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

(民国十八)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当求所以了生死之法,则可悲者,转为可乐也。若不求了生死之法,徒生悲感,有何所益。

古人说:生和死也是大事啊,怎能不悲哀呢?知道生死的悲哀,就应当寻求用来了生脱死的方法,那么悲哀,就转化为快乐了。如果不寻求了生脱死的方法,只是徒劳地生起悲伤感叹,又有什么益处呢?

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为之计。唯于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

大丈夫生于世间,每件事无不是预先做好筹划。但是,唯独对于生死这件大事,反而大多置之不问。直到报终命尽,就再随业受报,不知道这一念的心识,又转向哪一道中去受生了。

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

人道天道是客居,三途恶道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再想生到人天,遥遥无期。由此说来,则了生脱死的方法,就不可不急切地讲求了。

须知法门无量,皆须自力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则末世众生,颇难现生即得实益。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最为第一,以其仗佛慈力,即未断惑业之人,亦可出此娑婆,登彼极乐,实为我辈无力断惑者之一大恃怙。

必须懂得,虽然法门无量,但是这些法门都必须靠自力来断惑证真,才有了生脱死的份,那么末法时代的众生,很难现生就得到真实利益。唯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这一法门,最为第一,因为此法门依仗佛的慈力,即使没有断除惑业的人,也可以出离此娑婆世界,登上彼极乐世界,实在是我等无力断惑之人的一大依靠。

以故朱燮臣居士,唯恐世人狃于常见,不肯修习,以致自误。故以己先所存之种种疑情,一一剖析明了,而为一切同人之向导。

所以朱燮臣居士,唯恐世人局限于常见,不肯修习净土法门,以致耽误自己。所以将自己以前所存的种种疑情,一一剖析明了,作为一切同人的向导。

又复附以劝孝戒淫等篇,俾于首善首恶,严事法戒,则根基巩固,进修无滞矣。又以日用伦常,或恐疏略,故复以功过格,附于其后。

另外还附加了劝孝、戒淫等等篇章,使得百善之首(孝),百恶之首(淫),这两条法戒都能严格遵守,如此则根基巩固,进修就没有滞碍了。又担心,大家有可能对日用伦常疏忽大意,所以又把《功过格》,附在书后。

窃以此格,实为格致诚正之要务,尽心力而行之,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凡有志于希圣希贤者,祈勿以此为琐屑而忽略之,则善矣。

我认为这个《功过格》,实在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要务,如果尽心尽力照做,就不用担忧会到不了圣贤的地位。凡是有志于仰慕效法圣贤的人,请不要认为琐屑而忽略,那就非常好了。

又功过格属散文,不便记诵。感应篇,阴骘文,实为功过格之源本,以故恭录于首,以期朝夕讽诵,互相鉴照。俾得三业清净,一心淳笃。庶可无忝所生,行为世法。

还有,《功过格》属于散文,不便于记诵。而《感应篇》、《阴騭文》实际上是《功过格》的本源,因此恭录在《功过格》的最前面,希望大家朝夕读诵,能与《功过格》互相借鉴。从而使大家能够三业清净,一心淳朴笃厚。才可以不辱没生养我们的父母,所作所为,合乎世间法则。

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齐修。成己成人,了无二致。前继往圣,后开来学,参赞化育,辅翼郅(zhì)治[1],皆于此庸言庸行中得之。

由此,世间法、佛法,一道齐修。成就自己,成就他人,完全没有区别。向前继承往圣,向后开启来学,协助天地化育,辅佐治理国家,都在这平常的言行中得到。

若舍此不行,别求玄妙。纵令大得,亦只能利一类之机,而况专资空谈者乎。

如果舍弃这些,不去做,而另外去求别种玄妙。那么,即使能大有所得,也只能利益到某一类根机的人,(其他人得不到利益,)更何况是那些只会空谈而不实行的人呢?

 

< 学习笔记 >

[1]郅治:大治,治理得极好。郅,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