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江景春居士书(二)

(民国二十二)

扶乩,乃灵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萨,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尔应机,恐千百不得其一,况佛菩萨乎。以乩提倡佛法,虽有小益,根本已错,真学佛者,决不仗此以提倡佛法。

扶乩,是灵鬼的作用,它自己说是某佛、某菩萨、某仙,都是假冒其名。真仙,或许偶尔有来感应众机的,但恐怕千百次中,也不到一次,何况佛菩萨呢?用扶乩来提倡佛法,虽然有小小的利益,但其根本已经错了,真正学佛的人,绝对不会依仗扶乩来提倡佛法。

何以故,以是鬼神作用。或有通明之灵鬼,尚可不致误事。若或来一糊涂鬼,必致误大事矣。人以其乩误大事,遂谓佛法所误,则此种提倡,即伏灭法之机。汝以为失利益,而问有罪无罪,是知汝完全不知佛法真义,可叹孰甚。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鬼神的作用。或许有通明的灵鬼,还不至于导致误事。如果来一个糊涂鬼,必会导致耽误大事啊!人们因为他扶乩耽误大事,于是就认为是佛法所误,那么用这种方式提倡佛法,就伏下了灭法的机缘。你认为失去弘扬佛法的利益,而来问有罪无罪,就知道你完全不知道佛法的真义,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可叹的呢?

清道咸间,江西广信府,有一翰林,名徐谦,字白舫。其人活九十六岁,死时天乐鸣空,盖生天耳。彼不知净土法门,将佛,菩萨,天,仙地位,皆分不清。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江西广信府,有一位翰林,名徐谦,字白舫。这个人活到九十六岁,死的时候,天乐鸣空,大概是生天了。他不知道净土法门,对于佛、菩萨、天、仙的地位,全都分不清楚。

普陀一老僧,乃其最小之门人,与光说其事实甚详。其人著有海南一勺,将伪造之心经中下卷,与心经同视。又录四川祷雨乩文,言观音跪玉帝殿前求雨。

普陀山一位老僧,是他最小的门人,与我详细地述说过这件事情。这个人著有《海南一勺》,将伪造的《心经》中下卷,与《心经》同等对待。又录出《四川祷雨乩文》,说观音菩萨跪在玉帝殿前求雨。

可知乩之胡说巴道,与其人之知见,皆邪正不分矣。汝尚以不扶乩而失利益,不知其祸或至灭法也。

由此可知扶乩是胡说八道,与这个人的知见,都是邪正不分啊!你还认为不扶乩,会失去弘法的利益,不知扶乩的这个祸患,或许导致灭法。

徐谦,其人好善信佛,而实不明佛理。不乐仕进,家居教人为善,自亦扶乩,教其门弟子扶乩。大家皆不知乩之所以然,及佛之所以然。

徐谦,这个人好善信佛,然而却实在不明白佛理。他不好仕途当官,在家乡教人行善,自己也扶乩,也教他的门人弟子扶乩。大家都不知道扶乩的道理,以及佛法的道理。

当时南昌一举人,与徐谦同一行为。此举人之门人,在省城扶乩看病,很灵。巡抚之母有病,医药不效,有言某人扶乩看病甚灵,因请令看。开一方,药服后,人即死矣。

当时南昌的一位举人,与徐谦做同样的事情。这个举人的门人,在省城扶乩看病,很灵验。巡抚的母亲有病,医药无效,有人就说,某人扶乩看病很灵,于是请他去看。开了一个药方,药服下以后,人立刻就死了。

急令医看方,则内有反药,因拏(ná)其人来问。其人言,此吾师某教我者。巡抚因令其师抵偿,谓汝诬世害人,遂杀其师。徐谦闻其事,诫饬门徒等,此后勿再扶乩。

巡抚急忙令医生察看药方,发现药方内有产生毒性的反药,于是捉拿这个人来审问。这个人说:这是我老师某人教我的。巡抚因此令他的老师抵偿,说:你欺骗祸害世人,于是杀了他的老师。徐谦听到这件事后,告诫他的门徒,以后不要再扶乩。

汝以不扶乩无缘法,心中漾漾动。不知扶乩之祸,其大如天,非彼劝人出功德所能弥补。正人君子决不入此坛场。

你认为不扶乩会失去种种缘法,心中就漾漾浮动。却不知道扶乩的灾祸,如天一样大,不是他劝人出功德所能弥补的。正人君子决不进入这个扶乩坛场。

明末,苏州有扶乩者,其门徒有七八人。一日,扶乩说佛法,劝人念佛求生西方,与前之所说,绝不相同。此后又来二十多次。末后乃说,扶乩乃鬼神作用,吾乃某人,此后不复再来,汝等不得再扶乩。此事载西方确指中。

明朝末年,苏州有个扶乩的人,他的门徒有七八个人。一天,扶乩请来的灵鬼说佛法,劝人念佛求生西方,与之前所说的,截然不同。此后又来了二十多次。最后才说:扶乩是鬼神的作用,我是某某人,以后不会再来,你们不可以再扶乩。这件事记载在《西方确指》一书中。

民国初年,香港有扶乩者,言其仙为黄赤松大仙,看病极灵。有绝无生理之人,求彼仙示一方,其药,亦随便说一种不关紧之东西,即可痊愈。

民国初年,香港有个扶乩的人,说这个仙是黄赤松大仙,看病很灵。即使绝对没有存活希望的人,求这位仙人开示一个药方,他的用药,也是随便说一种无关紧要的东西,病就可以痊愈。

黄筱伟羡之,去学,得其法而扶,其乩不动。别人问之,令念金刚经若干遍再扶。依之行,遂亦甚灵。因常开示念佛法门,伟等即欲建念佛道场,云,尚须三年后办。

黄筱伟很羡慕,就去学,得到这个方法而扶乩,乩笔却不动。于是向别人去问什么原因,说是要让他念《金刚经》若干遍,再扶乩。黄筱伟依照所说的去做,于是也就很灵。因为常常开示念佛法门,黄筱伟等人就想要马上建立念佛道场,乩文说:还须要三年之后再办。

三年后,彼等四五人来上海请经书,次年来皈依,遂立哆哆佛学社,以念佛章程寄来。念佛后,观音势至后,加一哆哆诃菩萨。光问,何得加此名号。彼遂叙其来历,谓前所云黄赤松大仙,后教修净土法门,至末后显本,谓是哆哆诃菩萨,且诫其永不许扶乩。

三年后,他们四、五个人来到上海请经书,第二年来皈依,于是建立哆哆佛学社,将念佛章程寄来。念佛、念观音、大势至菩萨之后,再加上一位哆哆诃菩萨。我问:为什么加上这个名号。他们于是叙述其中的来历,说前面所说的黄赤松大仙,后来教他们修习净土法门,到了最后显示本形,说自己是哆哆诃菩萨,而且告诫他们以后永远不许扶乩。

此二事,因一弟子辑净土法语,名净土辑要,光令将前二事附之于后。今为汝寄三本,阅之,可以自知。(哆哆诃菩萨,光令另为立一殿供养,不可加入念佛仪规中,免致起人闲议。)

这二件事,因为一位弟子辑录净土法语,名《净土辑要》,我让他将前面二件事附录在书后。现在为你寄三本,读了,自然可以知道了。(哆哆诃菩萨,我让他们另外设立一间殿来供养,不可以加入念佛的仪规中,免得引起他人的闲话议论。)

入社念佛,一受奔波,二废时事。在家随分随力念佛,其益甚大。每月或一次,或二次,于社内提倡演说,俾大家知其法则利益,平常何须日日往社中念佛乎。此光从来提倡建筑念佛林社之本旨也。

来念佛社念佛,第一受奔波之苦,第二荒废时事要务。在家中,随分随力的念佛,这个利益很大。每个月,或者一次,或者二次,在念佛社内提倡演说,使得大家知道念佛法门的法则和利益,平常何须天天到社中来念佛呢?这是我一向提倡成立念佛林、念佛社的根本宗旨。

佛弟子,何得祝道教诞期。即谓俗传难断,仍当以念佛为事。道教,乃在天,仙,鬼神三者之中。为彼念佛,正所以增长彼出世之善根,消灭彼宿世之恶业。

佛弟子,怎么可以庆祝道教的诞期。即使是所谓的世俗延传,难以断除,仍然应当以念佛为本。道教,还在天、仙、鬼神三者之中。为他们念佛,正可以增长他们出世的善根,消灭他们宿世的恶业。

汝不见朝课回向云,回向护法众龙天,守护伽蓝诸圣众乎。南方通作三宝,北方通作护法,于义为顺。天,仙,鬼神,皆在护法之列,为护法龙天念佛,乃属正理。

你不见早课回向文中说:“回向护法众龙天,守护伽蓝诸圣众”吗?南方将这些全当作三宝,北方全当作护法,在义理上是通顺的。天、仙、鬼神,都在护法的行列,为护法龙天念佛,这是属于正理。

若念伪造之皇经等,则成邪见矣。佛法之衰,皆因俗僧不知佛法,将伪造之血盆经,寿生经,作求财之要道。从此破血湖,破地狱,还寿生,寄库等佛事,日见其多。

如果念伪造的《玉皇经》等,就成为邪见了。佛法的衰败,都是因为世俗之僧不知道佛法,将伪造的《血盆经》、《寿生经》,当作求财的要道。从此破血湖、破地狱、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一天天增多。

虽骗到愚人之钱,却引起有学问,明世理,而不知佛法之真理者之毁谤。俗僧只顾得钱,不顾此种佛事,深伏灭法之祸。遇有真正知见者,当令以此种佛事之费念佛,其利益大矣。

虽然骗到愚痴人的钱,却引起有学问,明世理,而不知佛法真理之人的毁谤。俗僧只顾赚钱,不顾这种佛事,深深埋下了灭法的祸根。遇到有真正知见的人,应当令他们将做这种佛事的费用用来念佛,这个利益就大了。

●(其二)手书备悉。二十四人法名,各另纸书之。皈依虽易,不可仍守外道章程。光目力精神不给,不能多开示,今寄嘉言录二十四本,人各一本。一函遍复三十张,人各一张,余随便送。净土辑要三本,饬终津梁三本,此二种作提倡之备。

●(第二封信)来信尽知。二十四个人的法名,各在另外的纸上写好。皈依虽然容易,不可以仍然遵守外道的章程。我的视力、精神不足,不能多加开示,现在寄《嘉言录》二十四本,每个人一本。《一函遍复》三十张,每个人一张,其余的随便送人。《净土辑要》三本,《饬终津梁》三本,这二种作提倡佛法的准备。

当为彼等说,既皈依佛法,为佛弟子,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如此行去,方为真佛弟子。

应当为他们说,既然皈依佛法,作为佛弟子,必须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念,心怀坦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如此去做,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若口虽念佛,心存不善,则与佛气分相反,不能得念佛之实益。当常看嘉言录,则所有法门利益,修持法则,一一皆知。

如果口中虽然念佛,心里存有不善,那么与佛的气分相反,不能得到念佛的真实利益。应当常看《嘉言录》,那么所有的法门利益,修持的法则,一一全都知道了。

而一函遍复,又为日用修持简便仪规。此一篇文,文虽浅近,理实渊深,当为永远传家之宝。余详嘉言录,此不备书。

而《一函遍复》,又是日用修持的简便仪规。这篇文章,文字虽然浅近,道理却很渊深,应当作为永远的传家之宝。其余详看《嘉言录》,此处不再具体写出。

 

< 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