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无著老人创建常明庵缘起碑记

(代化宏师作)

寂灭真宗,唯心本具。圆通妙道,非人莫宏。兴梵刹以辟普门,布慈云而注法雨。于法运垂秋之际,振将绝欲坠之宗,唯我先师无著老人其人焉。师讳立山法名满圆,别号无著。

寂灭的真正宗旨,是心本自具足的。圆通玄妙的法道,不是有智慧的人,不能宏扬。兴建梵刹寺宇,开辟普度之门;遍布慈悲之云,流注甘露法雨。在法运垂近暮秋之际,振兴将要断绝坠落的宗门,不就是我的师父无著老人吗?师父,名讳立山法名满圆,别号无著。

道光五年乙酉,葭月二十五日,示生于松江金山顾氏。父即福本悟公。行年十四,父即出家。心欲随之,以母在不果。及至弱冠,礼父祝发。诣大崇福,受具足戒

道光五年乙酉(1825),十一月二十五日,出生在上海松江金山顾姓人家。父亲就是福本悟公。在他十四岁那年,父亲就出家了。他心里想要跟随父亲去出家,因为母亲尚在,不能成行。到了二十岁的时候,礼拜父亲出家。到了大崇福寺,受具足戒

以寇据南京,不便参方。遂住普陀,或居松江。晦迹韬光,无心应世。至同治庚午,掩关于伴山庵。日礼华严,遍参海众。时法雨寺,凋敝已极,住持虚席。本山尊宿信真和尚,率诸法眷,叩关请师。辞不获已,遂允许之。

因为太平天国军队占据南京,不方便参学游方。于是住在普陀山,有时住在松江。隐匿行迹,掩藏才华,无心应酬世间俗务。到了同治庚午年(1870),在伴山庵闭关。每天礼拜《华严经》,周遍参拜华严海众菩萨。当时的法雨寺,破败到了极点,没有方丈住持。本山的尊高宿德信真和尚,率领诸位法眷,请师父出关。师父推辞不掉,于是应允了。

壬申春进院。寺产素薄,香积不充。破屋颓垣,荒凉满目。师伤之,以兴复为己任。竭力经营,整理修葺。四方檀信,布金恐后。不数年间,百废具举。虽未全复当日旧制,而大局已有可观矣。

壬申年(1872)春天进入法雨寺担任住持。寺产一向薄少,僧众的道粮不充足。破屋颓垣,满目荒凉。师父很感伤,以兴复法雨寺作为己任。尽力经营,整理修葺。四方檀信,争先恐后的布施。不到几年,百废俱兴。虽然没有完全恢复当初的旧制,而大局已经很可观了。

久之,意欲憩息,专修净业。因筑庵于寺西清凉冈之麓,额曰常明。盖取心性寂照圆融,横遍竖穷之义,欲人修因以克果也。

久而久之,心中想要退院(前任住持退位)休息,专修净业。因此在法雨寺的西边,清凉冈的山脚建了一座小庵,名为常明庵。是取心性寂照圆融,横遍竖穷的意义,想使人修因而得果。

光绪甲申春,退居是庵。决志西归,念佛不辍。又令庵内二时课诵,二时念佛。永为恒规,寒暑无间。置稻田三百二十二亩。除拨无著公堂一百亩,余者永为常住念佛资粮。

光绪甲申(1884)春天,退院隐居到常明庵。决志要往生西方,念佛不止。又令庵内二个时段课诵,二个时段念佛。永远作为常规,寒暑都不间断。置办了三百二十二亩稻田。除了拨给无著公堂的一百亩,其余的永远作为常住的念佛资粮。

又化开等置田四十四亩,以助念佛诸师衣单之费,其详列后。老人尝曰,末世众生,障深根钝,向上一著,不易凑泊。大悟尚难,何况实证。

又者,化开等人置办的四十四亩稻田,来资助念佛诸位法师衣单的费用,详细情况列在后面。老人曾经说:末世众生,障深根钝,向上一著的禅宗,不容易领悟。大悟尚且很难,何况想要实证。

唯净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圣下凡,皆当修持。良由此法,全摄果觉,以作因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即世相以达实相,以凡心而契佛心。所赖绵佛法,翼国政,感人心者,唯此一法耳。

唯有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圣下凡,都应当修持。实在是由于这个法门,完全收摄果地觉,作为因地心。众生因地念佛的心,每一念都成就佛觉果海,而未来成佛的果报源自当下念佛的因中,因果同时交互作用,不隔毫厘。即世间相而达到实相,以凡夫心而契合佛心。想要延绵佛法,辅助国政,感化人心,只有这一个法门啊!

汝辈当恪遵之,毋或废弛。庶可不负四恩[1],均资三有[2]。后之当家,若有废此成规者,非我弟子。即会同法眷,立时摈黜。毋或容隐,以负我心。

你们应当恪守遵从,不可荒废松弛。才可以不辜负四恩,平等资助三有中的六道众生。后来的当家,如果有人废除这个规矩的,就不是我的弟子。(你们)可以聚合法亲眷属,立刻将他排除摈弃。不可包庇隐瞒,辜负我的用心。

至己丑年腊月初一,安然神逝。僧腊四十六年,世寿六十五岁。所度弟子数十人,能继迹者,唯有化闻。宏等虽列门墙,未登阃奥。

到了己丑年(1889)腊月初一,安然神逝。僧腊四十六年,世寿六十五岁。所度化的弟子几十人,能够继承道迹的,只有化闻法师。化宏等人,虽然也列入门墙,没能登堂入室。

其所悟处,不得而知。不敢推高以滥圣,亦不敢就下以屈贤。姑摭(zhí)[3]其言行大纲,以明此庵之缘起云(按法雨寺,自明万历八年开山,前清两次敕建,洪杨之乱,衰败不堪,无著乃复重兴耳)。

师父的悟证如何,我们不知道。不敢推上高位来混滥圣者,也不敢归于下位来委屈贤人。姑且摘取师父的言行大纲,来说明常明庵的缘起。(按:法雨寺,自从明朝万历八年开山,前清两次的敕命修建。经过太平天国的战乱,已经衰败不堪,无著老人,于是重新兴建。)

 

< 学习笔记 >

[1]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2]三有:三界之生死。因三界之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谓之有。(1)欲有,欲界之生死;(2)色有,色界之生死;(3)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南朝)梁武帝《游钟山大爱敬寺》:“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长眠。”(三界犹如漫漫的长夜,永远没有尽头,而生活在其中的六道众生,个个浑浑噩噩,好像都在睡梦中。)

[3]摭:拾取,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