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念佛三昧摸象记

(了余师原稿,略为笔削。以佛学丛报检错数句,故录原文)

(这是了余师的原稿,略加删改。因为《佛学丛报》检查排错了几句,所以录出原文)

岁在丙午,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修习净业。值寺主延[1]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于关傍。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于关壁开一小窦。不离当处,常参讲筵。

丙午年(1906),我在浙江慈溪的宝庆寺闭关。谢绝一切世缘,修习净业。正逢寺主礼请谛闲法师,在关房旁边宣讲《弥陀疏钞》。我于是效仿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故事,在关房的墙壁上开了一个小洞。不离关房,就能常常参加讲经法会。

从兹念佛,愈觉亲切。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醍醐沃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从此念佛,更加觉得亲切。佛号一提起,妄念全都消亡。透体清凉,内心充满喜悦。简直如同甘露灌顶,醍醐沃心。其中的法乐,不能形容。

一日,有客诣关而问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于生信发愿修行,非不真切。而业深障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2]境界。窥吾根性,只合带业往生。虽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师其为我言之。

一天,有一位客人来到关房问我:念佛这一法,我已经修持了二十多年。对于生信发愿修行,不是不真切。然而业障深重,终究没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看我的根性,只适合带业往生。虽然有念佛三昧,却不是我这一生所敢希冀的。能得念佛三昧的方法,与得到念佛三昧的相状,请师父为我说说吧!

予曰,三昧境相,唯证方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证,焉能宣说。客固请不已。

我说:念佛三昧的境界相状,唯有证得的人,方才明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既然没有证得念佛三昧,又怎能说得出来呢?客人执意不断地请求。

予曰,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

我说:要说方法,必须在念佛的时候,即念反观。专注一境,不能外弛。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反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必要使全部的念就是观,念外无观;全部的观就是念,观外无念。

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jū)[3]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4]。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

观和念虽然水乳交融,但还没穷究到根源。必须要向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上,重重地体究,切切地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到了力极功纯的时候,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

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

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说的就是这个境界!

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

工夫到了这个地步,念佛就得法了。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它的相状好比浮云从长空中散去,青天彻底显露出来。亲自见到本来面目,本来也无所见。无所见即是真见,有所见就是随六尘。

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5]。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到了这个境界,则山色溪声,都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

说其用,好比旭日东升,圆明朗照;说其体,犹如皓月西落,清净寂灭。即此观照即是寂灭,即此寂灭即是观照。寂照双存而双泯,绝待圆融。

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就好像是雪覆盖千山,海吞没万派。只是一色,没有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虽然没有离开娑婆世界,却已常常在定中参与莲池海会;临终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只有家里人才知道家里的事。告诉门外汉,肯定会遭到诽谤。

又问,人于日用,普应诸缘。何能触目菩提,头头是道乎。

又问: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普遍应对很多外缘。如何能够做到:所见皆是菩提,每桩事物都是法道呢?

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何妨该罗万象。须知万象如幻,生灭唯是一心。诸缘无缚,本自解脱。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心境一如,有何挂碍。

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境不超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如果明了心体本空,何妨包罗万象。必须知道,万象如幻,万象生灭只是一心;一切境缘没有系缚你,本来是解脱无碍的;六尘本不恶,还归了就如同正觉。心与境完全一样,有什么挂碍呢?

不见华严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以故器界毛尘,云台宝网。咸宣性海,悉演真乘。

没有看见《华严经》中的事事无碍法界。所谓的:“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所以器界毛尘,云台宝网。全都宣扬深广如海的真如理性,全都演畅真实教乘。

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则法法头头,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悉契萨婆若海[6]。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7],绝百非[8],绝待圆融,何可得而思议也哉。

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寻觅一毛头那样微细不是道的地方,也不可得。那么法法头头,无非都是大寂灭场。心心念念,全都契入萨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断百非,绝待圆融,哪里可以得到而思议呢?

上来所说,如盲摸象[9]。虽未离象,恐非全象。笔以记之,以质诸亲见之者。

上面所说的,如同盲人摸象。虽然没有离开大象,恐怕不是全体大象的样貌。用笔写下来,以请教于诸位亲见念佛三昧的贤人。

 

< 学习笔记 >

[1]延:聘请,邀请。

[2]一心不乱: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把一心不乱定位为一经要旨:“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为一经要旨。心者,拣口诵而心不念也。一者,拣心虽念而念不一也。不乱者,拣念虽一而有时不一也”。
(1)事一心不乱,在各种五欲六尘境界中,一心系念阿弥陀佛,心意专一而不散乱,事相上做到杂念不起。破见思烦恼,相当于阿罗汉境界。
(2)理一心不乱,在事一心时,明了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自心就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破一品无明,即明心见性。

[3]鞫:审问,穷究。

[4]切切提撕:殷切警醒地保持正念。切切,急切,急迫。提撕,警觉,提醒,振作。

[5]第一义谛:亦称“中道第一义谛”、“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圆融而无碍,不偏于一边。是出世间法,是佛与法身菩萨所证得的一切法的真相。

[6]萨婆若海:形容佛的大觉悟大智慧,如海洋一样的深广。萨婆若,一切种智,即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

[7]四句:通常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或指“肯定”、“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两者均否定”等,作为判断一般论议形式之四句。

[8]百非:指一切语言文字皆非实在,没有办法加以称说。意在拂除众生之迷执,令悟入诸法无相、不可得之理。百,概称其数之多。非,指非有、非无等种种否定。

[9]如盲摸象:成语“盲人摸象”。比喻凭自己的经验妄加揣测,片面地看问题。是佛教中的经典比喻,以象喻佛性,以盲人喻一切未了悟菩提的众生。载于《涅槃经・师子吼品》:“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杆;其触脚者,言象如木白;其触背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