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许慧舫居士书

(民国二十二)

汝之病,乃宿世或现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业不消,病决难好。现在吃药无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观世音,以期超度怨家。念佛虽不见效,仍有利益,不可与吃药同作一例。

你的病,是宿世或者这一生,有害人性命的事所造成的。这个业障不消,病肯定很难好。现在吃药没有效,就可以不吃了。只要息心念佛,念观世音菩萨,以期望超度怨家。念佛虽然不见效,但仍然有利益,不可以与吃药一样来做类比。

汝家计如何,若无财力,则自己至诚恳切念佛。当生惭愧心,不可生愤恨心。生惭愧,则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愤恨,则是欲解而更结矣。以彼怀恨相报,汝又怀恨彼报,则愈结愈深,莫可如何矣。此系解怨释结之最上一著。

你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如果没有财力,则可自己至诚恳切念佛。应当生起惭愧心,不可以生愤恨心。生惭愧心,那么怨家的怨恨就可以解除;生愤恨心,则是想要解开怨结,反而结得更深了。因为他怀恨来报仇,你又怀恨他来报仇,那么仇恨愈结愈深,就不知如何是好了。这是解怨释结的最高一著。

如家计尚丰,或可于灵岩山[1]打一佛七,或请十五,二十,三十人,均可。灵岩为江浙第一认真办道之处,常年念佛,与普通打佛七同。有施主求若干人打七,仍是照常念佛,不过于佛前,牌位前,多三次回向而已。

如果家中经济条件较好,或者可以在灵岩山寺打一个佛七,或者请十五、二十、三十人,都可以。灵岩山寺是江浙一带第一认真办道的地方,常年念佛,与普通打佛七相同。有施主来求若干人打佛七,仍是照常念佛,不过在佛前,牌位前,多了三次的回向而已。

无论打七者,不打七者,通同一样念。不过请若干人,即得若干人之功德耳。现念佛堂有三十余人。若打七,当供一解怨释结之纸牌位,圆满则焚化之。

无论打七,还是不打七,通同一样念佛。不过你请多少人,就得到多少人念佛的功德罢了。现在念佛堂有三十多个人。如果打七,应当供一个解怨释结的纸牌位,打七圆满这一天加以焚化。

若自己供长生禄位牌位,则做一木牌位,永供念佛堂中,则加五十圆,不做,则按人十圆。如十五人,即一百五十圆,三十人,即三百圆。此非为灵岩拉佛七,以汝病体重,故不妨说此办法耳。汝自斟酌,若无力,则不必强勉。

如果是自己供长生禄位牌位,就做一个木制牌位,永远供在念佛堂中,那么另外加五十圆,不做,就按每个人十圆。如果是十五个人,就是一百五十圆,三十个人,就是三百圆。这不是为灵岩山寺拉佛七,因为你的病很重,所以不妨说出这个办法而已。你自己斟酌,如果没有经济能力,就不必勉强。

今为汝寄净土五经二本,汝与妇同得受持,此可作常时读诵本。又灵岩去年重修大工,今碑已刻成,拓出,今寄一张,阅之,可知其修持之概耳。至于光之随便所说,何必集录。文钞,嘉言录已可为法,何必求多乎。

现今为你寄《净土五经》二本,你与你妻子共同受持,这些经书可以作为平时的读诵本。再者,灵岩山寺去年重修大工程,如今石碑已经刻成,拓印出来,现今寄一张给你,看一看,可以知道其中修持的概况了。至于我随便所说的,何必集录。《文钞》、《嘉言录》已经可以作为法则,又何必求多呢?

至于某某外道,所伪造之书,吾人只好任彼所为,各行各道。若与彼盲无目者辨别黑白,彼何能自知其非,反惹彼生谤讟(dú)[2]耳。譬如狗子吃屎,彼自谓香美。若与彼说是臭恶,彼决不肯信,反谓说者不知好恶。

至于某某外道,所伪造的书,我们只好随任他去,各走各的道。如果与那些盲而无目的人辨别黑白,他们如何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反而招惹他们生起诽谤。譬如狗子吃屎,它自己认为很香美。如果对它说,这是臭恶,它决定不肯相信,反而认为说的人不知道好恶。

当今之世,大家完全在黑暗中,越学问大,越糊涂。往者,程子朱子之学问人品,可谓很大很高,而且极力破斥因果轮回,谓为佛借此以骗愚夫愚妇耳。

当今的世界,大家完全在黑暗中,越是学问大,就越糊涂。过去,程颢、程颐、朱熹的学问人品,可说是很大很高,但他们极力破斥因果轮回,认为是佛教借此来骗取愚夫愚妇的信仰。

此种话,即是提倡破坏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者之大根据。知此,益当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矣。今之有学问者,又何足道。

这种话,就是提倡破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大根据。知道这些,更加应当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了。现今有学问的人,又哪里值得谈论呢?

 

< 学习笔记 >

[1]灵岩山:指灵岩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春秋时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所建的“馆娃宫”故址。
 文钞《灵岩山寺万年簿序》(<续编・卷下>)中说明,灵岩山寺是南朝梁代宝志禅师开山,智积菩萨重兴,历代禅、教、律高僧住持的胜道场地。
 文钞《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三编・卷四>)中说明,从晋朝到唐朝,历代住持皆已无从查考。到了宋朝,住持和尚都是禅宗的杰出大德,灵岩道场由此成为江苏之冠。明末清初,康熙、乾隆两代皇帝几次南巡,都暂住于山中行宫。
 印祖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移锡并常住灵岩,远近缁素一时蔚集。印祖将寺院改为十方净土道场,名崇报寺,后又易名灵岩山寺。

[2]谤讟:怨恨毁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