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清世宗御制普陀法雨寺碑文跋

(乙卯年代赵希伊作)

清世宗宪皇帝,夙植德本,乘愿再来。深入经藏,直达禅源。宗说皆通,悟证邻极。秉灵山泗水之薪传,阐即心即佛之妙道。

清世宗雍正皇帝,夙植德本,乘愿再来。深入经藏,直达禅门本源。禅宗教理都很通达,悟证很高。秉承灵山佛陀、泗水孔圣的传承法脉,阐扬即心即佛的无上妙道。

自法流震旦,二千年来,于皇帝中,最为第一。若非久证法身,现兹末世,即俗明真,广度含识者,其能如是也耶。

自从佛法流传到中国,二千年来,在皇帝中,最为第一。如果不是久证法身,现此末法之世,即俗谛明真谛,广度众生的人,哪里能够如此呢?

佛法普利众生,大士随机赴感。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非大智慧,莫能形容。清世宗以时雨润物之义,极力发挥。可谓妙契佛心,罕譬而喻矣。

佛法普利众生,大士随机赴感。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不是大智慧不能形容。清世宗以“时雨润物”的义理,极力发挥“法雨”的妙义。可说是妙契佛心,罕见的譬喻啊!

予昔读浙江通志,见此碑文,不胜钦佩。定海厅志,亦复具载。今春来礼大士,见碑前供一玉佛,而为龛所蔽,无由观光。

我过去读《浙江通志》,见到这个碑文,非常钦佩。《定海厅志》,也有详细记载。今年春天来礼拜观世音大士,看见碑前面供了一尊玉佛,碑文被佛龛所遮蔽,没有办法看清楚。

以玉佛来仪时,权供碑前。后以建殿无地,遂致常住。查之山志,复失此板,怅何如之。因秉烛恭录。

因为玉佛请来的时候,权且供在碑前。后来因为建玉佛殿没有地方,于是导致玉佛常住在此。查《普陀山志》,又失去了这个印板的碑文,实在怅然失落。因此秉烛恭敬录写。

乃祈寺主,刻于木榜,悬之亭内。又补刻志板,各述缘起。庶将来君子,皆得同沾法雨,共证真常云耳。

于是祈请寺主,刻在木榜上,悬在亭子内。又补刻《普陀山志》的印板,各自叙述其中的缘起。使得将来诸位君子,都能同沾法雨,共证真常。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