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民国二十)

时疫流行,妻子罹病,当令彼等,各各志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汝若会念大悲咒,当加持大悲水令服,自可痊愈,正不必汲汲于医疗也。

时下瘟疫流行,妻子儿女染病,应当令他们,各各志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你如果会念大悲咒,应当加持大悲水令他们服用,自然可以痊愈,不必要急著医生治疗。

汝之所说,似乎有得大意。然只空话,绝无一毫受用。佛法,法门无量,通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否则,纵有所得,依旧不奈生死何。

你所说的,似乎有得到佛法很大悟出的意思。然而这只是空话,绝对没有一丝毫的受用。佛法,法门无量,全都必须做到业尽情空,才可以了生脱死。否则,纵然有所得,依旧不能出离生死。

若在今时,恐举世亦难得一二做到业尽情空地位。唯有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志诚念佛,求生西方。纵有通身业力,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所谓带业往生者。

像现今之时,恐怕全世界也难得有一二个做到业尽情空的地位的人。唯有念佛法门,如果具足真信,切愿,志诚念佛,求生西方。纵然有通身的业力,都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就是所谓的带业往生。

一生西方,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以故末世善知识,多多均主持净土。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

一生到西方,就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了。所以末法时期的善知识,大多都主张修持净土。因为净土法门,下手容易而成功高妙,用力少而得效迅速的缘故。

每有聪明人,稍明教义,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定规说空行有,以身谤法,将来必堕三恶道,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而莫能救济也。

每每有聪明人,稍微明白一些教义,或者稍微知道一些禅理,就以大通家自居,藐视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愚夫愚妇所做的事情,这都是不知道自我反思。将了解经文义理当作真实证道的狂妄之徒,一定是说空行有,以身谤法,将来必堕三恶道,反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西方的人所怜悯,而不能救济。

汝既愿皈依,今为汝取法名为慧沧,所谓换名不换体也。然前之沧,系自他俱溺之沧,今依佛法以修持,便成自他俱利之沧。沧虽同,其所以为沧者,固不止天渊悬隔也。

你既然愿意皈依,现今为你取法名为慧沧,所谓换名不换体。然而前面俗名的“沧”,是自他都沉溺的“沧”,现今依照佛法来修持,就成为自他都得利益的“沧”。“沧”字虽然相同,其中之所以成为“沧”,就不只天渊悬隔了。

其念佛修持方法,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文钞,嘉言录,均已具说,此不备书。

念佛修持的方法,与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恶,心怀真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道理,《文钞》、《嘉言录》,都已经详细说过,此处不再说了。

汝之照相已见,光之照相无有。以光一向不喜张罗,凡撑空场面之事,概不喜为。汝言昔于憨师长处,得光之历史,此语亦非实迹。

你的相片我已经见过了,我没有相片。因为我一向不喜欢张罗,凡是撑空场面的事情,一概不喜欢去做。你说过去在憨玉锟师长那里,听到我过去的历史,这句话也不是真实的事。

憨固信佛,未与光一通音问,恐彼于陈大心处听得几句。然光一向不与人说从前诸事。彼所说者,或近事,若出家前事,均属附会。

憨玉锟固然信佛,没有与我通过音讯,恐怕是他在陈大心那里听了几句。然而我一向不对人说从前的事。他所说的,或许是最近的事,如果是出家前的事,都是附会不实。

近有因放赈至吾村,由村中人抄与彼之历史,亦不的确。以光离家五十二年,后生由传闻而知一二。彼令光补,光以死期在即,不愿留此空名于世,故不补。后又来书令补,光为彼寄一包书,亦不复彼之信。为汝说此者,以汝云知光历史之故也。

最近因为有人赈灾到了我的村子,由村里的人抄给他的历史,也不是很确切。因为我离开家乡五十二年,后辈由于传闻而知道一二。他令我补充,我因为死期在即,不愿意留这个空名在世上,所以不补。后来又来信让我补写,我为他寄去一包书,也不回他的信。为你说这些,是因为你说知道我的历史的缘故。

●(其二)贵眷通肯念佛,可谓宿有佛缘,故得相为眷属。所言不久与令夫人来苏,窃谓不必。果能至诚恳切念佛,有何所欠。即不见印光,亦绝无所失,即见,又岂于文钞之外,另有所口传密授之妙法乎。

●(第二封信)你家中的眷属,都肯念佛,可以说是宿世有佛缘,所以得以互相成为眷属。你说不久要与你的夫人来苏州,我认为不必要。果真能够至诚恳切念佛,有何欠缺。即使不见我,也绝对没有什么所失;即使见到我,又难道在《文钞》之外,另外有什么口传密授的妙法吗?

若真有口传密授之妙法,其人即是魔王外道,当远避之不暇,又何可欲向彼求此法乎哉。

如果真有口传密授的妙法,这个人就是魔王外道,应当远远避开都来不及,又怎么可以想向他去求这个法呢?

况现今饥荒时世,若家中正主,通远出数日,或致宵小乘机偷抢。倘万一有此种事,不但汝夫妇被人谓迷信,人将谓印光无德,令人得祸也。

何况现今是闹饥荒的时代,如果家中正主,全都出远门好些天,或许会致小人乘机偷抢。倘若万一有这种事,不但你夫妇被人说是迷信,他人也将说我没有德行,令你们得祸啊!

赵云鹏居士,皈依应慈法师,好极好极,又何必又皈依于光。即使定欲皈依,有何名不名之可谈。

赵云鹏居士,皈依应慈法师,很好很好,又何必再皈依我呢?即使一定要皈依,有什么取法名,不取法名可说呢。

民七,徐蔚如,与光未曾一面,因民元年见佛学丛报,载有常惭数篇(此非我名,但随便用之,以不愿令人知名故也),不知为僧为俗,因常打听。至民五已打听到,托友人疏通,欲通函请益,光拒之不许。

民国七年,徐蔚如,与我从来没有见过面。因为民国元年,见到《佛学丛报》,登载有署名“常惭”的几篇文章(这不是我的法名,只是随便使用,因为不愿意让人知道我名字的缘故),他不知道是僧人还是俗人,因此常常打听。到了民国五年,打听到了,委托友人沟通,想要通信请教,我拒绝没有答应。

至民七,将文钞二十余篇,印作一本,陪其母来普陀求皈依,光令皈依谛闲法师(彼下山,即请谛闲法师进京讲经)。十七年来函言,前欲皈依,师令皈依谛公,十年以来,心中终觉不慰,仍祈许以皈依。

到了民国七年,他将《文钞》二十多篇,印成一本,陪同他的母亲来到普陀山求皈依,我令他皈依谛闲法师(他下山,就请谛闲法师到北京讲经)。民国十七年来信说:以前想要皈依,师父令我皈依谛闲老法师,十年来,始终觉得于心不安,仍请我给他皈依。

光复彼云,汝决欲皈依,即此便可,至于法名,仍用谛公法名,又何必另取乎。赵君已皈依应师,即犹欲以光为师,当于光所说修持方法上论,不当在法名上论。

我回复他说:你一定想要皈依,就这一念心,就可以了,至于法名,仍旧用谛闲老法师所取的法名,又何必另外再取呢?赵云鹏已经皈依应慈法师,即使还想以我为师,应当在我所说的修持方法上衡量,不应当在法名上计较。

应师所说,乃大乘法。光所说者,乃非大非小,即大即小。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博地凡夫,同修共证之法,此法固宜注重。倘泛泛然与一切大乘法平看,则了生脱死,或在驴年。汝言一并度之之话,究难悉是长和一人,是并其三子,故且从缓。

应慈大师所说的,是大乘法。我所说的,是非大非小,即大即小。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博地凡夫,同修共证的法门,这个法门本来就应该注重。倘若泛泛然将这个法门,与一切大乘法平等看待,那么了生脱死,或许在驴年。你说的“一并度之”这个话,很难知道是指长和一个人,还是和他的三个儿子,所以暂且缓一步再说。

●(其三)凡夫佛性,未曾亲证,所有自性功德,均不得发现而受用,故一切随业耳。现世之色身,名为报身,即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也。

●(第三封信)凡夫的佛性,没有亲证之时,所有的自性功德,都不能发现而得以受用,所以一切随业流转罢了。现世的色身,名为业报身,就是前生所作善恶业的果报。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

念佛的人,不再造作生死业,然而宿业没有报尽,如何能够立刻往生。如果厌离世间的心很迫切,那么竭诚尽敬,专心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那么也有这种情形。如果是用自杀的方式,来期望往生,就成为枉死鬼了。

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

因为他的工夫未到而自杀,在他正在自杀时,已经心失正念了。何况自杀的痛苦,苦不可言。心失正念,如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呢?这种邪见,自误误人,祸害哪有底限。你千万不要说这个话,免得无知人受害。

有权力者,救人救世则易,害人害世亦易。若以害人害世而得权力,以期救人救世,固不如秉心慈善,随分随力之救人救世,为有益无损也。

有权力的人,救人救世比较容易,害人害世也比较容易。如果因为害人害世而得到权力,以期望救人救世,就不如心存慈善,随分随力的救人救世,更有利益而没有损害。

倘慕权力,而欲得以救人救世,请细思此大权力,能平白而得乎。果真实心修行,虽无权力,亦能救人救世,但不能如有权力之广大耳。然果有权力,纵能行救人救世之事,欲其专注于道,不造恶业,则今无其人。

倘若羡慕权力,而想要得到权力来救人救世,请仔细思量,这个大权力,能够平白无故的得到吗?果真能够真心修行,虽然没有权力,也能够救人救世,只是不能像有权力的人做的影响面那么大罢了。然而果真有了权力,纵然能够实行救人救世的事情,想要他专注在修道,不造恶业,那么现今没有这样的人。

富贵迷人,可畏之至。平常人,手中或有转交之钱,尚非己物,则心念便变,而为诸恶。况真有大权,而不变其心者,能有几人。切勿误会,则自己幸甚,佛法幸甚。

富贵使人迷惑,可怕到极点。平常人,手中或有转交的钱财,还不是自己的财物,则心念便改变,而造作各种恶事。何况真的有了大权力,而不变原本初心的,能有几人。千万不要误会,那么自己有幸,佛法有幸。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