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正学启蒙三字颂游注序

(民二十七年。作此二序时,尚仍未知江居士等,已深埋没于沙盘木笔中。)

(民国二十七年。作这二个序文时,仍然尚未知道江易园居士等人,已经深深埋没在沙盘木笔的扶乩中去了。)

甚矣,人心之陷溺,正道之难闻也。人性本善,本具明德,由无人指示,昧而弗知。其有指者,或更增其昧,以致毕生不闻正道。故孔子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世之虚生浪死者多多也。

太严重了,人心陷溺,正道难闻。人性本善,本来具足明德,但由于没有人给予指示,人们于是迷昧而不知晓。其中有给予指示的,或许更增加了人们的迷昧,以致一生不能听闻正法。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世间虚生浪死的人太多太多了。

良由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讲学者欲明圣人之道,反晦圣人之心,以不在根本上著手,而在枝末上致力。且将根本认为枝末,枝末认为根本。

实在是由于大道就在眼前,却向远方去追求;事情本来容易,却要去追求诸多困难。讲学的人,想要阐明圣人之道,反而暗晦了圣人之心,那是因为不在根本上着手,而在枝末上用力的缘故。而且将根本认为是枝末,枝末认为是根本。

虽欲诚意正心,不以格去心中私欲之物为事,此心既被私欲之物锢蔽,其知见皆随心之私欲而为定准。如爱妻爱子者,其妻子再不好,总觉得好,绝不觉其不好。以心溺于爱,便无正知正见。若将爱之私欲去尽,则妻子之好与不好,如镜现相,妍媸[1]立见矣。

虽然想要诚意正心,如果不以格除心中私欲之物作为事务,那么这个心既然被私欲之物所锢塞蒙蔽,人的知见就都随着心中的私欲,而作为定准。例如爱妻子儿女的人,他的妻子儿女再不好,他也总觉得好,绝对不会觉得她们有什么不好。因为他的心沉溺在偏爱中,就没有了正知正见。如果将这个偏爱的私欲去除究尽,那么妻子儿女的好与不好,就如同镜子现出境相,美丑立刻见到了。

私欲既无,真知自现,则意不期诚而自诚,心不期正而自正,身不期修而自修矣。知,即明德。格,致,诚,正,修,乃明明德之工夫。五者备,而明德明。后之齐,治,平,乃亲民,而止于至善之事也。

私欲既然没有了,真知自然现前,那么意念没有期望真诚,而自然就真诚了,内心没有期望端正,而自然就端正了,自身没有期望修,而自然就修了。知:就是明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明明德的工夫。五者兼备,便能明德显明。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亲民,进而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并保持不退这件事。

夫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诗,书,易,以及史,汉,已有其事,不过未能详言其所以耳。有此,则中下之人,知作善则降祥,作不善则降殃,有所冀慕,有所恐惧,则欲不正心诚意,冀善报而有所不能,惧恶报而有所不敢。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理,在《诗经》、《尚书》、《周易》,以及《史记》、《汉书》中,已经记载有这样的事,不过没能详细说明其中的所以然罢了。有了这些事实道理,那么中下根的人,知道行善,上天就会降下各种吉祥;作恶,上天就会降下各种灾殃,有所希求羡慕,有所恐惧害怕,那么即使他不想正心诚意,却因为希望得到善报,而不能不行善;害怕得到恶报,而不敢做恶。

今以此因果轮回之事理,为佛骗愚夫妇奉教之虚设,实无其事。又谓人死神灭,令谁受刑,及与托生。一死永灭,尧桀同归于尽。由是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以驯致于废经废伦,实行兽化。可不哀哉。

现今(儒家学人)却认为这个因果轮回的事理,是佛法哄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的假话,实际上没有因果轮回这些事。又说:人一死,神识就灭了,令谁来受地狱的刑罚,以及转世投生。一死之后,永远断灭,圣尧暴桀同归于尽。因此,劝人行善,惩人做恶,就没有了依据,而逐渐导致废经论、废伦理,实行兽化。能不悲哀吗?

易园居士,初不知佛,亦未免人云亦云。及看佛经,方知从前之谬。遂家居潜修,一乡之人,均受其化。欲为天下后世,作一明导,因著三字颂,以明佛之所以为佛,及孔老与佛同而不同,佛与孔老异而不异之所以然。

江易园居士,最初不知道佛法,也未免人云亦云。等到看阅佛经,才知道从前的错谬。于是在家中潜修,一乡之人,都受到他的教化。想要为天下后世,作一个明导,因此写出《三字颂》,以阐明佛之所以为佛,以及孔儒老道与佛教,同而有所不同,佛教与孔儒老道,异而不异的所以然。

以人未看佛经,不但不知佛,亦不知儒。既看佛经,方真知儒。即出世而经世,即消极而积极,佛儒心法,一以贯之。并略叙学史之要,以期大启藩篱,归于大同。

因为人如果没有看过佛经,不但不知道佛法,也不会真正知道儒教。看了佛经后,才能真正知道儒教。即出世之心而治理世间,即消极名利而积极进取,佛儒心法,一道来贯通。并且大略叙述学习历史的纲要,以期大大启开藩篱界限,归于大同社会。

门人齐用修,特为笺注,以期阅者悉知,于民二十年,排印行世,光曾为序。今门人游有维,以齐注太略,未阅佛经,及儒教群籍者,或难彻了。因援引经论,以畅通之,其为利益,可胜言哉。

他的门人齐用修,特别加以笺注,以期读者全都明了,在民国二十年,排印刊行于世,我曾经为这本书写过序。现今江居士的门人游有维,因为齐用修的注解太简略,没有阅读过佛经以及儒教诸多典籍的人,或许很难彻底明了。因此援引经论,来加以流畅通达,这个利益,哪里说得完呢?

果肯研究,必期深入。从兹遵孔孟之教以维持世道,修如来之法以彻证自心。必须师三省而战兢自持,凛四勿以隐微无愧。空五蕴而一尘不立,净六根而诸相圆离。直达归无所得之地,方得圆满菩提。为调御之丈夫,作人天之导师,皆由此而基之也。

果真肯研究,必期深入了解。从此遵从孔孟之教来维持世道,修习如来之法以彻证自心。必须师从曾子的三省,战战兢兢,自我修持;严守君子的四勿,隐微暗处,无有惭愧。照空五蕴而一尘不立,清净六根而诸相圆离。直达归无所得之地,方得以圆满菩提。成为调御丈夫,作人天导师,都是由此而作为基础的啊!

 

< 学习笔记 >

[1]妍媸:美好和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