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许熙唐居士书

(民国二十)

乐慧斌来,持汝书,并其他求皈依名单。知居士年已六十有五,一子一孙,均已夭殇。约世间人情论,极为可痛心者。若约了生死之净土法门论,则实为超凡入圣之最胜因缘。

乐慧斌来访,带来你的信,以及其他求皈依者的名单。知道居士已有六十五岁,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均已夭折。就世间的人情来说,这是极度痛心的事。如果就了生死的净土法门来说,则实在是超凡入圣最殊胜的因缘。

世间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实为人生一大要事。但以为子孙计之念重,于自己生死大事,反漠然置之。使居士儿孙长寿仕进,或被富贵福禄所迷,恐难以发此皈依三宝,求受五戒之心,亦不过以福寿善终为止。

世间人生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不知道要到哪里去,这确实是人生的一大要事。但因为为子孙考虑的心念太重,对于自己的生死大事,反而漠然置之。假使居士的儿孙长寿当官,或者被富贵福禄所迷惑,恐怕很难发起皈依三宝,求受五戒的心,也不过只是以福寿善终来了此一生。

至于自己之法身慧命,仍以不闻不信。纵令事事称心,岂能超出虚生浪死之外。

至于自己的法身慧命,仍然是不听闻,不相信。纵然是事事称心,又岂能超出生死轮回之外。

今日境遇不嘉,知人世无非是苦。又得净土诸书而详阅之,知吾人本有故乡安乐处所,可以安身立命。而日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直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今天境遇不好,才知道人世间无非是苦。又得到有关净土的诸多书籍而详细阅读,知道我们本有的故乡,安乐处所,可以安身立命。而每天只是念佛,只是求生净土。直到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那么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由是言之,其子与孙,实为成就汝了生死一大事而先逝者。当生大感激心,愿以自己念佛功德,消彼罪业,增彼善根。俾彼亦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可不致彼子与孙,徒然早死也。

由此说来,你的儿子与孙子,实际上是为了成就你了生死这一件大事而先走一步的。你应当生起大感激心,愿以自己念佛的功德,消除儿孙的罪业,增加他们的善根。使他们也得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才可以不使你的儿子和孙子,白白地早死啊!

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是在各人之见解何如耳。

善于得到利益的人,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利益。甘心受到损害的人,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损害,这在于每个人的见解如何罢了。

汝既发心皈依,今为汝取法名为德熙。谓以大菩提心,俾若自若他,同得沐佛慈光,生佛净土也。

你既然发心皈依,现今为你取法名为德熙。意思是以大菩提心,使得自己与他人,共同得以沐浴佛的慈光,生到佛的净土啊!

所有三皈,五戒,十善之义,文钞中略释,故不再书。至于自誓受戒,文钞中与徐女士书,亦已说过,亦不须再说。所宜说者,务须实行为要耳。

所有三皈,五戒,十善的意义,《文钞》中有简略的解释,所以不再写出。至于自誓受戒,《文钞》中的《与徐福贤女士书》中,也已经说过,也无须再说。应该要说的,就是务必要真实去行,这是最重要的。

若学佛之人,不以躬行实践为事,则与世之伶人无异。在当场苦乐悲欢,做得酷肖,实则一毫也与己无干。如此,便是好名而恶实之痴汉,心欲欺人欺佛,实只成就其欺人欺佛之过。人尚不能欺,何况于佛乎。

如果一个学佛的人,不以亲身实践为事务,那么就与世间的戏子没有两样。在演戏时当场的苦乐悲欢,做得惟妙惟肖,实际上则是与自己丝毫也不相干。如此,便是喜好名声而厌恶真实的愚痴人。心中想要欺骗他人,欺骗佛,而实际上却只成就他欺骗他人、欺骗佛的罪过。人尚且不能欺骗过去,何况佛呢?

务须从脚跟下做去,方好。至于修持,当专主净土。以汝年已将至古稀,来日无多。若欲广读大乘经论,则无此精神,无此智识,又复无此光阴。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一法,是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

务必脚踏实地真实去做,才好。至于修持,应当专修净土。因为你年纪已快七十岁了,来日无多。如果想要广泛阅读大乘经论,则没有这个精神,没有这个智慧能力,也没有这个时间。唯有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这个法门,才是无上第一胜妙法门。

当死尽偷心[1],一肩担荷,决定可于现生,俯谢五浊,高登九品。又当发大慈悲心,为一切相识者,说此法门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习,则自己功德,愈加广大矣。

应当死尽偷心,一肩担荷(提起念佛),决定可以在这一生,俯谢五浊恶世,高登九品莲台。又应当发起大慈悲心,为一切认识的人,宣说这个法门的利益。使得他们共同来修习,那么自己的功德,就更加广大了。

然外面之人,尚应如是,况自己之夫人,与子媳,孙媳,忍令彼不蒙法利乎。一则可以慰汝夫人之老景,一则可以慰彼姑媳之凄凉。令彼亦由此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则实为利人之功效。

对于外面的人,尚且应该如此,何况是自己的夫人、儿媳妇、孙媳妇,能忍心令她们不蒙受佛法的利益吗?一则可以安慰你夫人的晚年,一则可以安慰她们婆媳的凄凉。令她们也由此得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则实在有利人的功效。

又念佛之人,若已证道,则临命终时,任彼刀割香涂,了无动念之事,则无所谓为损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业尽情空地位,则临终得人助念,即可决定往生。

又者,念佛的人,如果已经证道,那么临命终时,随任他人用刀割砍,用香涂抹,也没有起心动念的事情,那么就没有所谓的损害利益。如果只有修持的力量,还没有修到业尽情空的地位,那么临终如果得到他人的助念,即可决定往生。

若遇无知眷属,预于未死以前,为之洗沐换衣,令其搬动受苦。纵不受苦,一经搬动,心便不能归一于佛(以动其躯体,心便不能彻底清净纯一)。若再向之哭泣,则自己亦生爱恋,便与佛不相应,欲得往生,莫由也已。

如果遇到无知的眷属,预先在没有死之前,为他洗澡换衣服,令亡者搬动受苦。纵然不受苦,身体一经搬动,内心就不能归一在佛号上。(因为搬动他的躯体,心中就不能彻底的清净纯一)。如果再向他哭泣,那么他自己也生起贪爱留恋,就与佛不相应,想要往生,也没有办法了。

所以平素,即要彼等知其利害,要常与说,到自己临终,彼等即是助道之人。岂但与己有益,实亦与彼等均有大益。若只知自己修持,绝不与彼说其利害,则汝临终时,彼等决定是破坏正念之人,决不助汝净心,令得往生也。

所以在平时,就要使她们知道这其中的利害,要经常与她们说,到自己临终,她们就是助道之人。不只是对自己有利益,实际也对她们都有很大的利益。如果只知道自己修持,绝对不对她们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那么在你临终之时,她们决定是破坏你正念的人,绝不会帮助你使内心清净,令你得以往生啊!

汝既信光,光不得不为汝计。光以五十二年之阅历,深知其利害之所在,若不与汝说,便为不尽己分。

你既然相信我,我不得不为你考虑。我以五十二年的阅历,深知其中利害所在,如果不对你说,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汝弟燮(xiè)卿,亦已六十,亦当以此书示之。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你弟弟许燮卿,也已经六十岁了,你也应当将这封信拿给他看。必须知道佛法,虽然法门无量,如果想要让一个完全都是业力的凡夫,此生就得以了生脱死,离开这个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

其余的一切法门,都必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才有了生死的分。倘若有丝毫见思惑没有断尽,那么生死依旧不了。如果说到业尽情空,现今恐怕全世界也难以找到一二个。如果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那么一个万也不会漏掉一个。

然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愍一切,爱惜物命,戒杀吃素,广行方便,俾此心常与佛合则可矣。倘外现修持之象,内无真实之心,则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

你既然念佛求生西方,必须要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念,存心真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愍一切,爱惜物命,戒杀吃素,广行方便,使得这个心常与佛心相符合才可以。倘若外现修持的表象,内无真实修持之心,就是假善人。假善人,如何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呢?

又乐门谭氏(斌章之叔祖母),年八十一。庞才芳,住东门矮眼井。此二人,亦皆求受三皈五戒者,祈以此意转告之。

又者,乐家的谭氏夫人(乐斌章的叔祖母),八十一岁。庞才芳,住在东门矮眼井。这二个人,也都是求受三皈五戒的,请你将此意转告她们。

余详文钞,此不备书。现今世乱已极,几于尽天理人伦而完全废之,以归于与禽兽无异之世道。

其余详看《文钞》,此处不再多写。现今世道危乱到极点,几乎要将天理人伦完全废除,回归到与禽兽没有两样的世界。

推究其致此之源,皆由不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为实理实事。因此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以驯至于心无所依,遂被欧风一吹,从兹变本加厉,竟致此时如斯之现象。

追究导致如此的根源,都是因为不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当作真实的事理。因此,无法劝导人行善,无法惩戒人作恶,使得人心无所依从,于是被欧风西学一吹,从此变本加厉,竟然导致现在世道有如上所述的现象。

今欲挽回狂澜,若不以提倡因果报应为标准,则纵有良法,亦无实效。

现今想要挽回狂澜,如果不以提倡因果报应为标准,那么纵然有好的方法,也没有实际的效果。

 

< 学习笔记 >

[1]死尽偷心:消除(1)念佛以外的不净之念,(2)展转企慕、不能专修净土之念。偷心,指投机取巧的心理,或不由正当途径想占便宜、走捷径、空怀幻想等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