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陈逸轩居士书

(民国二十)

古今许多大英雄豪杰,亦有担荷佛法,极意修持者。亦有博学多闻,毕生不知佛法为何义。亦有概不理会,亦不赞扬,亦不毁谤者。亦有绝不知佛法,而任己意见,妄加诽谤者。又有心中深佩佛法,窃取以雄己之门庭,而又特意诽谤,以阻塞一切人入佛法者。

古今有许多大英雄、豪杰,也有担荷佛法,尽心修持的;也有博学多闻,一生不知佛法是什么意思的;也有一概不理会,也不赞扬,也不毁谤的;也有绝对不知道佛法,而随任自己的情意私见,妄加诽谤的;又有心中深深敬佩佛法,窃取佛法来壮大自己的门庭,而又特意诽谤,以阻塞一切人进入佛法的。

众生知见,变幻离奇,若一思之,不禁令人痛息。汝等以罹(lí)苦,得为入法之导。使事事如意,或恐终身为门外汉,而又自以为所得至极,无有过者也。

众生的知见,变幻离奇,一想到此,不禁令人痛心叹息。你们因为遭遇苦难,由此成为进入佛法的引导。假使事事如意,或许恐怕终身都是佛法的门外汉,而又自认为所得到的已经到了极点,没有再超过的。

世间祸福相倚伏,唯在当人之善用心与否耳。令妻,可谓宿有善根,彼只劝汝念三圣经,不劝汝念佛,念观世音,是未知佛法者。使其真知,岂肯于死生莫保之时,以三圣经为依归乎。

世间的灾祸福庆互相依存转化,只看当事人能否善用其心罢了。你的妻子,可说是宿世有善根,她只劝你念《三圣经》,不劝你念佛,念观世音,这是还不明白佛法的人。假使她真明白佛法,哪肯在生死不保的时候,以《三圣经》作为依归呢?

三圣经,固有大感应,较比念佛,念观音,则何可同日而语乎。彼于临终,亦似久修净业,预知时至者。若非饰说,即宿世净业善根成熟所致耳。

念《三圣经》,固然有大感应,比起念佛,念观音菩萨,(感应)哪里可以相提并论呢?她在临终,也好像是久修净业,预知时至的人。如果没有粉饰不实的话,就是宿世净业善根成熟所致。

在狱嘱汝,临终嘱家人,然始终未以念佛为嘱,或者以慈善仁孝生天也。果往生西方,决不至临终不自念,与劝家人念也。现今只好代彼念佛,祈其未往生则往生,已往生则高升品位。

她在狱中嘱咐你,临终时嘱咐家人,然而始终没有以念佛作为嘱咐,或者因为她的慈善仁孝而生到天道了啊!果真往生西方,决不至于临终时自己不念佛,以及劝家人念佛啊!如今你只好代她念佛,祈愿她若没有往生,则得往生;已经往生,则高升品位。

汝来信,语颇恳切,然犹有轻僧慢法之习气。此之习气,实为学道之障。若亲来皈依,升座,则磕头当在二三十以上。即方便说,亦须磕数头。

你的来信,言语颇为恳切,然而还有轻僧慢法的习气。这种习气,实在是学道的障碍。如果是亲自来皈依,法师升座,就应当要磕二、三十个以上的头。即使是方便的说法,也必须磕几个头。

汝以函祈皈依,只以合掌拜启了之。合掌作揖,是行人问路之克己仪式。汝欲皈依三宝,将资之以了生脱死,又欲报贤妻之恩德,及度脱一切众生者。所期望者甚大,所自屈处甚微,颇有因果不相符契之弊。

而你写信来求皈依,只以“合掌拜启”了事。合掌作揖,这是行人问路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仪式。你想要皈依三宝,将要依凭三宝来了生脱死,又想要报答贤妻的恩德,以及度脱一切众生。你所期望的很大,而自我委屈之处却很小,很有因果不相符合的弊病。

昔顺治皇帝,与玉林国师之门人写信,尚用法弟行痴和南(行痴,系顺治法名)。彼此相形,岂不天地悬隔。

过去顺治皇帝,与玉林国师的门人写信,尚且用“法弟行痴和南”(行痴,是顺治皇帝的法名)。彼此相互对照,岂不是如天地悬隔吗?

光并非求人恭敬,而作此说。以若按理性,则固无人我之相可得。况从无始以来,互为父母兄弟等,而将来皆当成佛,以度众生乎。是以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当恭敬之不暇,何敢责人之未至乎。

我并不是求人恭敬,而这样说。因为如果按照理性,那么固然没有人我之相可得。何况从无始以来,互相为父母兄弟等,而将来都应当成佛,来度脱众生呢?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应当恭敬都来不及,哪敢责备他人礼数没尽到呢?

然住持佛法,非严立礼仪,则无由令人生景仰,而力修持。是以律中,凡请法等,无恭敬之仪,则不为说。

然而住持佛法,不严格树立礼仪,就无法令人生起景仰,而努力修持。所以在戒律中,凡是请法等事,没有恭敬的仪式,(法师)都不为他宣说。

而常不轻,见人礼拜,人以杖木瓦石打之,犹远避礼拜。此乃直据本体而为下种者,非凡夫住持法道之仪轨也。恐汝执此各义,以为光之见局而量小,故为汝略说之,亦系除烦恼之一法耳。

而常不轻菩萨,见人就礼拜,他人用杖木、瓦石打他,他还远远地避开礼拜。这是直接依据真如本体,而为他们播下成佛的种子,不是凡夫住持法道的仪轨啊!恐怕你执着各种义理,认为我的见识局限,气量狭小,所以为你大略说说,也是去除烦恼的一个方法罢了。

慢乃根本烦恼,学佛以能对治烦恼为有益,故不得不与汝说也。今且将错就错,为汝取法名为德谦。

慢是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学佛以能对治烦恼为有利益,所以不得不对你说啊!现今暂且将错就错,为你取法名为德谦。

谦者,不自满足之意。金刚经,发度尽一切众生心,令其悉入无余涅槃,而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

谦:不自满足的意思。《金刚经》中,发度尽一切众生的心,令他们都进入无余涅槃,而不见一个众生得以灭度。

譬如天地覆载,但尽生成之分,不居生成之德,此真所谓无人我众生寿者相。乃所谓谦谦君子,有终吉也。

譬如天覆地载,只是竭尽我生长成就万物的本分,不占有生长成就万物的恩德,这才真是所谓的: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是所谓的谦虚谨慎的君子,最终的结果很好啊!

能谦,则一切所应担荷者,咸担荷之。虽至圣贤地位,总觉人皆胜我。如海纳川,如空含象,绝无一物拒之不纳不含者。汝能善体此义,则身虽劳,而心常逸,其利益当自知之。

能够谦下,那么一切所应该担荷的,全都能担荷起来。虽然到了圣贤的地位,总觉得他人都胜过我。如大海接纳百川,如虚空包含万象,绝对没有一物被拒绝,而不被接纳,不被包含的。你能够好好体会这种含义,那么身体虽然劳累,而心中却常常安逸,其中的利益,当自会知道。

余当看文钞,及净土诸书,此不具书。文钞,尤为初发心者不可不读之书。以其言浅近详悉,又多有发挥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之事理。由学佛,而以至诚正,修齐,治平之根本,皆可得其把握。

其余应当看《文钞》,以及净土诸多书籍,此处不再具足写出。《文钞》,尤其是初发心的人,不可不读的书。因为言语浅近,详尽完备,又有很多是发挥居尘学道,即俗修真的事理。由学佛,而以至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都可得到把握。

佛法实积极博爱,不知者,反以为消极,自私自利。以佛究竟度人出苦之法,谓为蛊惑愚俗。以故渐渐积习至今,发为废经废伦等,不忍闻见之恶剧。使人人知因果报应,知死后而神识不灭,随罪福以升沉,何至有此种现象乎哉。

佛法实际是积极博爱的,不知道的人,反而以为是消极,自私自利的。将佛陀究竟度人出苦的法,认为是蛊惑愚昧俗人。所以渐渐积习到现今,发展成为废经、废除伦理等,不忍见闻的恶剧。假使人人都知道因果报应,知道人死之后,神识不灭,随着罪福上升或下沉,何至于有这种现象呢?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