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懂

印光法师文钞

杨椒山先生[1]言行录序

(民国二十)

人禀天地之正气以生,当效法天地高厚覆载之德,以参赞化育,继往开来,庶可不愧与天地并立为三,以称三才之名耳。

一个人秉承天地的正气出生,就应当效法天地高厚、覆载万物之德,来协助天地的教化培育,继往圣,开来学,这才能不愧与天地并立为三,配得上三才之名。

忠孝节义,乃人道之大纲,人若无此,则与禽兽何异。纵时属民主,亦不可不以忠义为训。

忠、孝、节、义,是六道之中人道的纲领特征,人如果没有了这些特征,那么与禽兽又有什么不同?即使现在这个民主时代,也不能不用忠、义等原则来教育人。

良以忠之意义,不专指事君而言。故曾子以忠恕明夫子之道,以为人谋而不忠日常自省。固知忠之一字,义贯万行,事君乃其一端耳。

这的确是因为忠的意义,并不是专指侍奉君王而言。所以,曾子用“忠恕”二个字来阐明孔夫子的儒道,并把“为人做事,是否忠实”作为每天经常自我反省的内容之一。由此固然可以了解“忠”这个字,意义贯穿于一切行为之中,事奉君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罢了。

窃谓忠者,尽己之心,真诚无欺之谓。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

我个人认为,忠的含义,就是竭尽自己的心力,真诚无欺的意思。一个人如果存着一颗忠诚的心,就必定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和睦族人、诚信待友,怜悯孤独、周济鳏寡,仁慈人民、博爱万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啊。

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己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决无虚应故事,不尽己心己力之虞。

为什么呢?因为忠,就不会欺骗,不欺骗,就会竭尽自己的本分。尽分是属自己本分中的事,自然就会务必真实地去做,绝对不会有敷衍了事,不竭尽自己心意、自己力量的担心。

近世虽则推倒帝制,然须事事讲忠,庶不至我诈尔虞,漫无准的。得势则群相辅弼,失事则群相弃舍,或反从而攻击之,互相倾轧,了无底止,皆由不讲忠义之所致也。

近来,虽然推翻了帝制,可是还是必须事事都要讲忠,这样才不至于尔虞我诈,漫无准则。得势时,大家都争着去辅佐他;失败时,大家都赶紧弃舍他,甚至反过来攻击他,互相排挤打击,完全没有终止的时候,这些现象都是由于不讲忠义所导致的。

忠义不讲,则父子夫妇之伦,均可弁(biàn)髦视之。弁视既久,则作桎梏。负此桎梏,不得自由,不得不演出杀父杀母,逆天悖理之恶剧,以期其任意随心,无所拘束也。呜呼,不讲忠义,其祸至于此极,可不为痛哭流涕长太息乎。

如果不讲忠义,那么父子、夫妇这些伦理纲常,就都可以鄙视对待。鄙视的时间久了,就把这些伦理纲常当作是系缚自己的枷锁。背负这些枷锁,得不到自由,因此就不能不演出杀父、杀母,逆天悖理的恶剧,希望这样做能使自己随心所欲、无所拘束。唉!不讲忠义的祸患,已经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怎么能不令人为之痛哭流涕,长长叹息呢?

沈弥生居士,欲挽狂澜,拟排印杨椒山先生,尽忠于国,及躬行孝弟,贻训子孙之事实,普遍流布。

沈弥生居士,想要力挽狂澜,准备排印杨椒山先生,尽忠于国家,以及亲身实践孝弟之道,遗留家训给子孙的事实,来普遍流布。

冀人各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赤诚为国,热心济世,一一效法椒山而实行之。务必尽己职分,毋稍存因循怠忽虚假之想。

希望每个人都能孝养父母、尊敬兄长,和睦族人、诚信待友,怜悯孤独、周济鳏寡,仁慈人民、博爱万物,赤诚为国,热心济世,一一都效法杨椒山先生并实行。务必竭尽自己的职分,不要稍稍存有因循苟且、懈怠轻忽、虚假应付的想法。

则人心既转,人祸自无。人祸既无,天心自顺。固当雨旸时若,物阜民康,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

那么人心就能够转变,人祸自然就会消失。人祸既然消失,天心自然就会和顺。必定会风调雨顺、时节适宜,物产丰富、人民健康,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了。

读请罢马市,诛贼臣二疏,可谓只知有国,不知有身。当时贼臣专权,正人君子稍有违迕,立即得祸。竟敢上疏,请罢请诛,非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能之乎。虽则因此殒命,而千百年后之人,咸皆景仰。较彼位极一时,无所建立者,为何如也。

如果读完书中《请罢马市》、《请诛贼臣》二篇奏章,就会称叹杨椒山先生只知有国,不知考虑自身。在当时,奸臣专权,正人君子稍有违逆,立即就会遭受祸殃。他竟敢上疏,请求罢免、诛杀奸臣,若不是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的人,能够做到吗?虽然他因此而殒命,但千百年后的人们,却仍然全都景仰他。比起那些权位重极一时,而道德人品却无所建立的人,是多么伟大啊!

况于将临刑时,所述之年谱,与谕妻训子之文,直是心如明镜,纤悉毕照,非涵养淳粹,置生死于度外者能之乎。

何况在他将要临刑之时,所叙述的年谱,与嘱咐妻子、训导子女的文章,简直就是心如明镜,一丝一毫都照得清清楚楚,若不是涵养淳厚精粹,置生死于度外的人,能做得到吗?

今为便于普通人,故先列训子,次谕妻,次年谱,次二疏,次本传,庶可开卷即得实益。不至以文长,且不切于己分而厌观也。

现在这次排版印刷,为了便于普通人阅读,所以排版的顺序是《训子》,《谕妻》,《年谱》,二篇奏章,《本传》,希望读者一开卷就能得到真实利益。不至于因为文章太长,而且又不切合己分,从而不愿往下看。

椒山之忠,不止事君一事。详察年谱,其于事亲敬兄,待人接物,无一事不本之于忠。

杨椒山的忠,不仅仅体现在侍奉君王这一方面。详细看他的《年谱》,他对于孝养父母、尊敬兄长,待人接物,方方面面没有一件事不是本着忠这个原则来做的。

须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事,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法,皆须以忠为纲维。以忠则尽心实行,必期于圆满分量而后已。

必须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件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法,都必须以忠作为纲领。以忠为纲领才能尽心真实地去做,直到一定能把这八事、八法彻底、圆满地实现为止。

由是言之,忠之道贯通万行,忠之益成就万事。无论己事他事,非忠决难大成。古今来建大功,立大业,穷理尽性,希圣希贤者,孰不本之于忠乎。

因此可以说,忠这个大道贯通在万行之中,忠的利益能够成就万事。无论自己的事还是他人的事,如果没有忠就绝对难以有大成就。古往今来建大功、立大业、穷理尽性,效法圣贤的人,有谁不是以忠为根本呢?

以若不致力于忠,则懈惰因循乘之,为己尚不能,况为社会国家乎。今人不但不讲忠之实际,即孝与节义,均不注意,每欲劝导,莫由发起。

因为如果不努力尽忠,那么,懈惰拖延就会乘虚而入,这种情况下为自己做事都不能尽心,更何况为社会、国家呢?当今之人,不但不讲忠的现实意义,即使孝与节、义,也都不再重视,致使每当想要劝导世人时,都不知道从何处发起。

适彭孟庵居士,以湖南孝女传见示。孝女唯知有母,节女唯知有谊,而己身之死生不暇计也。虽其以身殉母殉谊之迹,不能为训于普通人,然其尽孝尽谊之诚,即天地鬼神,尚能感动,况同具此心之人类乎。

恰遇彭孟庵居士,拿来湖南一位孝女的《传》给我看。孝女只知道有母亲,节女只知道有道谊,于是对于自身的死生就没有空闲考虑了。虽然她以身殉母、殉谊的事迹,不能作为榜样来教导普通人,然而她们尽孝尽谊的诚心,即使是天地鬼神,都能被感动,更何况共同具有忠义之心的人类呢?

不念鞠育之恩,随意自由爱恋者,见闻于此,能不惭愧欲死,因之痛改前愆,聿修后德乎。其有关于世道人心也大矣。

不念父母的鞠劳养育之恩,随意自由恋爱的人,见到闻到这些孝女的事迹,能不惭愧得要死,并且因此痛改前非、修治培养将来的德行吗?可见,这个事迹与世道人心的关系太大了。

又秦昭[2]之操,比之坐怀不乱者,更深百倍。以一时不乱易,多日不乱难。况有邓某如不能自持,此女即归于君之语乎。竟能以少年男女,数十日,日同食,夜同眠,了无男女情欲之事,非浑合天理,绝无人欲者能之乎。

再有,秦昭的贞操,比起坐怀不乱的人,更深了百倍。因为一时坐怀不乱容易;多日坐怀不乱就难了。更何况还有邓某“如果不能自我把持,这个女子就你归”的这句话呢?作为少年男女,竟然能几十天,白天一同吃饭,夜晚一同睡眠,完全没有男女情欲之事,若不是浑然契合天理,绝没有人欲的人,能够做得到吗?

余于安士全书,寿康宝鉴中,均附之。此二书已印二十余万部。今又附于此录,合为忠孝节义传,以为废伦理者,顶门一针[3]。庶可顿愈膏肓痼疾,重新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

我在《安士全书》、《寿康宝鉴》中,都附上了这个事迹。这二本书已经印了二十多万部。现在再把这个事迹附在《杨椒山先生言行录》后,合成一部完整的忠、孝、节、义传,来作为废除伦理之人的顶门一针。如此才可以立刻治愈他们的膏肓痼疾,使他们重新敦笃人伦、恪尽己分,防止邪念、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啊!

陆放翁家训,注重俭约忠恕。而所言丧制,尤为医浇俗之妙剂。故亦附之于后,同得普遍流通。当必有具正知见,关心世道人心之仁人,大为提倡,令其还淳返朴,复成至治之盛世也。

《陆放翁家训》,注重俭约忠恕。而且,《家训》中所说的治丧的规定,尤其是医治现代浮薄社会风气的妙剂。所以也附录在后,共同得以普遍流通。想必,一定会有具备正知见、关心世道人心的仁人志士,大为提倡,从而使人心恢复淳厚朴实,使世道再转变成大治的盛世。

 

< 学习笔记 >

[1]杨椒山:杨继盛。明朝官员。字仲芳,号椒山。明世宗时,因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而被严嵩诬陷下狱。临刑前,留下名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平生未了事,留与后人补。”时年40岁。明穆宗即位后,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

[2]秦昭:元朝。二十岁时乘船往京城游玩。朋友邓某前来送行,并托秦昭将一女子带往京城与某大人做妾。秦昭再三拒绝后勉强应允。当时夏季酷热,蚊虫很多,秦昭只得让此女数十日皆同寝于己帐中。京城某大人把此女接回家中,知此女并未破身后,立即书信答谢邓某,大赞“秦昭之德行”。随后往见秦昭,称其为“盛德君子”。

[3]顶门一针:针灸时自脑门所下的一针。比喻击中要害而能使人警醒的言论或举动。