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常明庵万年念佛会碑记

即彼凡情,显如来藏。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导六趣以登九莲,超三界以享四德[1]。于五浊[2]炽盛之际,作一生圆满之宗者。唯兹念佛一法为然也。

即众生凡情,显示如来藏。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众生的因地心。引导六趣众生登上九品莲台,超出三界之外常享四德。在这五浊炽盛的恶世,作为一生圆满的宗乘。唯有此念佛法门能够如此。

立山老人,重兴法雨,十有余年。既欲退居静室,专修净业,因筑是庵。以为己及徒辈,尽报投诚,期归安养之所。境界寂静,隔绝尘嚣。规矩严肃,毫无方便。非不贪世缘,甘受淡薄,笃志修持,求生净土者,不能住焉。

过去,立山老人,重兴法雨寺,经过了十几年。想要退院住在静室,专修净业,因此建了这座寺庵。作为自己以及徒弟们,尽此一报身,归投诚心,期望回归极乐世界的处所。环境寂静,隔绝喧闹。规矩严肃,不开方便。必须是不贪图世间外缘,甘受清苦淡薄,志心修持,求生净土的人,才能住下来。

前清宣统二年,值了谛师当家。有居士陈乐之,顾寿彭等,来山进香,寄居是庵。见其肃肃庵规,济济僧众。远接匡庐之莲社,近承云栖之净宗。

前清宣统二年(1910),正值了谛法师做当家。有陈乐之,顾寿彭居士等人,来普陀山进香,寄住在本庵。见到庵中严肃的庵规,众多的僧众。远的来说,接续庐山慧远大师的莲社;近的来说,承继云栖莲池大师的净宗。

了谛师又为详谈念佛一法,事虽简易,理极圆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如来一代时教无量法门中之最上宗要。一切法门,恒沙妙义,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了谛法师又为他们详细谈说念佛法门,事修虽然简单容易,然而义理却极为圆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如来一代时教,无量法门中的最上宗乘要义。一切法门,恒河沙数妙义,无不从净土法界流,无不还归净土法界。

以故吾祖立山老人,建立此庵,用接后昆[3]。彼等一闻,遂发大心,纠合同志数十人,人各输洋若干圆,立一万年念佛会。即于次年二月十九日为始,至二十五日圆满。其夜设放施食,普济孤魂。永为定例,一无容改。

所以,我的师祖立山老人,建了这座庵,用来接引后世的法子法孙。他们一听,便发大心,集合同志几十人,每个人捐出若干圆,建立了一个万年念佛会。就在第二年(1911)的二月十九日作为开始,到二十五日圆满。在这几天晚上,设施食法会,普济孤魂。永远作为常规惯例,不容许更改。

其庵将此净资,除建会费用外,尽数置产。所收租课,充续建之法费。其有余盈,助常住之道粮。诚恐岁久无稽,用勒贞珉。庶亿万斯年,无或废弛。

常明庵将这笔净资,除去建立万年念佛会的费用之外,全都用来置办田产。所收的租税,用来延续建会的法务费。其中有所盈余的,就用来做常住的道粮。恐怕年深月久无从查考,于是刻成石碑。即使是亿万年,(万年念佛会)也不会荒废松弛。

将见常明道场,香火日盛。十方檀越,信心愈隆。同入佛会,同念佛名,同生佛土,同成佛道。功德利益,何能名焉。其规矩等,详列于后。

将要见到常明庵这个道场,香火一天天的兴盛。十方檀越,信心愈来愈隆厚。同入佛会,同念佛名,同生佛土,同成佛道。这个功德利益,如何能用语言表达呢?其中的规矩细则,详列在后。

 

< 学习笔记 >

[1]四德:亦作“涅槃四德”。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即常、乐、我、净。
(1)常德,恒常不变而无生灭,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
(2)乐德,寂灭永安,其境界无苦而安乐;
(3)我德,得大自在,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自由自在,毫无拘束;
(4)净德,解脱一切垢染,无烦恼之染污。

[2]五浊:末法时期之五种众生的生存状态。
(1)众生浊,众生造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
(2)见浊,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3)烦恼浊,贪嗔痴长,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
(4)命浊,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
(5)劫浊,生在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3]后昆:后代,后嗣。◇《尚书・仲虺(huǐ)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按照道义裁断国家事务,按照礼制管理人心,使丰厚的功业能传给后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