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金刚经劝持发隐

十法界凡圣生佛,虽则高下不同,苦乐迥异。而其心之本体,咸皆寂照常恒,不生不灭,灵明精妙,无变无迁。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此也。

十法界的凡夫、圣者,众生、佛陀,虽然尊高卑下不同,受苦受乐迥然有异。而他们心的本体,全都寂照常恒,不生不灭,灵明精妙,无变无迁。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这个意思啊!

须知此心,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而因果修证凡圣生佛,悉依此心而得建立。良以体虽不变,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成四圣法界,随迷染缘,则成六凡法界。

必须知道这个心,不涉及因果、修证,凡夫、圣者,众生、佛陀。而因果、修证,凡夫、圣者,众生、佛陀,全都依这个心而得以建立。实在是因为心体虽然不变,相用恒常随缘。随觉悟清净之缘,就成为四圣法界;随迷惑杂染之缘,就成为六凡法界。

纵悟净至极,圆满菩提,安住寂光,迷染至极,永堕阿鼻,受诸极苦,其根身器界,固已天渊悬殊,而心之本体,悉皆了无增损于其间也。

纵然是觉悟清净到极点,圆满菩提,安住常寂光净土;迷惑杂染到极点,永远堕落阿鼻地狱,受尽各种极苦。他们的六根色身,外在器界,固然已经是天渊悬殊,而心的本体,在其间,全然没有一点增减啊!

果知此义,谁肯以可以作佛,具足法乐之心,枉令永作受生死轮回之苦众生耶。金刚经者,一切诸佛,彻证即心自性之妙法,一切众生,究竟超凡入圣之捷径也。

果真知道这个义理,谁肯以可以作佛,具足法乐的心,冤枉使他(她)永远作受生死轮回的苦众生呢?《金刚经》,是一切诸佛,彻证即心自性的妙法;是一切众生,究竟超凡入圣的捷径啊!

故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华严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金刚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华严经》中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是以此经,屡以住法著相为戒,以住法著相,纵有修习,总不出妄想执著之外,既全体在妄想执著中,又何由令如来智慧彻底显现耶。

所以这部经,多次告诫我们不要住法著相,因为住法著相,纵然有一点修习,总超不出妄想执著之外,既然全体在妄想执著之中,又怎么能令如来智慧,彻底显现呢?

以故令发菩提心者,发心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复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

所以《金刚经》中令发菩提心的人,发心“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复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

以无余涅槃,众生心本自具,但以迷真逐妄,遂成烦恼业苦,初非有失。既经指示,则返妄归真,即烦恼业苦,复成无余涅槃,今岂有得。

因为无余涅槃,是众生自心本具,只是因为迷失真心,追逐妄境,于是成为烦恼业苦,而自性本心并没有丢失。既然经过指示,则返妄归真,即此烦恼业苦,又成为无余涅槃,也没有所谓的“得”。

约智名如来智慧,约理名无余涅槃,名虽异而体原一耳。由其心住实相,不住幻相,故内不见我为能度,则无我相,外不见人及众生为所度,则无人及众生相,中不见所得之无余涅槃,则无寿者相。

就智来说,名为如来智慧;就理来说,名为无余涅槃。名称虽然不同,而本体原来是一罢了。由于这个心住于实相,不住幻相,所以内不见“我”为能度,则“无我相”;外不见他人以及众生为所度,则“无人相”以及“无众生相”;中不见所得的无余涅槃,则“无寿者相”。

四相既无,三轮体空,故得万行云兴,一法不著,所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等也。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既然全无,三轮体空,所以万行如云兴起,而一法不住著,所以能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等等。

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其首而例其余,佛语善巧,不须繁词。

布施,是六度万行之首,举出第一度,而来比照其余五度。佛语善巧,不须要繁多言词。

如是则波腾行海,云布慈天,不矜不伐,行所无事,则上契如来果觉,下契即心自性,故得受持四三二一句者,其功德等彼十方虚空也

如此,则如波浪腾于行门大海,彩云布满慈悲天空,不自夸自大,精进修行而不住著事相,那么上契如来果觉,下契即心自性,所以经中说:受持四、三、二、一句偈的人,他(她)的功德等于那十方虚空啊!

世人不知在离相无住处著眼,遂谓此经破相,不知此经,乃示人广行六度万行,上求下化,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之无上妙相也。

世人不知道在离相无住之处著眼,于是认为,这部经是破除事相的,而不知道这部经,是开示众生广行六度万行,上求下化,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的无上妙相啊!

须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著无住而得,欲不著无住,非竭诚尽敬不可,竭诚尽敬,乃修习佛法成始成终之要道也。

必须知道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由不著相无住心而得到,想要不著相,无住心,非得竭诚尽敬不可。竭诚尽敬,是修习佛法初始最终的重要大道啊!

真达大师,欲令受持者咸发欢喜诚敬之心,乃请汪鸿藻居士楷书,刊印流通,并附功德颂于后,以期受持者,悉得前人所得焉。

真达大师,想令受持这部经的人,都发起欢喜诚敬之心,于是请汪鸿藻居士楷书,刊印流通,并在后面附录功德颂,以期望受持这部经的人,都能得到前人的所得啊!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