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念佛三昧宝王论疏序

(民国十九)

肇法师云,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语且约未悟未证者言。实则此宝包括太虚,竖穷横遍,亘古亘今,时常显露。正所谓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可不哀哉。

晋朝僧肇法师在《宝藏论》中说:“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密藏在四大五蕴中。”这句话虽然是针对没有开悟、证果的人来说的。但实际上,这个宝,包括太虚(整个宇宙),竖穷三世、横遍十方,贯穿古今,时常显露。正所谓: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能不悲哀吗?

唯我释迦世尊一人,亲得受用。余诸众生,经劫至劫,仗此宝威神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犹如盲人,亲登宝山,不但不得受用,反更受彼所伤。

唯我释迦世尊一人,亲自得到受用。其余的一切众生,却经劫至劫,仗此宝的威神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没有出离之期。犹如盲人,亲自登入宝山,不但不得受用,反而更加地受到此宝的伤害。

由是世尊,随顺机宜,为之开示。俾彼各各就路还家,于彼六根,六尘,六识[1],七大中,随于何境,谛审观察,以期亲见此宝。

因此世尊,随顺机宜,为众生开示。使众生各各就路还家,让众生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中,随意取任何一个境界,来仔细地辨认、观察,希望众生能亲自见到此宝。

然具般若之智照,直下蕴空厄尽者,虽则大有其人,而非末世钝根众生所能希冀。于是遂开一特别法门,以期上中下根,同于现生,得其实益。令以深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方知此宝,遍满法界,复以此宝,普施一切。

但是,具备了般若的智照,能直下照见五蕴皆空、度尽一切苦厄的,虽然大有人在,却不是我们末法时期的钝根众生,能有希望得到的。于是释迦牟尼佛就开设了一个特别法门,希望可以让上中下三根的众生,都能在现生,得到真实利益。让众生凭借深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就能不离众生的业识心,成就如来的秘密藏。那么,就可以通过三昧宝,证得实相宝;由此才能懂得,这个宝遍满法界,并再用这个宝,普施一切众生。

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二力,较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

因此,自佛开启这个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全都遵行这个法门。因为此净土法门,具足自他二力,比起那些专门依仗自力的法门,修行的难易程度,何止是天渊之别啊!

唐飞锡法师,驻锡终南紫阁山草堂寺,大宏净化。特撰念佛三昧宝王论,令一切四众,圆念三世佛,专注于西方阿弥陀佛。

唐朝飞锡法师,驻锡在终南紫阁山草堂寺,大力宏扬净土教化。还特别撰写了《念佛三昧宝王论》,让一切四众,圆念三世诸佛,专门称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以若不念未来佛,则不能发大菩提心折伏慢幢,于一切境,犹有凡圣情见,何由圆离四相,彻证一真。若见一切众生皆是佛,其心自无凡圣情见可得,方得究竟断除烦恼,究竟圆证自心也。

因为,如果不念未来佛,就不能发大菩提心折伏我慢高幢,对于一切境,就仍然会有凡圣的情见,没有办法圆满远离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彻证诸法实相。如果见一切众生都是佛,修行者心中,就自然没有凡圣的情见可得,这样才能究竟断除烦恼、究竟圆证自心。

若不圆念过现诸佛,则其念阿弥陀佛之心,或有拘局,不能圆满普遍。故令念佛人,即一佛而圆念三世诸佛。虽圆念三世诸佛,而必专致力于阿弥陀佛,庶可念佛之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即此念佛之心,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心,无时不相契合也。

如果不圆念过去、现在诸佛,那么修行者念阿弥陀佛的心,就可能会有局限,不能圆满普遍。所以让念佛人,念一佛时,就要圆念三世一切诸佛。虽然圆念三世一切诸佛,但是必须通过专念阿弥陀佛来实现。从而让自己念佛的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使自己这个念佛的心,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心,时时刻刻互相契合。

此论义意深广,若不注释,或有觌面错过,及不悉理事之虞。幸台宗谛闲老法师,不惜精力,特为著疏,俾若文若义,悉得明了,其为利益,何可名焉。

这部论的意义深广,如果不加以注释,就可能会有使人当面错过,以及不能明白理与事的忧虑。庆幸天台宗的谛闲老法师,不惜精力,特地为这部论著疏,使得文字义理,全都得以明了,这个利益,如何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志净居士,久修净业,利人心切,发心印五千部,以施修净诸缁素。祈余标示论之大致,俾阅者从先得其指归。

志净居士,久修净业,利益他人的心迫切,发心印五千部,以布施给修习净业的各位出家、在家佛弟子。还祈请我标示这部论的大要,使得读者在读这部论之初,就明白其宗旨。

因不揣固陋,略摅(shū)所蕴。使知净土法门,乃即浅即深,即权即实之法门。一切法门,河沙妙义,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因此,就不考虑自己的浅陋,大略表达了其中的义理。使大众知道净土法门,是即浅即深,即权即实的特别法门。一切法门,恒河沙数的妙义,无不从此法界流出,无不还归至此法界。

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倘以此语为失当者,请质之劝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普贤菩萨焉。

因为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从初始到最终的总持法门的缘故。倘若认为,这些话不妥当,就请你去质问劝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普贤菩萨吧。

 

< 学习笔记 >

[1]六识:由六根接触六尘而生的分别作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