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佛顶山路旁造铁栏杆碑记

(代文质和尚作)

圆通大士,誓愿洪深。法界有情,等蒙摄受。一切处普门示现,真智无方。东南海补怛(dá)名山[1],应迹有在。无方故逐形随类,施同体之慈悲。有在故航海梯山,报罔极之恩德。

观音大士,悲誓大愿洪覆深广。法界有情,平等承蒙菩萨摄受。在能够遍通一切处,普门示现。大士契合真如实相的智慧,无时空的限制亦无固定的方法。东南海的补怛洛伽名山,还有应化的事迹。因为菩萨真智无方的缘故,所以随逐众生的身形种类,施泽给众生以同体的大慈大悲。又因为应化事迹还在的缘故,所以众生渡海越山,来报答菩萨无尽的恩德。

由是历朝钦敬,举世尊崇。无非欲祝同康以翼郅治,消灾厉以福黎元[2]。因兹三寺,鼎立,众庵棋布。各宏祖道,共阐佛心。

因此,历代钦佩敬重,举世尊仰崇奉。无非是想祝祷国人都能安康吉祥,从而辅助天下的治理,消除灾祸来福泽百姓。所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寺在普陀山鼎足而立,众多寺庵如棋子列布。各各宏扬祖师法道,共同阐扬佛陀慈心。

惟慧济一寺,基踞山巅,名曰佛顶。纡屈数里,路由顽石以砌地。盘桓千仞,人若历梯而登天。

只有慧济寺,寺基盘踞在山顶,这座山峰名为佛顶山。纡回蜿蜒好几里,道路由坚硬的石头砌成。盘旋千仞之高,进香的人好像是经过石梯而直登云天。

每至香期,来往绎络。足履滑石,甚属危险。前住持文正,募诸檀信,铺以石条。即彼险道,变作康庄。虽仍巍巍陡峻,而复步步坦平,但以旁无遮护,回避犹觉惴(zhuì)惴。

每到进香日期,人来人往,绎络不绝。信众们如果常常行走在光滑的石头上,很是危险。前一任住持文正和尚,向众位檀信募化,铺上了石条。使得原来危险的道路,变成了康庄大道。虽然还是巍巍陡峭的山路,但变得步步平坦了。但因为路旁没有遮挡的护栏,路人避让之间还是觉得惴惴不安。

大护法大椿祝公,宿植德本,笃信佛乘。秉居廛(chán)[3]为政之权,行即俗修真之道。适来进香,睹此景象。遂发大心,遍竖铁栏。普令来者,登圆通场,行安隐道。得大无畏,不劳每步看脚下。

大护法祝大椿居士,宿世培植有深厚的善根和美好的品德,笃切地信奉佛陀的一乘法教。秉着居于世俗、治理政务的权巧方便,实行即俗谛修真谛的法道。他来进香的时候,恰好看到这种景象。于是生发出大心,修起铁栏杆。使得所有来进香的人,直登上圆通道场,行走在安隐的大道上。得到大无畏,不需要再走路的时候常常看着脚下。

获大总持,了知佛阶在个中。由金绳路,逢左右原。自下地宛转扶掖,一直至山穷水尽。从兹入于佛慧,亲见观音。如斯功德,直与普门施无畏力,同体相用。

又因此而明白了大总持,了知成佛的阶位就在这其中。沿着有铁栏杆的路,走起来得心应手。从下地宛延展转扶持提掖,一直到山穷水尽。从此入于佛慧,亲见观音大士。这样的功德,与观音大士普门施予无畏力,是同一个本体、相用。

当必由斯顿超十地,圆满三觉。岂止身心安泰,吉祥萃于厥躬,瓜瓞(dié)绵延,余庆覃(tán)[4]于后裔而已哉。

当必定因此而顿超十地,圆满三觉。哪里只是身心安泰,吉祥聚集,代代绵延,留下福泽给后世子孙而已呢?

 

< 学习笔记 >

[1]补怛名山:指补怛洛伽山(今南印度巴波那桑山)。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地,中国的普陀山与拉萨的布达拉宫皆由此得名。

[2]黎元:百姓,民众。

[3]廛:古指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

[4]庆覃:福泽绵延。覃,蔓延,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