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江苏兴化刘庄场贞节净土院碑记

佛法者,九法界公共之法也。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以凡有心者,无不同具佛性。但以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经尘点劫,莫能出离,岂不大可哀哉。

佛法,是九法界共同的教法。没有一个人不可以修,也没有一个人不能够修。因为凡是具有心识的众生,无不同样具足佛性。但因为迷惑而没有觉悟,反而承着这个佛性功德之力来起惑造业,从而轮回六道,经过如同微尘一样多的劫数,还是不能出离,这岂不是大大的悲哀吗?

然以生佛同体之故,遂感如来出世,为之倡明。由兹舍俗出家,力修定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何可胜数。

然而因为众生与佛陀同体的缘故,于是感得如来出世,来为我们倡导和阐明解脱之道。因此而舍俗出家,努力修持戒定慧的三无漏学,断除惑业,证入真常,了生脱死的人,哪里能够数得完呢?

亦有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亲证法身,诞登道岸。如维摩居士,傅大士,庞居士等,全家修持,俱证圣果。此诸大士,为物作则。足知其人皆可修,修必获益也。

也有仍居于尘俗学习佛道,即俗谛而修真谛,亲证清净无碍的法身,登彼道岸。如维摩诘居士、傅大士、庞居士等,全家修持佛法,全都证得圣果。这些大菩萨们,为众生作榜样。足以知道,每个人都可以修学,修学必定获得利益啊!

故自法流东土,王臣士庶,闺阁英贤。不离尘劳,精修净业。遂得亲见佛性,断惑证真,与夫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者,又何可得而胜数也。

所以,自从佛法流传到东土,国王大臣,士人百姓,女子英贤。不离六尘烦劳,精进修习净业。于是得以亲见佛性,断惑证真,并且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带业往生的人,又怎么能够数得清呢?

鹤年居士高恒松者,江苏兴化人也。宿植德本,笃信佛乘。年当弱冠,即慕真修。弃俗世之缠缚,事选佛之宏猷。于是遍历丛林,咨参宗匠。冀其顿明自性,彻悟唯心。报答四恩,济度群品。

高鹤年居士(高恒松,字鹤),是江苏兴化人。宿生培植了深厚善根和美好品德,真实地信解至圆极顿的一乘妙法。在二十岁时,就仰慕真修。放弃俗世的缠缚,潜心于禅法的修行。于是周遍游历名山丛林,叩问和参访宗门禅匠。希望顿明自性,彻悟唯心。报答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济度众生。

高堂奉养,托之夫人。数月一归,以修定省。而夫人某氏,赋性贤淑,克尽孝道。虽复于归,志慕清修。以故居士无失养之忧,高堂得底豫之乐。若非宿愿所结,其能如是也耶。

高堂双亲的奉养,就托付给夫人。(高居士)几个月回去一次,看望问候父母。而他的夫人,天性贤淑,恪尽孝道。虽然已经出嫁,心中羡慕清净的修行。所以高居士没有父母失去奉养的忧虑,高堂双亲得到天伦之乐。如果不是宿生愿力的结果,能够如此吗?

及至椿萱凋谢,遂得无所顾虑。如天际野鹤,任意飞腾。由兹五台峨嵋,天台鸡足,所有名山圣道场地,每多一再巡礼。

等到父母过世,于是就没有了顾虑。如同天边的野鹤,任意飞腾。从此,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鸡足山,所有的名山圣道场地,都一而再的朝山礼拜。

独于终南观音大士道场,更有深契,恍悟宿世曾住此山。足见多生多劫,久修佛道。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也。

唯独对于终南山的观音大士道场(即南五台山,印祖即在此山出家),有更深的契合因缘,恍然觉悟到自己在过去世,曾经住在这座山。足见他是多生多劫中,长久地修行佛道。不只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出世而种下的善根啊!

民国十年,自鸡足归,回家祭扫。见夫人已老,孤身无依。念其代己奉亲之劳,悯其守节清修之志。因将本宅,改为贞节净土院。以其令贞女节妇居之,专修净业,求生净土,而立名焉。

民国十年(1921),(高居士)从鸡足山归来,回家祭祀洒扫。见到夫人已经年老,孤苦一人,没有依靠。想到她代替自己侍奉双亲的劳苦,怜悯她守节清修的志向。因此将他们的住宅,改为贞节净土院。想让有贞操和节气的妇人居住在其中,专门修持净业,以信愿为先导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并定立了这个屋名。

乡绅好义者,为之禀县出示。凡高氏子孙,及各界人士,不得干预。以此院系私业义币所建,与庵庙性质各别。原产若干亩,增置若干亩。岁所收租,以供院中人衣食之费。量入安人,庶无亏空。

乡绅中有那些崇尚道义的人,为他禀告县府,告示众人。凡是高家的子孙,以及社会的各界人士,不得出来干预。因为这座贞节净土院是私人产业加上筹集义款所修建的,与寺庙庵堂的性质不同。原本就已经有几亩田产,后来又增加置办了几亩田地。这些田地每年所收的租税,用来供给贞节净土院中每个人的衣食费用。根据收入来进行安置人员的开支,才不至于亏空。

其修建之费,皆居士挚友之所佽(cì)助[1]正室三楹,以作佛殿。内供西方三圣坐像,俾诸人于中,朝暮礼诵,以备往生资粮。

修建的费用,都是居士好友的资助。正室三间,作为佛殿。里面供奉西方三圣坐像,使得众人在殿中,早晚礼拜念诵,来预备往生的资粮。

两旁厢房,悉为安宿之所。其来住者,贞女节妇,皆无所择。但须长斋念佛,决志往生。性情柔和,无诸乖戾。不事妆饰,不茹荤酒,断绝俗亲,不妄游行者,方可。否则概不许住。

两旁的厢房,都是宿舍。来住的人,只要是贞女、节妇,都不加拣择。但必须要吃长斋念佛,决心往生。性情柔和,没有乖张背戾的习气。不化妆和穿戴饰品,不吃荤喝酒,断绝世俗亲友,不随便到处游行的人,方才可以入住修行。否则,一概不许入住。

又于每年夏冬,两佛诞日。延请通法女士,讲说旬日。庶修途宗旨,各各悉知。不至以了生死法,获人天福。此则上宏下化,一举两得。即悲成敬,二田兼备。

又在每年的夏冬二季,本师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两尊佛的诞辰之日。礼请通达佛法的女士,讲经说法十天。使得对于修学的宗旨,每个人都能有所了知。不至于以了生死的佛法,而仅仅感获人天的福报。这就是上宏佛法,下化众生,一举两得了。既出于对众生的悲心,又表达对两佛的崇敬,既是福田又是慧田。

是以此议一成,而好义诸友,乐为捐输。如广东简照南,简玉阶,潘达微,李柏农,黎乙真,及沪上诸居士,各随心力,出资相助。

所以,这个倡议一拟定推出,崇尚道义的友人,都欢喜地捐款。如广东的简照南、简玉阶、潘达微、李柏农、黎乙真,以及上海的诸位居士,各随自己的心力,出钱资助。

以其事与恤嫠(lí)[2]局相同,其利益则天地悬隔故也。彼不过令其身有所托,不致饥寒。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诵经咒,不戒酒肉。唯恤现生之志,不计没后神识之归于何所。

因为这件事与恤嫠局(恤养寡妇的机构)的性质相同,而其中所得的利益却如天地悬隔一般啊。那些慈善机构不过只是令她们身体有所依托,不致于饥饿寒冷。而只追求每天能填饱肚子,也不想什么问题。不持诵经咒,不戒除酒肉。只是体恤她们现生的心志,不考虑她们死后神识,归向何处。

居此院者,镇日持佛名号,晨昏恳到忏悔。岂但生有所托,不虚度日。兼令没有所归,永出轮回。意美法良,猗欤懿哉。

而居住在这个贞节净土院的人,整日持佛名号,早晚恳切忏悔。不但现生有所依托,不虚度年日。同时令她们死后能有归向,永出轮回。用意美善,方法善巧,实在是很好的事啊!

此法既兴,后必有通法义士,行之于恤嫠局。庶可贞节英贤,同预莲池海会。其为功德,无能名焉。

这个方法兴盛起来,以后必定有通达佛法的义士,把设立贞节净土院的方法施行在恤嫠局。也许就可以使得有贞操和节气的女子,共同预入莲池海会。这个功德,不能用世间的语言表达啊!

 

< 学习笔记 >

[1]佽助:帮助,资助。

[2]恤嫠:对寡妇的怜悯和救济,是最早由官方主导的一种救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