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峄(yì)县宋慧湛居士书

(民国二十二)

佛教以孝为本,大乘经多有发明。其最显豁详悉者,有佛报恩经,地藏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梵网经。

佛教以孝为根本,大乘经中,多有阐述说明。其中最显明通达,详尽完备的,有《佛报恩经》、《地藏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梵网经》。

孝之一字,局于事亲。通而论之,凡于理于心,能不违悖,均名为孝。否则,均为不孝。学者必须通局兼修,方可名为尽孝。

孝这个字,局部来说是奉事双亲。全部来说,凡是于理于心,能够不违悖,都称为孝。否则,都是不孝。学习的人必须全部、局部兼修,才可以称为尽孝。

众生入道,均视宿因如何。不但痴傻之人难以教化,即大聪明,大学问人,或更不如痴傻之人,尚能少种善根,不生毁谤。我等但随分随力而为劝导。若欲尽人皆遵佛化,断无此好因缘,只可随缘尽心而已。

众生入道,都要看他的宿世之因缘如何。不但痴傻的人,难以教化,即使是大聪明,大学问人,或许还不如痴傻的人,尚且能够稍微种一点善根,不生毁谤。我们只要随分随力而加以劝导。如果想要所有人都遵从佛陀的教化,绝对没有这样好的因缘,只可以随缘尽心而已。

戒为一切善法之根本,当看在家律要。然律文繁多,或难详读详记。但于心中常常存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均可圆持。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应当看《在家律要》。然而律文繁多,或许难以详尽阅读,详细记忆。只要在心中常常存着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心,凡是起心动念,不许萌生一念的不善心,能够如此,那么一切戒都可以圆满受持。

倘只在事相上讲究,虽一戒不犯,亦未能称为持净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然而难矣。

如果只在事相上讲究,虽然一条戒都不犯,也未能称为持净戒人。因为心中仍有犯戒之相,然而这是很难做到的。

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以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

蘧伯玉,到了二十岁,知道前面十九年的过失,以至于到了五十岁,还知道前面四十九年的过失,想要少犯过失而不能做到。

孔子,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此皆以心未能完全与天理吻合为过,非此等人,所作所为,尚有过也。

孔子,到了七十岁,还想要上天赐给他几年,以期望学习《易经》而免除大过。这都是因为他们将内心没能完全与天理吻合当作是过失,不是说这些人,他们的所作所为,还有过失。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戒经中之要义。后世钝根人,宜于此著力,则方为契理契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戒经中的要义。后世钝根的人,应该在这个地方用功,才算是契理契机。

礼佛时,当如亲对佛作礼想,则可灭无量罪,增无量福。进之,则当依十要礼佛偈作想,则更善矣。

礼佛时,应当如同自己亲身对佛作礼来想,就可以灭除无量罪业,增长无量福报。进一步,就应当依《净土十要》中的礼佛偈来观想,就更好了。

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愿生西方,须以菩提心为本,则可冀高登上品。若只有愿生心,无菩提心,则功德微劣,难登上品。

菩提心,是自利利他的心。发愿往生西方,必须以菩提心为根本,就可以有高登上品的希望。如果只有愿生西方的心,没有菩提心,那么功德微小低劣,很难登入上品莲台。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