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

(民国二十四)

如来大法,弥纶法界,包括空有。示本具之真心,显随缘之妙用。其心体则生佛一如,圣凡不二,真常不变,寂照圆融。

如来大法,统摄法界,包括空有。显示本具的真心,以及随缘的妙用。心的本体,众生与佛陀一如,圣者凡夫不二,真常不变,寂照圆融。

佛以究竟证故,故得五蕴皆空,诸苦悉度,一尘不立,万德圆彰。众生以彻底迷故,故致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轮回生死,了无出期。

佛陀因为究竟证得的缘故,所以五蕴皆空,一切苦厄已度,一尘不立,万德圆彰。众生因为彻底迷惑的缘故,故此迷失真心,追逐妄境,背离觉性,合于六尘,轮回生死苦海,没有出离的日期。

于是如来,随众生机,说种种法,令彼各各就路还家,亲见本生之父母。探衣出珠,即获无尽之家珍。上根固得解脱,中下仍在轮回。特开净土法门,令其横超三界。普使中下,追踪上根。其为利益,莫能名焉。

于是如来,随众生的根机,宣说种种法,令众生各各就路还家,亲见本生的父母(见自性)。从自己的衣中,取出宝珠,即刻获得无尽的家珍。上根固然可以得到解脱,但中下根机的众生,却仍旧在生死轮回之中。所以特别开启了净土法门,令众生横超三界。普使中下根人,追随上根人得到解脱。此等利益,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此义虽出方等,其道实肇华严。但以凡小不能预会,莫由禀承。当华严未来之前,率目为方便小道。迨行愿既译之后,方知为成佛真诠。

这个义理虽然出于方等经中,但这个法道实际上起始于《华严经》。因为凡夫小乘,不能参预华严法会,没有办法禀承会上所说的净土法门。当《华严经》还未传来之前,大家都将净土法门,看成是方便法、小乘道。等到《普贤行愿品》译出之后,才知道净土法门是成佛的真谛。

庐山远公,宿承佛嘱,乘愿再来。未睹涅槃,即著法性常住之论[1]。未见华严,便阐导归极乐之宗。

庐山慧远大师,宿世承佛嘱咐,乘愿再来。还没有看到《涅槃经》,就撰著了法性常住的《法性论》。还没有见到《华严经》,就阐明导归向极乐的宗旨。

立法暗与经合,其道普被三根。契理契机,彻上彻下。畅如来出世之本怀,了含识生死之大事。若非大权示现,其孰能预于此。

他所立之法暗中与经典相合,他所弘扬的法道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契合佛理和众生的根机,彻上彻下。畅达如来出世的本怀,了脱众生生死的大事。如果不是大权菩萨示现,有谁能预先说出这些法呢?

故罗什法师曰,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xù)[2]哉仁者,善弘其事。西域僧众,咸称汉地有大乘开士[3],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其神理之迹,未可测也。

所以鸠摩罗什法师说,经中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勉励呀!仁者,你善于弘扬佛法。西域僧众,都称汉地有大乘菩萨,就向东方稽首,投献诚心于庐山。其中的神通事迹,不可测度。

按远公,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甲申,始至庐山,住同门慧永法师之西林寺。后以来学者多,西林隘不能容,故复开东林寺。经始之时,山神效灵,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造,名其殿为神运,表灵异焉。

按史籍记载,慧远大师,在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甲申(384),才到达庐山,住在同门师兄弟慧永法师的西林寺。后来因为来学习的人众多,西林寺狭隘,不能容纳,所以又开辟了东林寺。开始营建的时候,山神来效劳,材木自然备齐运来。刺史桓伊,于是为之建造,命名这座殿为神运殿,以显示这件事情的灵异。

由是缁素高贤,来者益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求生西方。

从此僧俗高人贤士,来的人一天天多起来。到了太元十五年庚寅(390),七月二十八日,与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

此诸人等,于临终时,皆有瑞应,皆得往生。良由诸人,均具出类拔萃之智,又蒙远公开导,及诸友切磋琢磨之力,故获此益。

这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临终时,都有祥瑞的感应,全都得以往生。实在由于这些人,都具有出类拔萃的智慧,又承蒙慧远大师的开导,以及诸位道友的切磋琢磨之力,所以能获得这些利益。

此系最初结社之人。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其蒙法化而修净业,得三昧而登莲邦者,何可胜数。

这是最初结社的人数。如果从慧远大师在世来算,三十多年之内,其中蒙受法化而修习净业,证得三昧而登入莲邦的人,又怎能数得清。

溯远公于太元九年甲申至庐山,于义熙十二年丙辰,八月初六日西逝,凡三十二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追溯慧远大师在太元九年甲申(384)到达庐山,在义熙十二年丙辰(416),八月初六日西逝,一共三十二年,身影没有走出过庐山,行迹没有进入过尘俗。

其弘扬法化,护持佛教之著述,备载庐山集。以屡经沧桑,佚失殆尽。幸弘明集,广弘明集,各有所录,犹令古德芳徽,永传于世。

他弘扬法化,护持佛教的著述,全都记载在《庐山集》中。因为屡经沧桑,散失殆尽。幸而《弘明集》、《广弘明集》中,各自有所收录,还能令古德的美好功德事迹,永远流传于世。

如皋沙健庵太史,晚年笃信佛法,专修净业。博览群书,凡远公著述,及后人所作传赞记颂等,悉备录之,题曰慧远法师文钞。

江苏如皋沙健庵太史,晚年深信佛法,专修净业。博览群书,凡是慧远大师的著述,以及后人所作的传赞记颂等,全都辑录下来,题为《慧远法师文钞》。

分正附二编。其门人项智源,又为补录,委光校订而排印焉。窃以远公为莲宗初祖,其书广布,阅者必能兴起。但以资斧不给,先印万册以为之倡,则后之源源相继而印者,又何可计其数耶。

分为正附二编。他的学生项智源,又加以补录,委托我校订排印。我想到,慧远大师是莲宗初祖,他的书能够广泛流布,读者必定能够因感动而奋起。但因为资费不足,先印一万册,作为提倡,那么后来源源相继而倡印这本书的,又怎么可以数得过来呢?

后之学者,由此书故,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必至当仁不让,追踪先觉,同出五浊,同登九莲也。故于付排之前,略叙来历。至于远公之道德,功业,文章,感通,备载文钞正附二编,兹不繁述。

后来的学人,由于这本书的缘故,全部了知了净土法门的所以然,必定会当仁不让,追随效法先觉,同出五浊恶世,同登九品莲邦。所以在付排之前,大略叙述来历。至于慧远大师的道德、功业、文章、感通,全都记载在《文钞》正附二编中,现今不再繁述。

世传远公,与十八高贤,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十八人中,远公居首,余十五人,多系最初结社之人。

世人相传慧远大师,与十八位高人贤士,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十八人当中,慧远大师居首,其余十五人,大多是最初结社之人。

若佛驮跋陀罗,系安帝义熙二年始入社,乃结社后第十七年。佛驮耶舍,系义熙十年入社,乃结社后第二十五年。

像佛驮跋陀罗,是安帝义熙二年才入社的,这己是结社后的第十七年。佛驮耶舍,是义熙十年入社,这己是结社后的第二十五年。

飞锡法师宝王论,谓远公从佛驮跋陀罗受念佛三昧,与缁素高贤结社念佛。盖尊西僧,而未详考其入社之年时耳。

飞锡法师的《宝王论》中,说慧远大师从佛驮跋陀罗受念佛三昧,与僧俗高贤结社念佛。这大概是尊敬西土僧人,而没有详细考证佛驮跋陀罗入社的年月时间。

 

< 学习笔记 >

[1]法性常住之论:指(东晋)慧远《法性论》。已失佚。仅于(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引用一部分。内容旨在论述佛陀之常住不变。然慧远之时代,世人尚不知“涅槃常住”之说,故鸠摩罗什亦赞誉本论见识之高卓。

[2]勖:勉励。

[3]开士:音译菩提萨埵。开悟之士,或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开,明达,指开正道,以引导众生。
※十六开士,指贤护等十六居士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