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镇海李太夫人燃灯照海记

一切众生,具有佛性常光。举凡明暗通塞远近,悉皆彻照无遗。固不假日月灯明,方能有见也。

一切众生,具有佛性常光。凡是明暗、通塞、远近,全都彻照无遗。所以并不需要假借日、月、灯的光明,才能见到。

无奈众生迷昧本性,背觉合尘。致此佛性常光,变作烦恼无明。不但暗塞远处不能见。即近在目前,若无日月灯光,虽泰山亦不能见,况其他乎。

无奈众生迷惑暗昧了自己的本性,背离觉性,合于六尘。致使这个佛性常光,变成烦恼无明。不但黑暗、阻塞、远处不能见到。就是近在眼前,如果没有日、月、灯的照明,虽然是泰山在眼前,也不能见到,何况其他的东西呢?

由是轮回生死苦海,如盲无导,了无出期,可不哀哉。大觉世尊愍之,为说种种契理契机之法,使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以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

因此轮回生死苦海,如同盲人没有引导,没有出离之期,能不悲哀吗?大觉世尊怜愍众生,为众生宣说种种契理契机的法门,使众生返妄归真,背离六尘,合于觉性,恢复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

又恐根基稍劣,现生未能断尽烦惑,再一出世,复成迷昧。遂开一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但能具足真信切愿念佛名号者,则决定往生,万不漏一。

又恐怕众生的根基稍劣,现生不能断尽烦惑,再一转生出世,又成迷惑暗昧。于是开示了一个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的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只要能具足真信切愿,念佛名号,就可决定往生,一万个也不会漏掉一个。

实为如来普度众生之无上第一妙法。犹如乘大火轮,于大海中,普拯沉溺,同登彼岸。有缘遇者,幸何如之。

这实在是如来普度众生的无上第一妙法。犹如乘坐大轮船,在生死大海中,普遍拯救沉溺的众生,同登彼岸。有缘遇到这个法门,是何等的庆幸啊!

镇海李太夫人者,云书之母也。宿根深厚,现行精纯。笃修净业,广行方便。不独母仪闺壸(kǔn)[1],德镇坤维。实堪表率乡闾,力护圣教。

宁波镇海的李太夫人,是云书的母亲。宿根深厚,现在的行持精纯。真修净业,广行方便。不但为母的仪范足以作为妇女的楷模,德镇妇女界。实在能作为乡里的表率,大力护持佛教。

普陀悬峙大海,为观音大士应化道场。其最高处,名曰佛顶。登峰四望,海阔天空。诚堪开扩心怀,增长智识。

普陀山悬驻在大海之中,是观音大士的应化道场。山的最高处,名为佛顶。登上峰顶四周瞭望,海阔天空。可以开拓心怀,增长智识。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岁,赵君馥畴,屠君景三,于此造一灯塔。俾常夜燃之,以破船行迷方之险。又建三楹佛堂,令凡来此妙高峰顶者,一一亲见观音。

清朝光绪三十年甲辰年(1904),赵馥畴居士,屠景三居士,在此处建造了一座灯塔。使得常夜燃明,照亮航道,以免除舟船航行迷失方向的危险。又建造了三间佛堂,令凡是来到这妙高峰顶的人,一一亲见观音大士。

太夫人亦为佽(cì)助若干圆。继念此灯,原属佛光。不但令来往船筏,不迷方向。兼复使四远见者,忆念大士。欲供永年灯油,以净业纯熟,即便西归。

太夫人也为此捐助了若干圆。继而想到这盏灯,原本属于佛光。不但令来往的船筏,不迷失方向。又能使四周遥见的人,忆念观音大士。想要供养长年的灯油,可是因为她的净业纯熟,随即就往生西归了。

因嘱其子云书为之设法。癸亥春,山灵欲令规模廓大,兼使后来之人,同种善根。遂假祝融之力,以撤去旧建佛堂。慧济寺僧,复为募建。

因此嘱咐她的儿子云书来完成这件事。癸亥(1923)年春天,山神想使灯塔的规模廓大,又使后来的人,同种善根。于是假借火神的力量,烧掉了旧建的佛堂。慧济寺的僧人,又募资修建佛堂。

云书遂以七年长期公债票五千圆,施于慧济寺,指定专供灯塔灯油之费。该票利息周年六厘,计银三百圆。俟(sì)抽签还本时,即将此银,用置田产。以所收租,充灯油费。

云书于是将七年长期的公债票五千圆,布施给慧济寺,指定专供灯塔灯油的费用。这个公债票的利息一年六厘,共计三百圆。等到抽签归还本钱的时候,就将这笔银款,用来置办田产。以所收的租税,充作灯油费。

佛顶常住,此灯不灭。而贤母孝子之心光,亦随佛光常昭明于亿万斯年也。彼世之追逐声色,挥金如土,至于父母兄弟,皆不过问者,闻云书之风,能不愧死。

佛顶山常住,这盏灯就不灭。而贤母孝子的心光,也随着佛光恒常昭明于亿万年啊!世上那些追逐声色,挥金如土,以至于父母兄弟之间,都不过问的人,听到云书的德风,能不羞愧吗?

余故乐为之记,盖欲一切众生,同以佛法之明灯,破除烦恼之昏暗。由兹共出生死苦海,同归极乐家乡。作弥陀之真子,为大士之良朋而已。

我因此很欢喜地写下这篇记文,是想使一切众生,同以佛法的明灯,破除烦恼的昏暗。由此共出生死苦海,同归极乐家乡。作弥陀的真子,为大士的良朋而已啊!

 

< 学习笔记 >

[1]闺壸:闺阃(kǔn)。1.内室。2.借指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