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复章缘净居士书

民十六年,本欲应香港弟子请,故十七年七月离普陀。次年,以许止净历史感应统纪脱稿,当为料理,至秋冬之交,三月排三号字一部四本。

民国十六年(1927),本来想应香港弟子之请(去香港),所以在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离开普陀山。第二年,因为许止净所编的《历史感应统纪》完成,应当加以料理,到了秋冬之交,三个月中,排印了三号字体一部,共有四本。

聂云台以学生喜看小字,故又排四号字一部二本。三月内,排此两部书,乃德森法师任初校,光任二校,夜以继日,颇辛苦。

聂云台因为学生喜欢看小字,所以又排印了四号字体一部,共二本。三个月内,排印了这两部书,乃是德森法师任初校,我任二校,夜以继日,非常辛苦。

了事后,一弟子请至其家吃饭,以不惯坐汽车,出汗受风。归来令雇黄包车,不肯,令开慢点,又受汗风,病十余日。

这件事结束之后,一位弟子请我到他家里吃饭,因为坐不惯汽车,出汗受了风寒。回来的时候,让他雇用黄包车,他不肯,让他将车开慢点,又出汗受了风寒,病了十多天。

次年太平真老,劝勿南往,恐海风浪,或致受病。十九年到苏报国寺闭关。二十六年十月初十,避难至灵岩。今已八十,朝不保夕。

第二年,太平寺的真达老和尚,劝我不要南下,恐怕大海风浪大,或会导致生病。民国十九年(1930)到了苏州报国寺闭关。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月初十,避难到了灵岩山。今年已经八十岁了,朝不保夕。

贵地信心人颇多,当令皈依当地僧,不可代光收。何以故。人心之变,顷刻不同。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后来倘有不如法者,光当平空遭此祸害。

你们当地有信心的人很多,应当让他们皈依当地的僧人,不可代我收皈依弟子。为什么呢?人心的变化,顷刻间就不同了。我是一个将死的人,哪里可以留下这种规矩?后来倘若有不如法的人,我定会平白无故地遭此(毁谤的)祸害。

光于近来,常见本是极好之人,遂变成极坏之人。当光面尚如是,况光死后,谁能令他再变成好人乎。此事光断断不承认。

我在最近,经常看到本来是很好的人,却变成了很坏的人。当着我的面尚且如此,何况我死之后,谁能令他再变成一个好人呢?这件事,我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居士讲演,只可专主净土一法,不宜泛讲。泛讲,乃讲经法师之事,居士何可开此一端。

居士讲演佛法,只可专一主讲净土法门,不适合广泛宣讲。广泛讲经,这是讲经法师的事,居士怎么可以开这个头呢?

以念佛法门,普被三根,以大家不知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为彼说其信愿行,令无知识有智慧者,各注重于此。何可只图扩张门庭,不计行人契机。

因为念佛法门,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因为大家不知道净土法门,是佛法中的特别法门,为他们讲说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令沒有听闻过净土特别法门知识的有智慧的人,各各都注重在此。怎么可以只想扩张自己的门庭,不考虑契合修行人的根机呢?

唐道绰禅师,一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此老尚是善导和尚所亲近者,寿八十余,计所讲,每年当讲三四遍。

唐朝的道绰禅师,一生宣讲净土三经,接近二百遍。这位老和尚还是善导和尚(净土宗二祖)所亲近的善知识,世寿八十多岁,计算他所讲的遍数,每年应当讲三四遍。

今则提倡佛七中,讲别宗经。若会众于净宗悉皆深通,尚可。恐通者百无三五,不通者十有八九。彼泛讲经之法师,尚有许多不以念佛为然者。

现在却在提倡佛七当中,宣讲其他宗派的经典。如果与会大众对于净土宗,全都深入通达,这还可以。恐怕通达的人,一百个当中没有三五个;不通达的人,十个当中有八九个。那些广泛讲经的法师,还有许多轻视念佛法门的。

今不注意于仗佛力,现生了生脱死之法门。而为不识净宗者说般若,是令彼等专心致志于开悟一边,而反将弥陀大慈悲,俾博地凡夫现生了生死之大法,作等闲看。

现在不注意在依仗佛力,现生了生脱死的净土法门。反而为不了解净宗的人宣说般若(智慧),这是让他们专心致志在求开悟这一边,反而将阿弥陀大慈大悲,使博地凡夫能在现生就了生死的大法,当作很平常的法门来看待。

请讲者无所知,应讲者何不为说其所以。如彼不听,当云,我非讲经之人,请专以讲经为事者讲之。

既然来请讲法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那么应邀讲法的人为什么不为他们说明其中的所以然?如果请讲法的人不听,应当说:我不是讲经的人,你去请专门从事讲经的人来讲吧!

南通唐闸居士林,很认真。去年一林员颇聪明,讲一次地藏经,从此一般不知念佛法门,是凡夫仗佛力现生了生死之法门,遂多半不念佛,而专以听经为事矣。

江苏南通唐闸镇的居士林,修持得很认真。去年,一位林员(即居士林中修行的居士)很聪明,讲了一次《地藏经》。从此,一般不知道念佛法门,是凡夫依仗佛力现生了生死的法门的人,就多半不念佛,而专门以听经作为事务了。

林长请光与讲经者说。因示之曰,佛法如大海,一滴具万川之味。佛法如帝珠,一珠具千珠之光。在大通家分上论,粗言细语总一真。在未到家分上论,当以就路还家为省力。

居士林林长请我对讲经的人说清道理。因此我对他说:佛法如大海,一滴海水具足万条江河的味道;佛法如帝珠,一颗宝珠具足千颗珠的光明。在大通家的分上来说,粗言细语都是一真;在学习没有到家的分上来说,应当以就近的路回家,最为省力。

况已证等觉,欲圆满佛果,尚须念佛求生西方。而将堕阿鼻,十念成功,亦可高预海会。如阿伽陀药[1],万病总持。如阳春一到,百卉敷荣。其为妙利,非佛莫知。

何况已经证得等觉位的菩萨,想要圆满佛果,还必须念佛求生西方;而将要堕入阿鼻地狱的恶人,十声称名成功,也可以高预莲池海会。如同阿伽陀药,一切病都能对治;如同春天一到,百花就能盛开。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利益,若不是佛陀就不能得知。

何不在此等处,发起彼等之信愿心,俾各各悉得往生。较彼字诠句释,以作未来得度之善根,奚啻天渊悬殊也。遂仍依常规,不于一林作二派之行持矣。

为什么不在这些地方,发起他们求生西方的信愿之心,使每个人都能往生。比你诠释字句,来作他们未来得度的善根,何止是天渊悬殊呢?于是唐闸居士林仍就依照常规念佛,不在一个居士林内,分作二派的行持了。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以众集念佛,不将法门之所以,与修持之方法利益,为众演说。则不知宗旨,便只得一人天福报,深负佛恩。

净土法门,是佛法中的特别法门,因为大众聚集在一起念佛,如果不将净土法门的所以然,与修持的方法利益,为大众演说。大众就不知道净土宗的宗旨,他们便只得到一个人天福报,而深深地辜负了佛恩。

缁素均可,非专指居士,此系方便演说,不宜以讲经之例为准则。若请专讲一七,初次当顶礼和尚,或林长,社长及林众,普同一拜。以后即于法座前,礼佛三拜,即升座讲。或节讲经文,或泛说念佛法则,与其居心行事之心行,须与佛合。说毕,略表抱歉,祈诸位海涵,即下座,礼佛三拜即已。

僧俗都可以演说,并非专门指居士,这是方便演说,不宜用讲经的惯例作为准则。如果请人来专门演讲七天,第一次应当顶礼和尚,或林长,社长以及居士林大众,普同一拜和尚。之后即在法座前面,礼佛三拜,就可升座宣讲了。或者节录讲解经文,或者广泛宣说念佛的法则,与存心行事的心行,必须与佛法契合。说完,略表抱歉,祈请诸位海涵,再下座礼佛三拜就可以了。

法座上须供佛像。现各物贵极,但烧一枝香,不须蜡烛,檀香。上座后,不许有礼拜者,以免两难为情。若偶然请讲演一次,即礼佛三拜,升座演说,毕,下座礼佛三拜即已。

法座上必须供奉佛像。现在各种物品都很贵,只烧一枝香,不须要点蜡烛、檀香。上座后,不许有在下面礼拜的人,以免双方都难为情。如果是偶然请人来讲演一次,就礼佛三拜,升座演说,完毕,下座礼佛三拜就可以了。

开头并不要念经,唱偈。此系演说派,若直以讲法为例,则成僭(jiàn)分(今时当末法,在家居士,作与同道演说研究,固无不可。若必照讲经仪式,乃出家法师之事,居士行之,即为僭越)。立演说,也不合宜,殊失重法之意(以上答第一条)。

演说开头并不要念经,唱偈颂。这是演说的派头,如果直接以讲经的法轨为例,就成了僭越本分(现今时值末法,在家居士,来作与同道的演说研究,固然没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一定要依照讲经的仪式,这是出家法师的事,居士也这样做,就成僭越了)。站着演说,也不合适,实在有失重法的意义(以上回答第一条)。

佛加于可加,不可加者加之,必有所损。今不论事之虚实,姑论加之损益。凡有深涵养者,心光一发,必定更加谦以自牧,必定更加即事明理,如是人者,加则有益。

佛菩萨加被、护持可以加持的人,如果不可以加持人而加持他,那么必定对他自己或他人有所损害。在此不论加持事相上的虚与实,姑且论述加持的得与失。凡是有深厚涵养的人,智慧心光一旦显发,其人必定会更加谦卑自守,必定更加会从浅近的念佛事相上明了其中深妙的理性。这样的人,佛菩萨加持、保佑他,则有益。

若无涵养,不注重于事修,专以研究理性为事,则成自大自高之狂慧,虽似有益,实于后学法道,必有大损,故致随加而随收复其加也。

如果有人没有涵养,又不注重于事相上的修持,专门以研究不可思议理性为志事的执持理性废弃事修之流,那么其人则是自高自大的狂妄智慧。这样的人,纵然表面上似乎也能得到些佛法的利益,实质对于初发心学佛的人,必定会有大的损害。所以致使佛菩萨对于这种人的加持是任随着加持一下,紧接着又很快地收回对于他的加持。

若以后常常如是,乃是一加永加也。若是时则然,后仍照旧,乃是防其后患,取消加益也。

如果以后其人能够常常保持谦卑自守、就事相而明白理性的心行,那么佛菩萨就会永远加持、保佑他。如果加持时其人是这样,而后来照旧是自高自大的狂妄智慧,于是为了防止这种人知见流毒的后患,所以佛菩萨就取消对于他的加持、保佑。

恐汝未有沉潜淳粹之涵养,后或视念佛不如究心为超妙,故随即取消,尚可保全自他往生之善根,故不加也(以上答第二条)。

恐怕你没有沉稳、淳厚的涵养,后来又或许认为念佛不如参禅超绝深妙,所以佛菩萨随即也就取消了对于你的加持。因为这样尚且可以保全你自己和他人往生的善根,所以佛菩萨不加持你呀(以上回答第二条)。

明理性而了生死,圆教七信位[2]方能,可知不以念佛为事之失,其大莫能喻焉。

明理性而了生死,要到圆教的七信位,方能做到。因此我们要知道,若不以念佛作为大事,这个过失大得不能用言语表明啊!

 

< 学习笔记 >

[1]阿伽陀药:解毒药、不死药,服之普去众疾。《陀罗尼集经・卷八》详载其制法。亦是我国中医中的一剂可治疗多种疾病的真实药方。

[2]圆教七信位:大乘圆教菩萨的阶位之一。断见思惑,出离生死,相当于小乘的阿罗汉。
 大乘圆教菩萨共五十二个阶位,依次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