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历史感应统纪序

(民国十八)

历史者,古今治乱贤愚之陈迹也。感应者,古今得失吉凶之征验也。历史多矣,孰能一一遍读。故特撮取感应事迹之显著者,统而纪之,以贡同伦,用作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鉴。庶可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

历史,是记述古往今来,国家安定与动乱,人物贤明与愚昧的过去事迹。感应,是古往今来,得失吉凶的征验。历史太多了,谁能够一一读遍。所以特地撮取其中感应事迹,最为明显昭著的,统一纪录下来,贡献给诸位同修,用作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借鉴。希望能够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天下太平,人民安乐啊!

须知感应云者,即因果之谓也。修如是因,得如是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欲免恶果,必须修善因。倘或造恶因,断难得善果。余常谓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若无因果,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遑论明明德以止至善,断烦惑以证菩提乎。

要知道所谓的感应,就是因果的意思。修如是因,得如是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想要免除恶果,必须修习善因。倘若造作恶因,断然难以得到善果。我常常说:因果,是世出世间圣人,治理天下,度脱众生的关键。如果没有因果,那么行善无法进行劝导;做恶无法得到惩罚,更不要说“明明德”“止于至善”的儒家修行,以及断烦惑而证菩提的佛教修持了。

由其知有因果也,则必趋吉避凶,改过迁善,闲邪存诚,克己复礼,冀入圣贤之域,期登极乐之邦。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强而行之,同得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于以知圣贤佛菩萨,参赞化育之道,其原始要终[1],不外因果二字。

由于人们知道有因果,那么必定趋吉避凶,改过向善,防止邪念、心怀诚敬,约束自我、言行合礼,希望自己在世时可以成为圣贤,临终时登上极乐莲邦。上根的人,自觉自愿地实行;中根的人,为利益而实行;下根的人,勉强地实行,都同样可以格除私欲而显现良知,出离迷途而登上觉岸。因而知道圣贤、诸佛菩萨,协助天地化育的大道,自始至终,不外乎“因果”两个字。

而为天下古今治乱持危,淑身觉世,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一大根据。若欲挽回世道人心,舍提倡因果报应,纵令其学识道德,神通智慧,与圣贤佛菩萨相齐,亦无如之何矣,况其下焉者乎。

而且因果一直是天下古今安定动乱、扶持危局,以善修身、觉悟世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一大根据。如果想要挽回世道人心,舍弃提倡因果报应的教育,即使是让一个人的学识道德,神通智慧,与圣贤、诸佛菩萨相等,也没有任何办法,何况在这之下的人呢?

然世人每每于因果之泯而无迹者,多忽略而不深体察。于显而易见者,或有别种因果夹杂,致难见报应。肉眼凡夫,不知所以,遂谓善恶皆空,无有因果。由是以一己之偏见,谓为的确无谬。而圣贤佛菩萨之所说,皆以为荒唐无稽,不可依从。从兹逞己邪见,妄充通家,发为议论,自误误人。

然而世人常常在因果幽微,看不见痕迹的时候,大多忽略而不去深刻体察。对于显而易见的因果,或者有其它因果的夹杂,致使难以见到报应。肉眼凡夫,不知道其中的所以然,于是就认为善恶皆空,没有因果。因此把自己的偏见,认为是正确无误的。而圣贤、诸佛菩萨所说的,都认为是荒唐无稽,不可依从。从此放纵自己的邪见,狂妄地冒充大通家,发表议论,自误误人。

以一传诸,变本加厉,以驯至于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一一皆为演出。以致天灾人祸,日见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究其根源,总由不知因果报应之所致也。

以一人传多人,到后来变本加厉,慢慢到了废经论、废伦理、废孝道、无羞耻,争夺城地,互相残杀的恶剧,一一都上演出来。以至于天灾人祸,每天都有发生,国运危急,民不聊生。追究其根源,都是由于不知道因果报应所导致的。

民十三年,江浙交战,魏梅荪居士[2],避居上海,思所以息杀劫而弭祸乱于将来者。余劝其遍阅二十四史,择其因果报应之显著者,录为一书,以为天下后世一切各界之殷鉴。梅荪颇欢喜,曾屡商办法。以年老精神不给,又无力请人代劳,怅然中止。幸十六年九月,聂云台居士,请许止净居士编辑,奉太夫人命,供其薪水。

民国十三年(1924),江苏浙江交战,魏梅荪居士,避居上海,思考如何在将来可以消除杀劫、平息祸乱。我就劝他读遍二十四史,选择其中因果报应,最为显著的,辑录为一本书,作为天下后世、各行各业一切人的借鉴。魏梅荪很欢喜,曾经多次与我商量办法。因为年老,精神不足,又没有能力请人代劳,怅然中止。幸好民国十六年九月,聂云台居士,请许止净居士编辑,奉他母亲之命,提供编辑的薪水。

至今年八月脱稿,适云台养病庐山,余遂越樽代庖,为之料理排印等事。因喜云台之克遂我愿,故乐为校定,并集资广为刊印。前次印二万部,今又排四号小字报纸本一部,以期青年学子,同得购阅也。此二种各打三付纸型,尽量可印数十万部,使世人咸知因果报应,丝毫不差。

到今年八月份才脱稿,正赶上聂云台在庐山养病,我于是就越权代理,为此料理排印等事务。因为欢喜聂云台满了我的心愿,所以很乐意校定这本书,并集资广为刊印流布。上一次印了二万部,现今又排成四号小字的报纸本一部,期望青年学子,同样得以购阅。这二种书,各打三付纸型,尽量可以印数十万部,使世人都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差这个道理。

由是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庶可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见诸实事,非徒希望而已也。

从此敦笃伦常、恪尽己分,防止邪念、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而能够真正实现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不再只是希望而已。

 

< 学习笔记 >

[1]原始要终:指探求事物发展的起源和结果。原,探究,追究。要,探求。◇《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的重点是推演事物的初始,而探求事物的结果,以探讨事物的本质。)

[2]魏梅荪居士:魏家骅。字梅荪。晚清著名红顶商人、慈善家。光绪年间两为进士,官至三品大员。民国时曾任西南地区法院院长、南京商会会长。晚年读《彻悟禅师语录》所引“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四语,而对净土法门产生信仰。1929年时皈依印祖。
 文钞《复卓人居士书》(<续编・卷上>)对魏梅荪居士的善举善行颇为赞许:“于慈善事业,不惜精神,极力提倡。若立慈幼院,若每年施粥。若近二年来,战事发生,收养老弱妇女于法云寺,打数十间席棚令住,为之煮粥。战事毕,量其远近,发给路费令归。一次有千多人,一次二千多人。每日吃了粥,令彼各念佛及观音。三四次打仗,绝无一人受伤,且无一人生病,亦可谓难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