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

如来藏妙真如性,生佛同具,了无增减。佛以究竟证故,安住寂光,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起惑造业,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虽则染净不同,苦乐各别,而其本具之妙真如性,仍自无增无减。

如来藏妙真如性,众生与佛同样具足,没有一丝一毫的增减。佛陀因为究竟证得的缘故,安住在常寂光净土,享常乐我净的法乐;众生因为彻底迷惑的缘故,起贪嗔痴三惑造杀盗淫三业,遭受生死轮回的幻妄之苦。虽然杂染清净不同,受苦受乐各别,但这本具的妙真如性,仍然还是无增无减。

然众生但有性德,绝无修德,不能得其受用。反承此妙性功德之力,作生死因,受轮回果。以是因缘,感佛慈悲,示生世间,随机说法。俾彼各各就路还家,识取衣珠,庶不致孤露无依,了无恃怙也。

然而众生只有性德,绝无修德,不能得到妙真如性的受用。反而承着这个妙性功德之力,造作生死之因,枉受轮回之果。以此因缘,感得佛陀慈悲,示生世间,随机说法。使得众生各自就近路回家,认识并取出衣服里的摩尼宝珠,才不至于孤露无依,没有依靠啊!

大佛顶首楞严经者,乃三世诸佛圆满菩提之密因,一切菩萨趣向觉道之妙行,故名之为首楞严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阐述的是三世诸佛圆满菩提的密因、一切菩萨趣向觉道的妙行,所以名为“首楞严”。

梵语首楞严,华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何谓一切事,即心境二法。开而言之,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也。此一切事,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全体大用,本自坚固,了无生灭,垢净,增减之相。而众生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若心若境,皆成幻妄,皆是生灭,皆不坚固矣。

梵语首楞严,汉译一切事究竟坚固。什么叫一切事?就是心境二法。展开来说,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这一切事,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全体大用,本自坚固,毫无生灭、垢净、增减这些相状。但是,众生迷背真心、追逐妄境,背离觉性、合于尘境,致使心和境,都成为幻妄,都是生灭,都不坚固了。

故因阿难请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如来于是征心[1]显见[2],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以显示一一皆如来藏,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令其开悟。

所以在经中,因阿难请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的方便,如来于是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历数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来显示一一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令大众开悟。

后又以二十五圣,于二十五法,各证圆通,以实其说。此经为对阿难多闻,及娑婆闻性最利之机,故文殊选择,唯取观音。

后面又以二十五位圣者,以二十五种法门,各证圆通,来证实前面所说。这部经是针对阿难的多闻,以及娑婆世界众生闻性最利的根机的众生,所说的法,所以文殊菩萨在选择圆通法门时,只取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而净土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之机,故列于弥勒之后,观音之前,以密示其普逗群机之意。否则当列于虚空藏之后,弥勒之前矣。

但是,净土念佛法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示),普逗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根机,所以列在弥勒菩萨之后,观世音菩萨之前,以秘密显示念佛法门普逗群机的意思。否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应当列在虚空藏菩萨之后,弥勒菩萨之前了。

刻论普通法门,必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唯上上最利根人,可于现生即了。若非此等根性,则或二三四五生,或二三四五劫,或至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多多矣。

严格地说,普通法门,必须断尽烦惑惑业,方才可以了生脱死,唯有上上等的最利根的人,才能在现生了生脱死。如果不是此等根性的人,那么也许二、三、四、五生,也许二、三、四、五劫,甚至尘沙劫又尘沙劫,仍旧在六道中轮回的人,太多太多了。

以仗自己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恼惑业,故难。况时丁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稀少,魔外纵横,正见稍亏,即堕魔罥(juàn)[3]乎。

这是因为要依仗自己的戒定慧力,来断尽贪瞋痴烦恼惑业,所以很难。何况时值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善知识稀少,邪魔外道到处都是,正见稍微不足,就堕入魔网了。

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悲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证无生,即下下根人,亦预圣流。其为利益,何可名言。此义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谓为谬妄也。

唯有净土特别法门,依仗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力,与自己信愿忆念的力量,在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使得上上根人,速证无生法忍,即使是下下根人,也得以加入圣流。这个利益,怎么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呢?这个义理是《华严经》最后归宗的一著,千万不可以因为我人微言轻,就认为我所说的荒谬背理啊!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

我们果真能够具足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来念佛。就是以大势至菩萨、反念念自性,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这两重工夫,融于一心之中,来念如来万德洪名。

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4]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久而久之,就会即此众生业识心,成为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能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有缘遇到这个法门的人,希望你们千万不要忽视。这是微尘数诸佛,一路的涅槃门,何况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人,哪敢不遵循呢?

此后严示四重戒律,以培其基。备说神咒功德,以期恃卫。详谈十法界因果,一一皆是循业发现。显示五阴魔境,令知功行深者,尚有著魔造罪堕狱之事,况初心者乎。

这之后,严格诫示四重戒律,来培植成道的根基。周备详说楞严神咒的功德,以期大家依靠并得到保护。还详谈了十法界的因果,一一都是循着业力发生显现的。显示了五阴魔境,令大众知即使功德、行持都很深的修行人,还有著魔、造罪、堕落地狱的事发生,何况是初发心的修行人呢?

观经初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历阴,入,处,界,大,重重开示,方令最利根之阿难,圆悟藏性(即宗门所谓,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则大彻大悟,诚非易易。

纵观整部经典,起初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又经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重重开示,才令最利根的阿难(多闻第一),圆满证悟如来藏性(就是禅宗所说的:亲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可见,大彻大悟,实在不是容易的事。

经后禅定力深,已破色受二阴,尚被魔惑,失其正见,造诸恶业,生陷王难,死堕地狱。是知欲了生死,唯仗自力,其难与险,莫可比喻。

经典后面又说到,禅定力深的修行人,已经破了色受二阴,还被阴魔所迷惑,失去正见,造作诸多的恶业,活着陷入王难,死后堕入地狱。由此可知,想要了生死,如果只依仗自力,其中的困难与危险,不可比喻。

愿诸同伦,依势至忆佛念佛,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教,与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实为万全之计。

祈愿诸位同修,依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方法忆佛念佛,以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教诲,与尽华藏世界海的诸位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的行持,才真的是万全之计。

智茂居士许文菁(jīng),楷书楞严经,以供觉社莲友读诵。瞿(qú)智鸿,叶圣方二居士,为之购纸。书毕,祈光作序。

智茂居士许文菁,用楷书恭写《楞严经》,以供觉社莲友读诵。瞿智鸿、叶圣方二位居士,为他购买了纸张。书写完毕后,祈请我写序。

光以觉社乃念佛道场,理宜显示净土法门胜妙之义,庶不致好高务胜者,专主自力,弃舍佛力,卒(zú)成求升反坠,弄巧成拙之结果,故其言似乎泛滥迂腐。纵有以此见责者,亦只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耳。

我认为,觉社是念佛道场,理应宣传、开示净土法门的胜妙义理,才不至于使好高务胜的人,专门主张自力,而弃舍佛力,最终落得求上升,反而坠落,弄巧成拙的结果,所以上述所说似乎泛滥迂腐。纵然有人以此来指责我,我也只会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学习笔记 >

[1]征心:七处征心。《楞严经・卷一》中,佛陀七次破除阿难对心的妄想。(1)心在身内;(2)心在身外;(3)心潜在根里;(4)心在内外明暗之间;(5)心在随所合处;(6)心在根尘之中;(7)心在无所著处。

[2]显见:十番显见。《楞严经・卷二》中,佛陀通过十次比喻来开示我们能看到东西那个见的本质。(1)指见是心。(2)显见不动。(3)显见不灭。(4)显见不失。(5)显见无还。(6)显见不杂。(7)显见无碍。(8)显见不分。(9)显见超情。(10)显见离见。

[3]魔罥:魔道的束缚。羂,亦称“罥网”,捆缚。

[4]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众生的因地心,所以说众生因地念佛的心,每一念都成就佛觉果海,而未来成佛的果报源自当下念佛的因中,因果同时交互作用,不隔毫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