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陆西林居士感应记

(民国十五年孟秋)

观音大士,恩周法界,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多有深蒙加被,而不自知者。今夏五月,以所印之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寄苏州西林居士陆寿慈。彼阅至第二卷救苦门,不禁有感于中。方知幼时难地获生者,皆大士慈力加被也。

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周遍法界,随类现身,寻声救苦,有很多深蒙菩萨加被,而自己还不知道的人。今年五月夏天,将所印的《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寄给苏州的陆寿慈居士。他阅读到第二卷的救苦门时,不禁心中有所感触。方才知道小时候在危险急难之中得以幸存下来,都是由于观音大士的慈力加被啊。

遂略叙其事,函致于光云,予家太仓,少孤,赖祖母寡母教养。母持观音斋,常诵观音经,大悲咒。咸丰十年,予年十四,值粤匪屡陷各城,从母胡太君,挈(qiè)[1]吾家三口居乡间伊宅,未几城陷。

于是他简略叙述这件事,写信给我说:我的家在江苏太仓市,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幸赖有祖母和守寡的母亲的教导养育。母亲持观音斋,常常礼诵观音经,大悲咒。咸丰十年(1860),我十四岁,正值太平天国的军队攻陷各城,姨母胡太君,带着我家三口人居住在她乡下的家中,不久城被攻陷。

予携箧(qiè)有大悲忏,从母之妣张太君,命予钞其咒文,由是记诵不忘,日念若干遍。及从母他徙,即依三图毛姓亲戚住。

我携带的小箱中有《大悲忏》,姨母的母亲张太君,让我抄写其中的咒文,从此我记诵不忘,每天念好些遍。等到姨母搬到他方以后,我们就跟着三图村姓毛的亲戚居住。

至秋,贼大出,肆掠焚杀。一日午餐,适贼至。祖母年高不能逃,予随母逃向后园竹丛中,贼持矛后追,予母子急跳于河,适有树根,且捉以待,见贼向竹中乱戳一阵而去。

到了秋天,贼兵大批出城,肆意地烧杀抢掠。一天午餐时,正遇到贼兵进村。祖母因为年纪大了,无法出逃。我只好随着母亲逃向后面园子的竹丛中,贼兵就拿着长矛在后面追赶,我们母子二人慌忙跳到河中,正好河边有树根,于是我们就捉住树根等着,看见贼兵向竹林中乱戳了一阵,就离去了。

闻背后人声,回顾见数贼立河干,摇旗呼哨,若绝不见吾母子者,少选贼去,乃出。及今思之,犹不胜惴惴焉。

又听到背后有人的喊声,回头看见有几个贼兵站在河岸,摇旗高呼大叫,就好像是完全看不见我们母子二人。不久贼兵离去,我们这才从河中出来。至今想起这个经历来,还是非常的不安害怕。

次年十月,将绝粮,贷钱千四百,雇船往璜泾访族祖竹楼翁。未至而日已暮,船夫推予上岸,并掷所携物于岸而去。

第二年(1861)十月,家里快没有粮食吃了。于是我借了一千四百元的债,雇了一条船,前往璜泾镇拜访族祖父竹楼翁。还没有到镇上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船夫将我推上岸,并扔下我所携带的东西,就离开了。

日暮途穷,无可为计,不禁痛哭。村媪袁太君怜之,令宿其家。次日命其子伴予谒竹楼翁。

天黑无路,我没有办法可想,不禁痛哭。村中的袁婆婆怜悯我,让我住在她家。第二天,命他的儿子陪我去拜见竹楼翁。

翁固贫士,急公好义,有声庠(xiáng)序[2],聊借行医,以期糊口。一见甚欢慰,许为设法,令多待几日,遂居袁氏月余。

竹楼翁并不富裕,却热心公益,崇尚道义,在当地教育界颇有声望,又能替人看病,来养家糊口。他见到我时非常高兴,答应想办法,让我多待几天,于是我就居住在袁婆婆家一个多月。

及翁资筹妥,送登海船,因到上海,承亲戚引至南门外翠微僧舍,时李相国统兵驻此,得由佣书以进。

等到竹楼翁将钱款筹集妥当,就送我登上了轮船,因此到了上海。承蒙亲戚的引荐,到了南门外的翠微僧舍。当时李鸿章相国统兵驻扎在此,得以因受雇抄书而进见。

太平后迁居苏州,勉成家业,得免为沟中胔(zì)[3],幸哉。感念从母,袁媪,及族祖之恩德,不啻生死肉骨,终身不敢忘,犹不知经咒之感应也。

天下太平后,迁居到苏州,勉强能够成家立业,而没有在战乱中成为水沟中的死尸,很庆幸啊!感激怀念姨母,袁婆婆,以及族祖父竹楼翁的恩德,不异于我的再生父母,终身也不敢忘记。但还不知道这是持念经咒的感应。

今读大士感应颂诸事迹,始知脱离锋镝(dí)[4],每遇急难,辄逢善人,皆由吾母持斋诵经,感菩萨大慈悲神力覆护之所致也。

现今读到《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中的诸多事迹,才知道自己得以脱离战乱的祸害,每每遇到急难,就遇到善人,都是由于我母亲持斋诵经,感得菩萨大慈悲神力覆护所导致的啊!

普门品云,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5]。信然。爰追述之,冀一切善信至诚念菩萨名,及观世音经,大悲神咒,自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以及业消智朗,障尽福崇,生入圣贤之域,死登极乐之邦云。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实实在在是如此。于是我把这些过程追忆并记述下来,希望一切善信人士,至诚称念菩萨名号,以及持诵观世音经,大悲神咒,自然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以及业消智朗,障尽福增。在生,进入圣贤的领域;死后,登上极乐莲邦。

愿法师愍我愚诚,作感应记,附入文钞,普令同人,咸生正信,共沐慈恩。

祈愿法师怜愍我的愚诚,作一篇《感应记》,附入到《文钞》中,让我们这些志同道合之人,都生起正信,共同蒙受菩萨的慈恩。”

夫西林居士,宿植德本,现行淳淑,多年以来,长斋奉佛,修持净业。年已八十,精神强健,遇有公益,虽数里远,皆悉步行,人力车等,概不肯乘。目力甚好,能写小字。

陆西林居士,宿植德本,现行仁厚善良,多年以来,长斋奉佛,修持净业。年纪已有八十岁了,而精神矍铄,体魄强健,遇到有公益事业,即使是几里路远,都是步行而去。人力车等等,一概不肯乘坐。他的眼力很好,能写小字。

光四月至苏,数来谈叙,其谦卑自牧,为现今所无。彼自幼屡蒙大士冥垂加被,故有今日,然犹未彻知其所以然。则世之受慈护之恩而不知者,盖多多也。

我今年四月到苏州的时候,陆居士多次前来和我交谈。他谦虚谨慎的自我修养,是当今世上所没有的。他自幼多次承蒙观音大士的冥垂加被,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的福报,即使是像陆居士这样的老修行,尚且还没有彻底知道其中的所以然,那么世间受到菩萨慈护之恩,而自己不知道的人,实在有很多啊!

譬如杲日,普照万国,盲人虽荷[6]日光生成,以未曾亲见光相,遂谓为无,则其负照临之恩也大矣。愍世愚迷,录以为记。

譬如明亮的太阳,普照一切国土,盲人虽然承蒙阳光而得以成长,但因为没有亲眼见过阳光,于是就认为没有太阳,这种辜负太阳照临之恩,实在是太大了啊!我怜愍世间愚迷的人,因此把陆居士的经历记录下来。

 

< 学习笔记 >

[1]挈:带,领。

[2]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3]胔:尸体。

[4]锋镝:泛指兵器。

[5]依怙:倚靠,凭托。

[6]荷:承受,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