是真如妙心。但是由于众生一向迷惑背离,于是就成了幻妄之相。妄相既然已成,这个真心就迷昧了,真心既然迷昧,诸苦就会集聚。

如风动则全水成波,天寒则即柔成刚。照以甚深般若,则了知迷真成妄,全妄即真。如风息日暖,复还水之本体耳。

如同风一吹动,全水就变成波浪,天气寒冷,柔水就变成刚冰。以甚深的般若来觉照,就能了知迷失的真心成为妄心,全体妄心本来就是真心。如同狂风止息,天气暖和,波和冰又还回水的本体了。

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妄情所现。若离妄情,则当体全空。以故四大咸失本性,六根悉可互用。

所以要知道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妄情所现。如果离开妄情,那么当体全空。所以地水火风四大都失去本性,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可以互用。

所以菩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火不能焦濡,虚空随意行住。境无自性,悉随心转。

所以菩萨不出灭尽定,能显现诸多威仪身相。眼根作耳根的佛事,耳根作眼根的佛事。进入地中,如潜河水;走在水上,如履平地。火不能烧,水不能湿,在虚空中随意飞行停住。境界没有自性,都能随心而转。

故楞严云,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乃照见五蕴皆空之实效也。归者,归投,归还,即返照回光复本心性之义。

所以《楞严经》说:如果有一个人发现本有的真心,返本归元,这十方虚空,都会完全消失。这是照见五蕴皆空的真实效果啊!归:归投,归还,就是返照回光,恢复本来心性的意思。

然欲返照回光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可复本心源彻证佛性。

然而想要返照回光,恢复本有的心性,一定要先归依三宝,依教奉行才行。既然能够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然可以恢复本来心源,彻证佛性。

既得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方知自心至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但以顺法性故,则得受用,违法性故,反受损伤,而利害天渊迥别耳。

得以复本心源之后,彻证佛性,才知道自心的妙宝,在迷惑之时,不会减少,在觉悟之时,也没有增多。只因为随顺法性的缘故,才能得到受用;因为违背法性的缘故,反而会受到损伤,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就有天渊之别了。

师导周居士,欲令子子孙孙,世奉佛法,乃以归心名堂,请题其意义,因书此以塞其责云。

周师导居士,想要令子子孙孙,世代信奉佛法,以“归心”来作堂名,请我题写其中的意义,因此写了这篇文章以搪塞尽责。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