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

佛与众生,心体是一。而其所受用,天渊悬殊者,以其用心不同之所致也。佛则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度脱众生为怀,了无人我彼此之心。纵度尽一切众生,亦不见能度所度之相。故得福慧具足,为世间尊。

佛与众生,心体是一。而他们的受用,却有天渊之别,这是佛与众生,用心不同所导致的。佛陀则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度脱众生为本怀,丝毫没有一点人我、彼此分别的心。纵然度尽一切众生,也不见能度所度之相。所以得到福慧具足,为世间尊。

众生则唯以自私自利为事,虽父母兄弟之亲,尚不能无彼此之相,况旁人世人乎哉。故其所感业报,或生贫穷下贱,或堕三途恶道。

众生则只是把自私自利当作第一要务,虽然是父母兄弟这样的亲人,尚且不能够做到没有人我彼此之分别相,何况其他的人,世间的人呢?所以众生所感的业报,有的生到贫穷下贱处,有的甚至堕入三途恶道中。

即令戒善禅定自修,得生人天乐处。但以无大悲心,不能直契菩提。以致福报一尽,仍复堕落,可不哀哉。

即使是让这些众生以持戒、修善、禅定等来自我修行,得以生到人天乐处。但是因为没有大悲心,不能够直接契入菩提。以致福报一旦享尽,仍旧会堕落,能不令人悲哀吗?

是则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

所以只想着要利益他人的,却正好成就了他的自利。而只想着要自利的,却恰恰害了自己啊!《药师如来本愿经》,是我本师释迦世尊,愍念娑婆世界一切罪苦众生,为我们宣说药师如来,因地中、果地上利益众生之事,实在是究竟离苦得乐的无上妙法啊。

众生果能发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经,此咒,及此佛名号。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无明,圆成佛道。况其余种种果位,种种福乐乎哉。

众生果真能够发起慈悲喜舍的大菩提心,受持这部经,执持药师咒,以及药师佛的名号。推究其中的功效,尚且可以豁然破除无明,圆满成就佛道。何况其余种种的果位,种种的福乐呢?

然在佛心,固欲以无上觉道,全体授与一切众生。而众生智有浅深,固不得不随其所乐,令彼所求各各如愿也。

然而在佛陀的本心,固然想要以无上觉道,全体付授给一切众生。然而众生的智慧有浅有深,所以不得不随顺众生的喜好,令他们所求各各如愿。

须知药师一经,及与佛号,并其神咒,即释迦药师,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诚受持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也。

必须知道《药师如来本愿经》,以及药师佛号,药师神咒,就是释迦本师、药师如来,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凡是至诚受持的人,就是以佛陀的庄严而让自我庄严啊!

故玉琳琇国师,常持此经,及此佛号,以是禅教律净之总持法门。故受持者,或生净琉璃世界,或生极乐世界。

所以玉琳通琇国师,常受持这部经,以及药师佛号,因为这是禅、教、律、净的总持法门。所以受持这部经以及佛号咒语的人,或者生到东方净琉璃世界,或者生到极乐世界。

待至豁破凡情,圆成圣智,则直契寂光,东西俱泯。而复东西历然,随愿往生。则与弥陀药师,同归秘藏。是名诸佛甚深行处。

等到豁然破除凡情,圆满成就圣智,那么就直接契入常寂光土,东方西方都泯灭了。而又东方西方,历然分明,随愿往生。就与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同归秘密藏。是名诸佛甚深行处。

圣聪大师,以心安和尚所书之本,刻板流通。欲令受持者发起正信,祈简明以告之。又此经系唐玄奘法师所译。其八菩萨,但举其目,未标其名。说咒一段,又复缺略。

圣聪大师,以心安和尚手写经本,刻板流通。想要使受持的人,发起正信,祈望有一个简洁明了的告示。又者,这部经是唐朝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其中八大菩萨,只是举出了标题,没有标出名号。药师如来宣说神咒的一段(指药师灌顶真言),又缺略了。

后之知识,欲令经义完全,故依七佛本愿经,添入说咒一段,共四百二十八字。依灌顶第十二经,添入八菩萨名。以三经原是一经故也。

后来的善知识,想要使经义完整,所以依据《七佛本愿经》,添入了说咒这一段经文,一共有四百二十八个字。依《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卷第十二》,增添了八大菩萨的名号。因为这三部经,原本就是同一部经的缘故。

须知在昔贝叶,唯属钞写,或有遗亡,以致译文全缺互异。后人添入,深契佛心。故诸注者,咸皆宗之。恐以藏本对校,致生疑虑。故并书缘起,以庆完璧云。(说咒一段从说咒前复次曼殊室利起至所求愿满乃至菩提止。)

我们要知道在过去是用贝叶写经,只能由佛弟子用手亲自抄写,或许会有遗漏亡失的情形,所以导致译文完整、缺漏互有差异。后人添入,非常契合佛心。所以诸家注释的人,都以此本为宗。恐怕后人用大藏经的本子来对校,(发现有所不同)以致使生起疑虑。所以一并写入缘起,以庆幸经文的完璧无缺。(宣说神咒一段,是从说咒前,“复次,曼殊室利”起一直到“所求愿满乃至菩提”为止。)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